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电子书下载]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 [azw3 电子书下载]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 [pdf 电子书下载]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 [txt 电子书下载]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 [mobi 电子书下载]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 [word 电子书下载]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 [kindle 电子书下载] 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兰芳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两个小时,许速记下来后,由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三人经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出版第一、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出版。本次出版的《梅兰芳回忆录》是三集全本,并加上记录梅兰芳赴日本表演经历的《东游记》。梅兰芳在书中回忆了他与京剧并肩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他演出之余的点滴体会和对京剧的改革创新。
书籍目录:
梅兰芳回忆录:上册
前记
编写说明
第一集
第一章远东饭店的谈话
第二章梅家旧事
一会见了秦家姑母
二祖母的回忆
三关于四喜班
四“焚券”与“赎当”
第三章幼年学艺的过程
一开蒙老师吴菱仙
二开始了舞台生活
三杨三绝艺
四跷工
五武工
六从路三宝学“醉酒”
七看戏
第四章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
一广和楼旧景
二幼年的伙伴
三骡车
四跑马与赛车
五“行戏”
第五章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
一富连成的前身——喜连成
二富连成54
三叶春善的办学精神
第六章养鸽
第七章重演《金山寺》、《断桥》
第八章最早的青衣新腔
一《玉堂春》
二孙春山,胡喜禄,陈宝云
第九章多方面的学习
一请教过的几位师友
二二本《虹霓关》
三《汾河湾》
四《樊江关》
五《儿女英雄传》
第十章一个重要的关键
一第一次到了上海
二杨家堂会
三第一天的打泡戏
四《穆柯寨》
五《枪挑穆天王》
六关于上海戏馆的种种
七《宇宙锋》
八《游园惊梦》
九离沪之前
第十一章回北京搭班的经过
一鞭子巷三条
二搭班“翊文社”
三赶场
四与谭鑫培合演《四郎探母》
五“翊文社”的老伙伴
第二集
第一章时装新戏的初试
一《孽海波澜》
二戒坛寺
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一《女起解》
二《五花洞》
三《贵妃醉酒》
四结束了上海的演出
五改搭双庆社221
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
一我怎样排新戏
二《牢狱鸳鸯》
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
四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
五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
六另一位排红楼戏的
七回忆南通
八台上的“错儿”
九牵牛花
十《千金一笑》
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
十二《思凡》
十三《春香闹学》
十四《佳期拷红》
十五《风筝误》
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
一从上海到杭州
二演员病不得
第五章桐馨社
一杨小楼的师承
二《木兰从军》
三《春秋配》
第六章新武汉
一第五次到汉口
二楚剧
三汉剧
四后台的两件事情
五《抗金兵》
六离汉之前
七老艺人的爱国热情
第七章春合社
第三集
第一章《奇双会》
一第三次入“双庆社”
二《哭监》
三《写状》
四《三拉》
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
一学画
二绘画和舞台艺术
三《天女散花》
四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
五武戏文唱,文戏武唱
六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
第三章《童女斩蛇》
一为破除迷信编演新戏
二新戏比旧戏更受欢迎
三《童女斩蛇》的场次
四最后一出时装新戏
五与陈彦衡谈创造新腔
第四章我和余叔岩合作时期
一余叔岩的家世
二我和谭、余的交往
三善于学习,人皆可师
四继承谭派的雄心大志
五与余叔岩初排《梅龙镇》
六再排演《打渔杀家》
第五章与杨小楼合作时期
一合组“崇林杜”
二合演《回荆州》
三《金山寺》的双剑
四荒诞的《六五花洞》
五合作中演出最多的《长坂坡》
六《长坂坡》中的高妙手法
七我演的一场戏——《掩井》
第六章《霸王别姬》的编演
一第一次演出时的情况
二霸王的垓下之歌
三虞姬的舞剑
四我心目中的杨小楼
第七章“承华社”时期
一“承华社”当时使用的一个新型剧场
二从“承华社”初期的堂会戏谈到各种戏台
三“承华社”在真光剧场排演《西施》
四“承华社”在开明剧场
后记
东游记
梅兰芳回忆录:下册
前言
东京——羽田飞机场
帝都饭店
会见老友
与龙居松之助教授谈园林学
观摩市川猿之助的《室町御所》
东京会馆盛大的欢迎会
开幕式
在东京初演《霸王别姬》
三笠宫和他的王妃欣赏京剧
角落里的垃圾
市川猿之助先生家里的夜宴
在东京帝国饭店
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
东京—福冈途中
广岛车站一瞥
在博多帝国旅馆
福冈大博剧场
漫谈东京印象
大丸别庄
鲁迅先生说的治病灵药
演给日本工人看的一场戏
中国书法在日本
初到大阪
在中村雀右卫门夫人家里
前进座看中村翫右卫门演《俊宽》
奈良纪游
八十八岁的日本傀儡戏演员
为中日儿童画展剪彩
由《美人图》的装裱说起
与福田眉仙谈画
天龙寺会见今井京子
观赏京舞、吃素斋
井上八千代的百岁扇
在今井泰藏先生遗像前献礼
三十年前养病的房子
他乡遇故知
京都初演《奇双会》
琵琶湖游艇上
与鸟居清言谈戏像
与吴清源谈围棋
在国际剧场义演
话别酒会上的两心交流
梅兰芳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介绍: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齐如山在文中并没有把事情都完全挑明。这位姓黄的会计,也是演出的确是
因齐如山的推荐而来,就是齐的女婿贺益兴的姐夫黄子美。说来也真是不可思议,黄子美因这次“发了点小财”而得送子女陆续出国留学,结果是他的四个子女皆颇有成就,其二子黄宛是中国著名的心脏病机威、曾经担任周思来的医生。梅兰芳晚年因心脏病住院,还得到过黄宛的照。黄子美的最小的儿子黄昆,则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之一,20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此说来,“这点小财”可又真是派上了大用场。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梅兰芳是中国一代杰出的京剧大师,以男儿身化作美娇娘,演绎出了无数风华绝代的女子或凄美、或昂扬、或可掬一笑的人生。他圆润明亮的唱腔、华丽的舞蹈和臻于完美的表演构成了中国京剧史上一幅绝美的风景。然而绚丽的舞台风光也掩住了他早年的身世悲凉和成名后仍毫不松懈的勤勉人生。梅兰芳在这本回忆录中,以从容、平静的语调讲述了自己的舞台生涯,以及生活在那样一个艰难世道中的梨园前辈,怎样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付出毕生的精力,将京剧发展至*。《梅兰芳回忆录》讲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当命运给他荆棘,他没有放弃;当命运赠他玫瑰,他没有放纵。这本书讲述的也是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舞榭歌台记录下的粉墨春秋。
书摘插图
暂时没有内容
书籍介绍
《名人回忆录:梅兰芳回忆录(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兰芳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两个小时,许速记下来后,由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三人经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出版第一、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出版。本次出版的《梅兰芳回忆录》是三集全本,并加上记录梅兰芳赴日本表演经历的《东游记》。梅兰芳在书中回忆了他与京剧并肩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他演出之余的点滴体会和对京剧的改革创新。《名人回忆录:梅兰芳回忆录(套装共2册)》既是一部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民国京剧史。
精彩短评:
-
作者: 水果布丁娜 发布时间:2022-06-02 15:38:24
一个人的成功 背后有一群优秀的人
积善成德 祖辈的温厚福荫护后人
从没有天份到一炮而红 先辈积了多少阴德 帮助他的人有多少 他自己又下了多少苦功 才出了这么一个身怀绝技 温柔敦厚 态度谦和的艺术家
看着风光 哪里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只有经历过的 才能品味个中辛酸 三昧 京剧艺术能占有一席之地 每一个身段 唱腔 行坐站打 剧本都要经过多少台前幕后观众的检验到后来的成型 除了台面上的几个大腕 幕后还有多少代人的努力 群德共力 公心大爱 同行既维护又竞争 推动这艺术的进步和创新 后人并不知他们的姓名 只能在艺术上瞻仰风骨 这么详细的介绍剧目 也是煞费苦心 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熟烂到化的境界 不是你可以学的
要学还得从学院派规规矩矩的开始
-
作者: 潥阳山 发布时间:2022-06-14 21:56:39
不适合入门,应该对梅派艺术有一定了解,至少完整看过几出梅派戏。八卦真多哈哈
-
作者: 绫懒遥 发布时间:2017-05-07 10:03:55
豆瓣打卡第五百本,实际绝不止这个数。给不务正业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当田野访谈录和戏曲艺人口述史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起初对“无特点”的梅派无感,但了解背景后还是对艺术革新者心生敬意,梅先生真算得上德艺双馨了。京剧盛衰非一人之功过,从集体的行为中才能窥见时代的走向。书中关于某几出戏的表演分析十分细致,值得N刷,强推!
-
作者: 陳若望 发布时间:2015-10-23 11:08:20
老實說,有點煩。57年拍《霸王別姬》的時候,對虞姬的劍舞作的身段分解,真是內行看門道。
-
作者: 梦想者camus 发布时间:2022-01-12 21:57:06
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忆录,更是舞台信息的学习和反馈。有的甚至唱到哪句、做什么动作、是什么神情等,都描述了细节和要求。下面看的舒服,殊不知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
深度书评:
-
梅邊吹笛 續
作者:脉望 发布时间:2022-04-03 21:42:18
冒效魯回憶梅蘭芳的文字多以白描手法寫梅先生的話語。三言兩語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其中甚至有罕見的金剛怒目:
“記得是有一次梅先生接到國民黨駐瑞典代表譚伯羽的信。叫他去斯德哥爾摩為瑞典王儲演出。語氣是命令式很不客氣。有點‘霸王硬上弓’的味道。梅先生真火了。叫我馬上復信說:‘場面。行頭。配角都要從海道回國。不能應命。請代向王儲致歉。以後有機會當去斯德哥爾摩拜訪王儲殿下。’梅私下對人說:‘我又不賣唱。哪能呼之即來。全不管彩排演出要有文武場面。多麼麻煩。這位譚大少全然不懂。’這說明梅先生柔中有剛的一面。在敵偽時期。蓄須明志。大節凜然。如報上所載。他飛臨臺灣上空。有人對他說:‘如果台灣迫降昨辦。’他乾脆地說:‘咱們就跳下去殉了吧。’ ”
最讓人欽佩的是梅先生的仗義。別處記載亦頗不少。而冒公所記這一句話意境尤高妙:“記得有位給他早年編劇的老詩人李釋戡。老年喪偶。很孤寂。年三十晚到梅家度歲。困臥在沙發上。梅先生老大不忍說:‘今兒年三十。三爺您替我推個莊。’其實。大家都知道。梅先生從來不耍錢的。他可算對老人關懷到無微不至了。李老去世。梅先生為他料理身後。並把他的詩稿精印出來。當然也有梅的高足言慧珠出的力。不能抹殺。”
讀罷冒先生的回憶文章。不禁又找出舊存兩種版本的《舞臺生活四十年》。一本是中國戲劇出版一九八七年一月的緞面精裝合訂本。一本是平明出版社一九五二年五月的平裝本。饒富舊時趣味。
讀梅先生的回憶。那種不徐不疾溫文儒雅的氣息總是最自然地顯露出來。比如他初到上海一炮而紅之後返家的那種親切:
“當年伯父在世。有時把飯開到他的房裡去吃。等他過世。一直就都聚在我祖母房裡吃飯了。我再跨進祖母的臥室。桌上已經擺著一隻火鍋。裡邊是豬肉白菜丸子。另外一碗凍豆腐。紅燉肉。芥末墩(芥末燉的做法是把白菜煑熟了。用磁缸悶著。吃的時候灑上芥末)。一盤戶部街月盛齋的醤羊肉。還有饅頭和小米飯。這些都是家常粗菜。好久不吃。覺得非常適口開胃。”
“我靠著祖母一邊坐。大家都間我上海的風俗景物。我不住嘴地講給她們聽。生長在那種樸素而單純的北京城裡的人。聽到這種洋場十里的奢摩繁華。真是聞所未聞。好比看了一出‘夢遊上海’的新戲(‘夢遊上海’是玉成班排的新戲。內容膚淺不足觀)。”
又比如細說養牽牛花的韻事。亦是從容淡泊:“我從小就愛看花。到了二十二歲。我才開始自己動手培植。每年的秋天。養的是菊花。冬天養梅椿盆景。春天養海棠。芍藥和牡丹。夏天養的是牽牛花。差不離一年四季裡面。我對於栽花播種的工作。倒是‘樂此不疲’地老不閒著的。
我養過的各種花。最感興趣的要算牽牛花了。因為這種花不單可供欣賞。而且對我還有莫大的盒處。它的俗名叫‘勤娘子’。顧名思義。你就曉得這不是懶惰的人所能養的。第一個條件。先得起早。它是每天一清早就開花。午飯一過就慢慢地要萎謝了。所以起晚了。你是永遠看不到好花的。我從喜歡看花進入到親自養花。也是在我的生活環境有了轉變以後。才能如願以償的。”
“那年的初夏。有一個清早。我去找齊先生商量一點事情。在他的院子裡看見有幾種牽牛花的顏色非常別致。別的花裡是看不到的。一種是赭石色。一種是灰色。簡直跟老鼠身上的顏色一樣。其他紅綠紫等色。也都有的。還有各種混合的顏色。滿院子裡五光十色。真是有趣。看得我眼睛都花了。
‘為什麼我常見的“勤娘子”。’我這樣問齊先生。‘沒有這麼多種好看的顏色呢。’
‘這還不算多。’齊先生說。‘養的得法。顏色還要多哪。你要是喜歡它的顏色。你也可以來養它。這不單是能夠怡情養性。而且對你的身體也有好處的。’我打齊先生那兒回家。就開始研究養牽牛花了。
牽牛花本是一種藤屬的植物。有點像爬山虎。一般人都把它種在竹籬笆底下。或者用繩子從地下扯上房簷。讓它橫七豎八的亂爬。可是它自己不會往上爬。得由人工扶它上去。開的花倒是不少。上面的花朵瘦小得實在可憐。色彩也單調無味。叫人看了不會發生什麼美感。所以在中國是屬於普通草花一類的。日本最講究養牽牛花。他們把它從牆上牽藤。改為盆裏栽種。花朵大的可以養到有碗口那樣的大。顏色的種類也多得沒法統計。我一面買了好些參考書。按圖索驥的分別實驗起來。一面號召了幾位同好。如王琴儂。姜妙香。許伯明。李釋戡。加上已經有了經驗的齊如山。大伙兒一起往深裡研究。”
-
闲扯京剧体系
作者:壶碟会上探花郎 发布时间:2008-07-04 09:52:49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2655.entry
2008/1/8
闲扯京剧体系
好象有个说法,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代表人物是三个人:苏联体验派的Konst-antinStanislavsky,德国表现派的Bertolt Brecht和中国演京剧的梅兰芳
有人说梅兰芳其实不能代表中国京剧的表演体系,这么说的人中就包括梅兰芳本人。无论这是大师的谦逊还是别人的眼馋,其实说梅兰芳也只是要说中国的京剧而已,只不过,由于几十年前——大约是1935年前后吧——三个人的一次见面和交流,而且他们各自又都代表了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戏剧表演体系,而且各自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高,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才这么说而已。至于是叫京剧体系还是梅兰芳体系,那倒是无所谓了,一个名字而已,只不过梅大师的国际影响在这呢,这么说比较好交流而已
对鬼子的那两大体系稍微做了点了解,问了几位朋友,得到了一点点也许似是而非的印象:似乎所谓体验派,就是要求演员把自己当成人物,把故事情节当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台词虽然是背的,动作虽然是设计的,但是每次表演时都要发自内心;而表现派则恰相反,主要是关注一个方法,追求的是每次表演都能够准确的重复出某个最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和情节的动作和语气
似乎,其实两派追求的是两个方面,体验派要的是自己要演的爽,而表现派则希望观众看的爽
但是京剧就挺奇怪的,人物情节和观众若即若离,一会是演员,一会是角色,分明剧情是个很悲惨的故事,比方文昭关,伍员全家死光光,他自己又困在小村子里前途生死未卜,郁闷的在那“一轮明月照窗前”,按照西方戏剧理论,这样的地方应该是把人看哭了才好,但是观众一边看却一边鼓掌叫好,这事就很邪门了;又比方空城计,诸葛亮分明很害怕,但是城楼那一场里,一段“我本是”,一段“观山景”,唱的让人都忘记了剧情,只记得鼓掌叫好,直到诸葛亮在锣鼓里一摸额头大叫“好险”,这才意识到,哦,对了,这是打仗呢,这时候观众叫好是为演员的技巧,情节已经不重要了
当然,京剧既然是戏剧,就不能不要人物,不是不演情节,恰相反,所有技巧的战时都一定要和剧情结合起来。曾有演员——大约是李玉茹吧——有一次听说梅兰芳亲自到场看自己的别姬,特别兴奋,尤其自己武功底子也好,所以一段夜深沉的舞剑,走的是行云流水,蹦子探海都冒出来了,结果被梅大师一顿教训,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这种强颜欢笑的戏不是卖溜的地方。可是到现在,还有演员这么演。又好象听说有个外号孙噶调的演员,嗓子特好,所以喜欢卖弄,生怕别人不知道,见高就起,有一回和程砚秋配戏,下来程先生就说,这个人太闹,该不该唱的地方都起噶调
人物和情节又不能进去了出不来。杨宝森先生一辈子演文昭关,从未听说他唱的自己哭起来,可是每个哭头后头都能要下满堂的喝彩;七大须生的空城计也从没有说唱出个颤音什么的,来表示诸葛亮其实很害怕,心里在发抖,这镇定是装出来的
所以两个鬼子都说,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的表演,是前两大体系的结合,演员时而在戏里,时而又在戏外,有时展现技巧,有时表达人物
当然,京剧也不追求让观众有人物的感情,观众看斩马谡也不会看到和诸葛亮一起哭
但是京剧也不是不管观众,体验派说舞台和观众之间有墙,演员不要想观众,而表现派则是强买强卖的给观众看,还是和观众有距离。梅兰芳却说,观众和舞台之间没有距离,这样戏才有演头。确实啊,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讲究和观众交流的,相声演员上台不许戴眼镜戴首饰,就是为了不“领招”。不过呢,这种和观众直接的交流,在西方戏剧里,我只知道芭蕾舞剧是允许的,芭蕾舞剧演员可以在观众鼓掌时向观众行礼,但这也和中国戏剧有点区别,芭蕾舞剧的演员在表演时好象也是不管观众的。别的似乎也就没有听说了
说完了体系,自然还是要按惯例,跑题上几句的
京剧孕育在一个很偶然的时机,诞生在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接着又成熟在很异常的时期。倘若乾隆没活那么久,四大徽班进京的时间就要往后移,那么也许一切就都不一样了。之后是外敌入侵,而说了算的却是慈禧太后,一个女人,又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养男人,玩又没什么可玩,男人还可以喝酒泡妞什么的,女人嘛,只好看戏了。程长庚死前曾说谭鑫培嗓子太甜,有亡国之音,这话倒真说准了,大清国亡在慈禧太后手里,而老佛爷恰就是谭大老板的铁杆粉丝。其实也难怪,女人嘛,审美观自然和男人不一样,像孙汪那种古拙质朴的直腔当然不比谭大老板的甜润婉转,而这么一来,倒也闹的谭大老板越来越投其所好,天下也纷纷效仿起来。亡国之音一说,虽只是玩笑,即使师旷之说也不足信,泱泱大国哪是几个戏子就能唱得亡了的,只是这举国的好恶恰也反映在了这小小的“玩意”上,倘若一国皆如此,不亡也就没道理了。到了后来,女权提升,女人看戏又让四大名旦红了起来,旦角可以和生行并牌甚至挑班挂头牌,而那个时期,却正是军阀混战和抗击外来侵略时期,天下大乱,国破家亡
京剧的两次大发展都伴随着天下的纷争,也难怪胡适周作人等等前辈不断抨击说京剧天生萎靡。传闻北大当时有一学生撰文反对几位先生,却也因此不能毕业。自由如当时的北大都不容得这样的言论,可见这京剧问题在当时是何等的严重了0:50:24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7)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文化
-
梅党的意义
作者:谢二 发布时间:2019-09-04 15:27:13
《说说梅党》一文分剖详密,作者可谓深知民国历史与梨园典故,我读了很长见识。网络上文章转载大都不注明来源,这是无德的行为。我花了点时间查了查,此文应该来自“民为贵四世”的微博。民国名角大都有“党”,此“党”非政党,而是一种名人雅士自然结成的捧角儿的圈子,源头可上溯自清朝中晚期盛行的对京剧的狂热以及兴起的捧角儿的风气。
“捧角儿的风气虽有改变,但势头未减。一些文人仕宦贤达名流对所喜爱之好角儿给与热捧,既为消遣又算雅好。其中志同道合者渐进形成圈子,由小及大而成迷党。当时坊间对于捧角儿迷党,谑称叫法流行一时。比如“痰迷”(捧谭鑫培者)、“黄病”(捧黄润甫者)、“瑶痴”(捧王瑶卿者)、“羊迷”(捧杨小楼者)、“梅毒”(迷梅至深者。“梅毒”不一定可称之“梅党”)等。“梅党”即是在此时开始形成。”
自《齐如山回忆录》以及齐如山的著作在大陆出版,再经过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电影的推广,造成一种广泛的误解,而《说说梅党》对此予以辩驳:
“翻检近些年的书刊、文章及影视作品,凡言及早期梅兰芳必提到齐如山,认为齐先生对梅先生的帮助影响最大,由此或把齐如山视为梅党领袖。各路方家持论所据材料多集于两点:1、齐先生给梅先生编了几十出戏。2、齐先生给梅先生说戏排身段等。笔者以为上述观点与所据材料均不够准确。首先,即便此两点成立,亦不能得出齐先生对梅先生帮助影响最大并系梅党领袖之结论。其次,上述两点多出自齐如山个人著述,属齐先生“自说”,不能作为确论。
梅党领袖大致应符合以下条件:1、系梅党的发起人,或是具有较高威望的主要决策人。2、梅先生本人诚心认可,其他梅党成员予以承认。3、对梅先生的事业有较大襄助,且始终如一。按此三条衡量,齐先生大体仅符合第三条,且并未始终如一。笔者以为,梅党之领袖当为冯幼伟先生。”
这个论断有梅先生自己的话作为坚强的证据。《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梅先生谈起自己的朋友,最推重的是冯耿光冯六爷,他的原话是:“我跟冯先生认识得最早,在我十四岁那年,就遇见了他。他是一个热诚爽朗的人,尤其对我的帮助,是尽了他最大的努力的。他不断教育我、督促我、鼓励我、支持我,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可以说是四十馀年如一日。所以我在一生的事业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这大概是认识我的朋友,大家都知道的。”
这话分量是很重的, 据“民为贵四世”的说法:冯幼伟不仅是梅党的发起人,直接参与主持梅兰芳的诸多重大事项,而且付出了极大的人财物力。所谓梅先生早期重大事项有:从朱小芬之“云和堂”脱籍赎身,进喜连成借台习戏,十七岁搭班唱戏,与前室王明华成婚,向王瑶卿等老角儿学戏,向名家学习书画,结识名流,首次赴沪,排演新戏,首次赴日,自己挑班儿,当选“四大名旦”头名,赴美演出,访问苏联,定居上海。。。。。。这些事项均由冯幼伟先生主持决策、给与襄助、提供资金。冯先生煤渣胡同及东四九条的宅院亦常让梅先生排戏及拍摄电影使用。梅兰芳自十四岁结识冯幼伟后,其生活、事业等一应诸事,尤其是梅兰芳事业的几个重要阶段,均由冯六爷把持。梅兰芳对冯幼伟格外信任和倚重,不论搭班唱戏还是生活用度结交朋友等,均听从冯六爷的意见。梅先生在二十多岁时曾说:“他人爱我而不知我,知我者其冯侯乎。”
包括梅先生与福芝芳的第二次婚姻,是冯先生的撮合,娶孟小冬为侧室,也经过冯先生的同意,最后梅先生留福舍孟,也是冯的一句话”孟心高气傲,是人服侍;福芝芳随和大方,是服侍人“而一锤定音。梅先生是个唱戏的天才,他会的是好好做人,好好唱戏,至于其他,就得靠欣赏他的艺术的一帮朋友们--“梅党”出谋划策,出钱出力,百般成全。里面,冯先生最有力量,也最花心思。齐如山先生在法国研究过现代戏剧,回国后帮助梅先生二十年,写剧本、排戏等等,贡献当然很大,这点梅先生多次肯定,齐先生在各种著作里更是念念不忘。但论明面的恩义与支持,论内心的尊敬与信服,齐如山是无法和耿六爷相提并论的。耿先生为了梅的出国访问,自己不惜卖房卖地,过后一句不提,这种风度,也是齐如山万万做不到的。
冯幼伟名耿光,广东人,光绪朝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与蔡松坡、蒋百里等为同学。归国后任禁卫军标统,宣统元年(1909)任军咨府厅长。民国后历任陆军部骑兵司长、总统府顾问、中国银行总裁。这个资历,权势地位,都有。梅党除冯六爷与齐如山之外,核心成员有留日学生兼遗少李释勘、吴震修、许伯明、舒石父;出身译学馆的郭民原、张孟嘉、张庾楼、言简斋、黄秋岳。另外樊樊山、罗瘿公、易实甫、姚茫父、陈三立、陈师曾、张謇、齐白石、张大千、吴湖帆、叶恭绰等均与梅先生有较密切的交往。
侯磊、 杨津涛的《人间不见梅葆玖 梅家再无后来人》讲梅兰芳与梅派艺术讲得极好,但其中说梅党是“艺人与旧文人结盟的先河。艺人向文人学文化,文人向艺人借平台”,我以为不太确实,因为他们拿清末民初的梅党与后来的胡适、鲁迅去比较。当时初起的梅党中坚,或者留日,或者出身译学馆,绝不可说是旧文人。准确说他们是学问亦新亦旧,多世家子弟,旧学有根基,又多留学经历,通晓世界情形。他们文化精英的色彩很浓厚。他们或者在军界有重要影响,或者在银行与实业上,或者在艺术界占据重要位置。他们都热爱祖国文化,热爱京剧艺术,也都认为与接受京剧必须改良跟上世界潮流。他们极欣赏梅兰芳的人格与艺术,以为其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人物。故不惜精力与代价,帮助扶持其成长。或者在经济上大力支持,或者在学识上予以指点,或者在艺术上加以拓展。梅派能亦新亦旧,传承中发展,移步不换形;能形成中正典雅,博采众长的艺术风格;成为三大戏剧体系之一,这和梅党是分不开的。梅兰芳与梅党,是戏曲艺术家与文化、经济界部分精英的联盟,没有文化的滋养、经济上的支持,梅派是不足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
当然是梅兰芳先生的人格与艺术,吸引了梅党;但另一方面,也是有了这些学养、艺术鉴赏力极高的梅党,梅兰芳才可能广泛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拥有世界的眼光,产生文化的追求,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没有辜负梅党的期望,不但极大地推进、改进和丰富了京剧艺术,而且为中国文化自立民族之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党看着与当下粉丝团似乎很类似,但其成员学养、地位、品味之高尚,立意、追求的纯粹,寄托的深远,是现在的粉丝团不能梦想的。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集大成者,梅兰芳是京剧的最重要的艺术家,扶持梅兰芳,不仅仅是扶持与关爱他这个人,而是扶持以他为代表的我国文化的极重要的部分。这才是梅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
衣上征尘杂酒痕
作者:白羽 发布时间:2013-02-21 09:47:13
——漫谈《梅兰芳回忆录》
梅兰芳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京剧表演上,他博采众家之长,又自成一家,创立了“梅派”。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在上世纪30年代观看了他的演出,都大为惊叹,认为梅氏的演出方式可以作为他们艺术理论的相互印证。由此,三人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梅兰芳以他的方式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它历久弥新,古典而现代。
在《梅兰芳回忆录》一书中,我们通过艺术家的自叙,了解了他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征程。梅兰芳是一个艺术气质浓厚的人,他的这种气质不仅体现在京剧上,更体现在其他艺术门径上。他工书善画,小楷写的尤其好,清静,秀雅,隽永,其字宛若其人,于明朗中自有一股莹润。他的画更是出名,曾拜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等大师学习,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风采,上世纪四十年代时还曾与老画家叶誉虎在上海合办画展。此外,他还与国内外学界,文艺名流交往甚深,胡适、蔡元培、郭沫若、张伯驹、泰戈尔、范朋克、卓别林……均曾深入交流。梅兰芳突破了传统京剧的限制,把大量的现代艺术理念纳入其表演中,但又不损害京剧本身的完整性,这种纳入甚至是不露声色,天衣无缝的。由此可见,其对京剧所作出的贡献。
从1930年开始,梅兰芳开始赴美巡回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表演,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梅氏的表演使京剧第一次在西方人的舞台上登堂入室,使外国人真正直观的认识了这一艺术形式。大约,此前外国人在华也看过不少次的京剧表演,但那是一种消遣和猎奇心理,而梅氏的表演则是开放性的,使西方人认识到这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是可以与欧洲的歌剧,室内音乐相媲美的,而不是茶园娱乐场所的附属性表演。
梅兰芳成名后,很多外国名流政要到京拜访他,位于北京东城区红星胡同(原名无量大人胡同)的府邸成为他接待外宾的场所,在这里,他与众多艺术家、作家、学者们畅谈,共于酬唱,获得艺术上的共鸣。陆游有诗云: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此诗既是实写,也是诗人的自况。人类文明雏形时的诗歌,无论是中国的谣歌,还是古希腊的口传史诗,都包含着浪迹艺术家的传唱在内。艺术本身,是一种自我的满足,是灵魂的游荡。梅兰芳身上融合传统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气,民间艺术家的傲骨,亘古游吟诗人的自觉性,这种融合可谓既古典也现代。
余在寓中读《梅兰芳回忆录》,窗外雾霾或散或起,令人懊恼。幸有书相伴,聊为寄兴,乃不觉倦耳。文将终篇,草一诗以记之:运河南畔木带雨,废园后廊花乱飞。耕夫牵牛过曲陌,少儿挽柳戴斜晖。杂书数卷尘未扫,残章半箧字已颓。稗官丛中窥世情,豆灯影里听风雷。梅兰芳的自叙,或有不为外人所解的地方,但大概也不重要。从他赴美演出,再到建国后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演出,艺术征衣上落尘如雪,但却间杂着一股酒味的微醺,这股飘渺的气息,是艺术精灵的跃动。他是一个古典的艺术家,更是一个现代的游吟诗人。
-
梅兰芳时代与时代中的梅兰芳(靳飞)
作者:贰页书 发布时间:2017-02-28 12:17:11
(一)从初出茅庐的黄裳谈起
1936年秋,天津南开中学邀请已经完成两次访日及访美、访苏公演而得驰誉国际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到校演讲。南开的主持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和张彭春兄弟。张彭春又是戏剧家,曾经担任梅兰芳访问美苏时的艺术指导,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梅兰芳势必是要给南开这个面子的。
演讲当日,正当张伯苓校长亲自陪同梅兰芳走上讲台之际,讲台的幕布后面,突然闪出一个在那里埋伏了许久的少年,冒冒失失撞上前要求梅兰芳签名。梅兰芳原本也没有耍大牌的习惯,他接过少年递来的本子,用清脆的京白客气地问:“您是让我竖写呢,还是横着写?”
这一天,南开中学不知有多少师生会羡慕这个名叫容鼎昌的少年。这些师生里,可能会有黄宗江、周汝昌,他们与容鼎昌是同窗;可能还会有何其芳、张中行、毕奂午与巴金的二哥李尧林,他们都是南开中学同一时期的青年教师。这些后来很出名的人物,多成了梅兰芳的忠实观众,有的还成为梅派艺术的研究家,但与梅兰芳渊源最深的,仍然要说是容鼎昌——他改以黄裳为笔名行世,是现当代名头颇响的剧评家、散文家和藏书家。
距梅兰芳南开演讲约有十年,不到三十岁的黄裳初出茅庐,担任《文汇报》的编辑,同时以剧评家的面目写作“旧戏新谈”专栏,他再次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梅兰芳的视野里闪了出来。黄裳于1947年1月在其专栏里发表了他的名篇《饯梅兰芳》。这次闪出来的黄裳,却没有了十年前的谦恭,而是以敢于不留情面地批评梅兰芳等名角儿,得以名噪一时。舒展《梅兰芳的“粉丝”》文就说黄裳:
他的专栏《旧戏新谈》,各大名伶,一一点评,戏里戏外,一天一篇,雅俗共赏,嬉笑怒骂,借古讽今。尤其在知识界,一报到手,先睹为快。1948年由开明集结五十多篇出版,在当时国立剧专的同学们中,黄裳之大名不胫而走。
黄裳在出版《旧戏新谈》之前,还出版过散文集《锦帆集》,但影响不大。可以说,黄裳之成名系由这册《旧戏新谈》,而《旧戏新谈》的点睛之笔,正是这篇《饯梅兰芳》。
黄裳在文章中毫不客气地说道:
我想到梅浣华五十余年的舞衫歌扇的生涯,垂老还在舞台上作戏娱人。然而他的嗓音的确大大不如从前了,全失了低回婉转的控制自由,时时有竭蹶的处所。
他更甚一步地咄咄逼人说:
时至今日,梅恐怕又将有留须的必要了,为了那些外来的殷勤,还有一个理由,嗓子的确不行了,为了保持过去的光荣,梅有理由从此绝迹歌坛。
坦诚地讲,黄裳所说的未尝不是事实,只是文字上过于夸张渲染而已。众所周知,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辍演多年;他生于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九月二十四日,即1894年10月22日,到抗战胜利时,已年逾半百之龄的梅兰芳于1945年10月10日重新登台,恢复演出。这时的梅兰芳,理所当然是难与先前相比照的。
此外还有一个情况,极有可能就是发生在黄裳观看梅氏演出而大发议论之日,梅兰芳恰逢突如其来的变故。1947年1月5日,他最为心爱的弟子李世芳因飞机失事而罹难。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记述说:
回想四年前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李世芳陪着我唱青蛇,这还是我演《金山寺》带《断桥》的初次尝试。他并不是我们剧团的人,临时约他参加帮忙,前后演了几场,我都觉得满意。我记得1947年1月2日的晚上,我们演完了最后一场,他在5日早晨坐了飞机回北京。飞到青岛,半路上飞机出了事,把他牺牲在里面,我们师生从此就永别了。我那天正在后台扮戏,听到这个传说,差一点要晕过去。旁边有人安慰我说,“这消息不一定可靠”。我还希望这不是事实呢。谁知道第二天我接到飞机场的电话,竟证实了这件惨事。我大哭了几场,从此就不愿意再演这两出戏。
年仅二十六岁的李世芳,夙有“小梅兰芳”之称,位居“四小名旦”之首,是公认的梅兰芳艺术的继承者。李世芳之死,对于梅兰芳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而黄裳的那篇不顾实际情况,并且不合时宜的批评文章,客观上不能不说是对于梅兰芳的伤害。黄裳却始终不肯认这笔账,晚年犹是嘴硬,写文章为自己辩护说:
我写过不少评梅戏的文章,大抵喜欢的多说一点,不大喜欢的少说一些,但从未放过冷枪。对他早年的反串戏,我也并不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未能一律吹捧。就在《饯梅兰芳》一文中,也指出了他的一些缺点,如笑场,未曾恢复盛年原样的嗓音、身段等。我觉得这是剧评作者的权利也是义务。
黄裳不肯服软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这番自辩,针对的根本就不是梅兰芳,而是他的老上司、《文汇报》重量级的元老柯灵。
同样是已到风烛残年的柯灵,于1993年3月21日写作了《想起梅兰芳》。柯灵在文中重提黄裳的那篇《饯梅兰芳》,直截了当批评说:
这篇名文,清楚地表现出作者的才华,也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性格。当时此文很受赏识,似乎没有人想到这样对待梅兰芳是否公平,这样的强行送别是否过于霸道。
柯灵又说到在《饯梅兰芳》发表后,黄裳还有其他表现:
其实继《饯梅》之后,这位作家对梅放冷枪,就不止一处,例如说:“贤如梅博士,偶演《木兰从军》,武装扮一下赵云,虽然所谓梨园世家见多识广,也看不得,正如在台下梅博士说话一般,总有些不舒服。”原来不但在台上不行,连在台下说话也令人看不惯。甚至与梅毫无关联的题目,也要扫横一笔“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桃色新闻”。即使用最新式的精密仪器,大概也检验不出丝毫的善意来。
这就是前面所引黄裳自辩文中的“冷枪”的出处。柯、黄暮年剑拔弩张,与其说是为梅兰芳,不如说是缘自二人间之宿怨。稍后在香港披露出来的柯灵致古剑函即云:“我和黄裳的笔墨官司,事实极简单,内在原因,则可以说由于我深鄙其人。”暂且放下柯黄之争不论,回到他们争论的焦点《饯梅兰芳》一文。今天看来,黄裳所说内容未必不是真实的情况,写法上则未免不够厚道——当然,喜好京剧者历来有这个毛病,说话嘴损,喜欢阴阳怪气,这一点似是不好京剧的柯灵所难以了解到的。至于黄裳晚年的自辩,其既以资深剧评家自居,却说出“恢复盛年原样”这样的外行话,实在是够不上一个职业剧评家的见识,复何谈“这是剧评作者的权利也是义务”呢!
然而世事难料,大概是黄裳自己也未想到,在他发表《饯梅兰芳》文之后,其与梅兰芳不仅没闹翻脸,渊源反而愈结愈深。他居然能够神奇般地第三次在梅兰芳跟前闪出,而且成了梅兰芳最重要的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第一位责任编辑。
梅兰芳署名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前记》文说:
我事毕回沪,小住一月,正预备到天津演出,《文汇报》的黄裳同志要我写一个回忆舞台生活的长篇,在报上连载发表。我告诉他,我们本有这个计划,不过要报上连载发表,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中央人民政府要我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工作,我想此后任务繁重,我自己还要演出,恐怕不能有固定的写作时间。再说我早期不曾写过日记,后来零碎记了一些,也不成篇段,这几十年来往事的回忆,全凭脑力追索,要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是很难做有系统的叙述的。等我稍稍清闲一点再动手吧。他听了却不以为然,他说:“你以后只有更忙,不会闲的。现在不赶着写出来,将来一定更没有机会了。”他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向他表示,让我考虑一下,再作决定。
我和几位老朋友商量的结果,他们一致认为这部回忆录,不但能总结我个人四十年来舞台生活的经验,也会保留下近代戏曲发展的许多史实,是可以供今后戏曲工作者的参考的。他们都鼓励我,勉力完成这个任务。并且答应帮助我回忆,供给我资料。我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就与黄裳同志约定,等我到津以后立即开始写作。写作的方法,是由我口述,姬传笔记,稿成寄给他的弟弟源来,由源来和几位老朋友再斟酌取舍,编整补充,最后交黄裳同志校看发表。
《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主要记录者许姬传晚年撰写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出版前后》,谈得更为详细:
1950年春,上海《文汇报》黄裳同志约梅兰芳先生写自传式的回忆录,梅先生说:“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写文章。”黄裳说:“您的艺术经验是丰富多彩的,应该写出来,给后辈留下珍贵的资料。”黄裳接着说:“您以后比现在更忙,如不抓紧时间,更难着手。”梅答:“让我考虑一下再决定。”
过了几天,梅葆玖带了剧团到苏州演出,我同去。有一天在老朋友沈京似家里吃饭,饭毕,梅夫人、梅葆玖都到剧场去了。沈留我下榻夜谈,沈君喜收藏书画,出示所藏,共同赏玩。第二天早晨主人准备了精致的西式早餐,正在边谈边吃,剧团有人来通知我说:“上海有姓黄的找您,并约您到一位朋友家里吃午饭。”我准时前往,原来是黄裳。他说:“我是专程从上海来奉访的,关于梅先生写稿的事,编辑部开了好几次会,最后决定题目叫《舞台生活四十年》,由梅口述,你笔记,这样分工,不致太紧张。你返沪后,务必善为说辞,得到梅先生同意。”我说:“我还没有写过长篇连载的文字,负担不了。”黄说:“这是近代戏曲史上一件大事,你要打起精神,担起这个责任,至于文字方面,我在审稿时可以帮忙。关于调查研究,核对事实有令弟源来在沪可以和梅先生的老友商量着办。”我说:“返沪后,打电话给你,你把这番话,当面讲给梅先生听,写与不写,由他决定。”返沪后,我把他的意思摘要告诉梅先生,就把黄裳找来,黄裳又重复述说了在苏州说过的话,还补充说:“像您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是非常可惜的。趁现在你们精力还旺盛,挤出一部分时间,细水长流地搞下去,这是总结梅派艺术继往开来的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您就不必犹豫,要下决心干,现在不干,将来一定后悔。”
梅兰芳与许姬传的话,都具有足够的权威性。他们两位一起肯定黄裳对于《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贡献,这个分量是非常重的,几乎也就可以作为定论了。
不过,仔细辨别,梅兰芳与许姬传所谈虽然大同小异,但在时间及细节方面,还是有着较大出入,或许是许姬传晚年回忆时记忆有误也未尝可知。更大的一个问题是,梅许两文都没有交代黄裳是怎么突然就现身出来的,这令人难免要感到有些蹊跷。第一是,黄裳本有《饯梅兰芳》的前科,何以就能一笔勾销,如同没事人似的闪现在梅兰芳面前约起稿来了呢?第二,梅兰芳与黄裳的年纪地位均不相等,两人亦无深交。黄裳的话,多少有些交浅言深的味道。梅氏仅凭黄裳这三言两语遂决定写作回忆录这种大事,完全不合梅氏向来谨慎行事的风格。第三,黄裳在《文汇报》并无过高职位,《文汇报》要刊载梅兰芳的长篇回忆录,仅是委派黄裳去与梅兰芳商谈,这岂不是过于不把梅兰芳当回事了吗?这些个问题,在梅兰芳、许姬传的文字里,却是找不出答案的。
(未完待续)
-
绝代芳华背后的中国艺术改革发展
作者:Joerica 发布时间:2019-08-02 06:58:09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推荐购买(115+)
- 速度快(305+)
- 体验还行(501+)
- 体验好(361+)
- 中评(464+)
- mobi(191+)
- 在线转格式(375+)
下载评价
-
网友 益***琴:
( 2025-01-16 13:37:43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訾***雰:
( 2025-01-23 12:33:1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屠***好:
( 2025-01-12 17:42:45 )
还行吧。
-
网友 宫***凡:
( 2025-01-17 05:58:52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权***颜:
( 2025-01-26 15:35:18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汪***豪:
( 2025-01-09 05:51:38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宓***莉:
( 2025-01-15 07:31:10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潘***丽:
( 2024-12-28 05:05:17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辛***玮:
( 2025-01-09 04:30:02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喜欢"梅兰芳回忆录(上、下册) 梅兰芳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53020"的人也看了
-
深度解析与实证研究:探索XX领域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实际应用
-
C# 10 和 .NET 6入门与跨平台开发(第6版)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希特勒私人图书馆:揭秘纳粹领袖的阅读世界与思想演变
-
全面解析《Z包邮正版麻醉学要点精编》:从基础到实战,打造麻醉学领域权威指南
-
现代 空间·物语9787568012812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提升新托福听力:特训指南与备考技巧
-
传染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高专临床配教)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侵权法中的证明责任:理论、实践与价值取向的探讨
-
逃亡者之路:神秘线索与铜镜之谜
-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奇器图说》:中国古代科技宝典的文化与技术双重价值探析
- 地球仪(30cm政区版·万向金属支架·实木底座·中英文对照)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备考指南:数学与化学精解及应试技巧
- 手抄报模板思想教育篇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如何高效备考AP Human Geography:500道必做题目助力满分冲刺
- 她的权威:一位变革者的领导之道
- 森林里的秘密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X射线与γ射线辐射屏蔽涂料:原理、应用与未来展望
- 全译本精彩阅读-海蒂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索移动增值业务的未来:网络架构、运营策略与技术创新
-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高职高专十五规划教材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金融行业安全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索性别角色与领导力的关系: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影响与实践策略
- 非寿险索赔准备金评估 段白鸽 著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掌握Python编程:从入门到精通的系统指南
-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传奇一生与深远影响
- 提升情商:从刘墉的处世智慧到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
- 探秘《三国演义》: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与现代影响
- 社工考试通关秘籍: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教材详解与备考策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注解与配套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