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国学讲演录(精)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大家小书 国学讲演录(精)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寄语:
简明易懂的“国学概论”讲义,大师的国学课,传统文化的入门书
内容简介:
程应镠先生以古稀之年亲上讲台讲授“国学概论”基础课,这本《国学讲演录》便是当年他为本科生上课的讲义。讲义包括《经学举例》《史学通说》《诸子概论》《文学略说》四部分,“讲的都是国学中的精华”,既有初级入门的针对性,又有教学互动的现场感,成一家之言,是一本简明易懂的传统文化入门读物。本书还收录了程应镠先生所著《玄学略论》《玄学与诗》《中国文化三题》《历史的真实与通变》等主要历史著作和论文。书中各篇集中讨论了儒学传统、社会演变、家族形态等诸方面相结合,以个案为基础,深入地进行了探索。程先生前半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以陈寅恪为圭臬;后期转治宋史,蔚然一代大家。
书籍目录:
001/引言
007/经学举例
044/史学通说
106/诸子概论
144/文学略说
附录
178/中国文化三题
194/论新中国文化的创造
212/历史的真实与通变
232/谈历史人物的研究
248/玄学略论
261/玄学与诗
作者介绍:
程应镠(1916—1994),出生于江西省新建县大塘乡,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和宋史研究。1935年考入燕大历史系,抗战爆发后借读武汉大学,后转入西南联大历史系学习。1940年毕业后奔赴抗战前线。1949年以后,曾在高桥中学与光华大学等学校任教,后调到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历史科主任,成为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南北朝史话》《范仲淹新传》《司马光新传》《流金集》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这册《国学讲演录》的特色略有如下方面:
其一,初级入门的针对性。由于当年听课对象都是未窥文献学之门的大学生,课时也有限制,而国学知识的涵盖面却不容有大缺漏。讲稿必须拿捏得当,体现出独有的针对性。
其二,教学互动的现场感。流金师对讲课有其境界追求:“每上完一节课,就像是写了一首诗,完成了一篇创作。”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习惯将每堂课要讲的每句话写成讲稿,及至开讲却并不完全受讲义拘束。
其三,一家之言的启悟性。同样讲“国学概论”,每个名家取舍未必尽同,评骘也有出入。这册讲义也是流金师的一家言,其中不乏独到之见。
书摘插图
引??言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非常丰富的,《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刘歆的分类,把它分为七略,即辑略(集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魏荀勖分为四部,甲部为六艺和小学,乙部为诸子,丙部为史学,丁部为诗赋。至隋始以经、史、子、集为四部,至清不改。国学也就是四部
之学。
四部之学,包括的范围极广,文学、史学、哲学当然都包括。医学、农学,我国古代是十分出色的。还有军事学,如《孙子兵法》,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无疑地也依然是杰出的。我们要讲的,只能限于哲学、史学和文学。这个内容就十分丰富,只能讲个大概。
为什么要讲这一门课呢?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一点我国古代的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这是没有问题的。到过北京,看到天坛、长城,无不为之惊叹。在西安参观秦兵马俑,看昭陵、乾陵,你们大概也会为二千年前和一千三百年前的人们的思想、技术、力量所慑服。你们读《论语》,能不为那一位伟大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肺腑之言所感动吗!读《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对那些无视人民痛苦的国君、贵族,他不禁破口大骂了。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他们的书,在我国近现代史中,有好几回是要被焚的,但其中肯定是有一些好东西,我们是要拿过来的,是要继承的。
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文学的传统不如人,没有史诗,没有戏剧,小说也差劲。没有史诗,是个事实。戏剧,在元朝就很发达。元灭宋是1279年,为明所灭是1368年。关汉卿是元人,著名戏剧《窦娥冤》,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这位作者还说,秦汉以后,文学上继承的不是《楚辞》,而是《诗经》,很为此惋惜。《楚辞》是南方的文学,《诗经》代表的当然是北方。过去,总是风骚并提。从形式上说,《诗经》比《楚辞》简单。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文化是很发达的。庄周、屈原都是南方人,他们的作品,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逍遥游》和《九歌》,都充满了幻想。但说秦汉以后我国文学继承的只是《诗经》,因而贬低我们的文学传统,就不合乎事实了。
也有文章说我们的史学还不成熟(大意如此)。在封建社会中,我国史学为发达。二千年前,司马迁就提出他写作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很了不起的。你们有兴趣,去翻一翻希罗多德的书,那只不过是一些纪事、纪闻的杂录,比起《史记》,就显得非常幼稚了。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或译为《南希腊战争》),虽然完整地记述了这一次古代希腊的大战争,但和《史记》所记的战争比较,也就使人觉得浅得很!我们的史学并没有停止于此。刘知幾、杜佑、司马光、郑樵、章学诚都有发展,有贡献。以古为鉴的作史目的,实际上也是在史学的领域内对古今关系的一种解决。
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评价,并不等于对我国四部书的评价,当然也不等于对我国古代史学、文学的评价。
有一种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哲学家着重讲做人,西方哲学家着重讲求知,“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不占重要地位”。这也是不合乎事实的。先秦诸子,对“名实”问题的讨论,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宋元学者对“道”与“器”的讨论,是不是认识论的问题呢?李约瑟教授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明以前,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大概是没有人否认的。只着重讲做人,和这一事实是背离的;说中国“长于伦理而忽于逻辑”,和这一事实也是背离的。很难设想,没有正确的逻辑,能在科学技术方面跨出这么大的步子吗?!近,冯契同志写了一部书,叫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在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时,对于这个问题,有很正确的见解,做了很好的分析。
我国古代思想重伦理,特别是儒家,当然也是事实。重伦理是不是也是个优良传统呢?我的答复是肯定的。伦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重视正确对待人,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就是关系。我们现在说同志关系、师生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这些关系也都要正确对待。研究这些关系并提出行为的规范,就是伦理学的任务。西方哲学,认识论求真,美学求美,道德学或伦理学求善。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也要有所继承。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确也有优良传统。国学概论这门课,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都要讲到。当然,精华是与糟粕并存的。我希望,我能尽量做到:讲的都是国学中的精华。
下面,我将按照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四方面,也就是经、史、子、集四部分来讲。过去,我曾讲过经学和史学,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旧的了,当然,也不会完全和过去一样,也会有一些增删,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子学和文学,讲课的内容就是全新的了;这两个部分,是我业余的兴趣所在,从幼年开始,我就读《诗》,读《论语》、《孟子》和《庄子》,这两方面的兴趣,至老不衰。我以为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史的人,必须有这两方面的知识。
前言
程应镠先生与他的《国学讲演录》
虞云国
程应镠(笔名流金)先生的《国学讲演录》曾编入《流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这是程门弟子为他从教五十周年编的论文集,但出版已在他去世次年。其后又辑入《程应镠史学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这次,承蒙北京出版社列入“大家小书”系列,以便面向更多的读者。借此机会,对该书相关问题略作评介。
一
1983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流金师出任所长;古籍研究所成立之日,也是其下属古典文献专业首届开学典礼之时。那年年初,为推进新时期古籍整理人材的培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决定,除北京大学中文系原设的古典文献专业外,在三所高校增设同一本科专业。经流金师多方努力与再三争取,上海师大与原杭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同时获准。他对文献专业建设极为重视,不但亲自遴选在读的历史、中文两系优秀学生转为文献专业首届本科生,而且亲力亲为地确定了课程设计与师资配备。
1985年,文献专业通过高考直招新生,与此前从文史两系转入的在读生有所不同,入学之初,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即便不是略无所知,也是知之不多的。针对这一现状,在文献专业迎新会上,流金师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
为了国家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我们要整理古籍,要建立这样的一个专业。你们将要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思想、历史、科学。要学好这个专业是不容易的。“先难而后获”,要经历一些崎岖、艰难,才能有所收获。要立志,要下决心为建设我们的新文化作出贡献。要在这方面成为专家,大学四年,只不过打基础。(《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508页)
为了尽快让这批新生进入角色,学好专业,流金师以古稀之年亲上讲台讲授“国学概论”基础课。《国学讲演录》便是当年他为本科生上课的讲义。
此前,他曾讲过经学与史学,但讲“国学概论”中《经学举例》与《史学通说》时仍颇有增删调整,加入了新内容;而《诸子概论》与《文学略说》则完全是新写的。据其《复出日记》,1985年9月22日,“写《国学概论》绪言,得三千五百字”。这是他开笔写讲义之日,其后这类日记颇多:10月13日,他为备课,“重读《先秦名学史》”;12月1日,“写讲稿,写毕韩非子”;12月22日,“写《国学概论》讲稿,完成子学后一章”。1986年4月4日,“写中国文学略论二千余字”;当月,他数次记及“续写文学讲稿”,后一条为25日。故可推断,他写《国学概论》讲义终于此日。
这门课程讲授始于1985年新生入学不久,与讲义起稿几乎同步。《复出日记》也有记载:这年10月7日,“上课,孔子还未讲完”;10月14日,“讲孔子毕,开始讲孟荀”;10月21日,“上课,仅讲毕孟子,荀子开了个头”。当年,流金师学术活动频繁,但即便外地赴会,必定及时补上,1986年4月25日记有“晚为学生补上两小时课”。同月,他决定辞任所长,在辞职报告里特别声明:“本学期所授《国学概论》一课,当继续讲毕。”足见他对这门课程有多重视。这年9月,在改任名誉所长前,他与文献专业学生再次座谈学习及课程设计,在交接讲话时强调:“古文献专业,我们已办过一届,事实证明,他们毕业后是有工作能力的,这同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关。”不言而喻,流金师说的课程设置,当然包括他亲自设席的“国学概论”。遗憾的是,由他精心设计的这门课程,仅上过一轮;但所幸的是,他为这门课留下了相对完整的授课讲义。
二
这册《国学讲演录》的特色略有如下方面。
其一,初级入门的针对性。由于当年听课对象都是未窥文献学之门的大学生,课时也有限制,而国学知识的涵盖面却不容有大缺漏。讲稿必须拿捏得当,体现出独有的针对性。例如,他在《史学通说》里先概述了史籍分类与史书体例,其后仅着重评述了纪传体与编年体,而不再介绍其他类别与体裁。之所以如此酌定,显然考虑到,这两类史书构成了中国古代史的基础史料,是文献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其他内容随着他们学习的循序渐进,不难自学解决。而“史与论”一节则较充分地论列了史与论的关系,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史论、史识与史德等,也无非认为这些史学理论与方法对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再如,《文学略说》开头交代,这部分“小说、戏曲就不讲了”,但随即点明“王国维、鲁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都超越前人”,既表明并非把小说、戏曲划出国学,也意在开示学生自去参看《宋元戏曲史》与《中国小说史略》,补上这一环节。
其二,教学互动的现场感。流金师对讲课有其境界追求:“每上完一节课,就像是写了一首诗,完成了一篇创作。”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习惯将每堂课要讲的每句话写成讲稿,及至开讲却并不完全受讲义拘束。他在《国学讲演录》中,往往将自己的经历、体悟与感情倾注其中,讲稿背后有其人在。例如,讲《离骚》时自述曾集《离骚》句为挽联凭吊闻一多,讲词的平仄与押韵时,引自己“历尽风霜”重到杭州作《临江仙》以寄感慨,都令读者能想见其为人。国学内容尽管专深,但从讲义仍能一窥他授课时语言的生动性与叙述的细节化。例如,他讲汉高祖“不好儒”,却召儒士叔孙通定朝仪,牵绾《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所载说:“刘邦不欢喜他,至于他是否也被刘邦脱掉帽子,在里边撒过尿,就不知道了”;“叔孙通大概也是很识相的,弟子有一百多,他一个也不向刘邦推荐,推荐的尽是‘群盗壮士’”,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汉初儒学的落寞命运。
其三,一家之言的启悟性。同样讲“国学概论”,每个名家取舍未必尽同,评骘也有出入。这册讲义也是流金师的一家言,其中不乏独到之见。例如,他评黄庭坚诗“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时,引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对照,提出唐诗是音乐、宋诗是图画的审美观。再如,在论及私撰正史时,他直言道:“《新五代史》实为无价值的一种。从史料学言,是如此;从史学言,也是如此。”作为宋史专家,他当然明白欧阳修“义例史学”在宋学形成中的地位,但彼是思想史上的价值,此是史学史上的评判,两者不容混淆。对这些一家之言,读者尽可以赞同或商榷,论其初衷也旨在给人启发与令人思索。
三
作为学术文化概念的“国学”出现在清季民初,其大背景是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之后,整个国家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学也挟西潮澎湃之势沛然而至。而“国学”的提出,毋宁说是学术界为固守中国本位文化,对西学刺戟的应激反应,毋庸讳言,其中也掺杂着民族主义的偏颇。“国学”概念从初提出到广为接受,尽管与当时中国政治现状息息相关,却是学界与学人自觉自发的学术行为,未见有国家权力刻意运作其间。自20世纪初叶“国学”一词流行以来,曾如有学者所说: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以及国学(或其后来的变体“中国文化史”)自身怎样走向世界,都是当年学人与学术社会非常关注并一直在思考和争辩的大问题(参见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自序》)。实际上,从1919年到1949年间,学界与学人已大致认同将“国学”趋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章太炎、吕思勉与钱穆等大师那些以“国学”命名的名著都传达出这一旨趣。
但细加推究,各家指涉的范围却颇有异同。1922年,章太炎演讲《国学概论》(由曹聚仁记录),除概论与结论外,仅包括经学、哲学(也即子学)、文学三部分。1935年至1936年,他在章氏国学讲演会的《国学讲演录》新增了小学与史学,或应视为他对国学范畴的晚年定论。据此,章氏的国学内涵大体对应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从现代学科分类来说,国学即指研究中国古代经学(包括小学,即语言文字学)、哲学、史学、文学的专门之学。1942年,吕思勉为高中生讲《国学概论》(有黄永年记录稿),内容仅限中国学术思想史;据黄永年说,其师当时为学生同时开设“中国文化史”,并不认同“国学”变体为“中国文化史”的取向,在吕思勉看来,“中国文化史”还包括社会等级、经济情况、生活习惯、政治制度,以至学术宗教等各个方面,应作综合的历史的讲述。1928年,钱穆完成其《国学概论》的全部讲稿,如其弁言所说,范围限于“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亦难赅备,并与本书旨趣不合,窃所不取”,与章氏明确立异。约略言之,20世纪上半叶,在“什么是国学”上,大体就是章太炎式的四部之学、吕思勉—钱穆式的学术思想史、变体的中国文化史这三种路向。尽管取径各有异同,却都是在学术共同体内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文传统出现了严重断裂,“国学”之说自然不可能出现。直到改革开放后,国人反思曾经的文化破坏与价值失范,这才认识到,蔑弃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精华的东西,是要遭报复的;深感有必要重拾那些曾被“革命”摧毁的东西,找回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价值支柱。于是,在上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出现了新一波“国学热”,大背景尽管仍与当时社会呼吸相关,却依然是学界与民间自发自觉的推动,但民族主义的偏见已颇有消退。不过,随着建制性的介入,这波“国学热”开始走音跑调,随之引发了诘疑、责难乃至抨击的声音,近年甚至有直斥国学为“国渣”者。这些现象的出现,剔除其中的情绪化因素,归根结蒂,还是在究诘20世纪上半叶就在思考与激辩的老问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困惑,应该说当下依然存在。实际上,只要有理性的思考,这一困惑是不难破解的。诚如1931年钱穆在《国学概论》弁言里指出:“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既然作为学术概念的“国学”,其成立、存在与延续,仅仅只是对西学东来的一种应激性反应,那么,当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具有真正的自信,对外来优秀文化秉持真正的包容,这种应激性归于平复之时,“国学”作为一时代的名词也将自然而然地退出学术舞台。…………
书籍介绍
简明易懂的“国学概论”讲义,大师的国学课,传统文化的入门书
编辑推荐
初级入门的针对性;教学互动的现场感;一家之言的启悟性
内容简介
程应镠先生以古稀之年亲上讲台讲授“国学概论”基础课,这本《国学讲演录》便是当年他为本科生上课的讲义。讲义包括《经学举例》《史学通说》《诸子概论》《文学略说》四部分,“讲的都是国学中的精华”,既有初级入门的针对性,又有教学互动的现场感,成一家之言,是一本简明易懂的传统文化入门读物。本书还收录了程应镠先生所著《玄学略论》《玄学与诗》《中国文化三题》《历史的真实与通变》等主要历史著作和论文。书中各篇集中讨论了儒学传统、社会演变、家族形态等诸方面相结合,以个案为基础,深入地进行了探索。程先生前半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以陈寅恪为圭臬;后期转治宋史,蔚然一代大家。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
学习、学好国学,从这本书开始就行
作者:星空 发布时间:2020-04-07 23:43:21
这几年间,学习国学越来越成为时尚。其实,学习国学,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种时尚,而且,必须认识到,这是与中华文明进行对话的必要准备与基础。在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国名之前都有一个“古”字,这就说明,它们的文明已经与现在所在区域的文化、文明甚至人民没有多大关系,两者之间是隔裂的。但中国文明不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文化传承没有中断始终如一的人类文明。今天的中国人,假如有一定的古文训练,读懂甲骨文或许有困难,但读懂《国语》《左传》《战国策》《论语》《诗经》大概相对要容易一些。可见,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髓以及魅力,就必须对国学有所了解。在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国学,究竟所指为何?
今天的中国人了解国学,多半是从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入门的。比如传统的“四书”,就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个“四经”估计很多对国学有兴趣的读者并不陌生,而且从中学起就有所了解,所以自不必多言。但“五经”可能相对要困难一些。究竟是哪“五经”呢?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几个中,《《诗经》和与“春秋”有关的《左传》大概会接触得相对多一些。至于“四书五经”以外的东西,还有什么呢?估计也就限于《弟子规》《笠翁对韵》这些蒙学入门之作了!
但国学,既然称之为中国人的“国学”,当然不会就是这么简单。按照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程应镠先生在他的“大家小书”系列之《国学讲演录》中的“引言”所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非常丰富,刘向、刘歆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它分为七略,也即辑略(也就是集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看起来非常复杂啊,其实也不必觉得头疼——因为《四库全书》等典籍对此有
-
学习历史之基础
作者:赵客 发布时间:2020-05-24 23:16:07
程流金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 20世纪30年代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和西南联大, 解放后任上海师大历史系主任。他参与并组织整理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标点,又与著名史家邓广铭等一起负责筹建中国宋史研究会。
最初的目的,是因为看到有人说中国文学传统不如国外,事事不如国外,文化不如国外,那么程先生就讲讲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本小书的前半部分浅显易懂,将中国的经、史、子、集梳理得清楚明白,尤其是现代人最不了解也最难理解的“经学”。程先生早期治魏晋南北朝史,故而附录中了两篇玄学文章也非常有趣。
程先生说,学习国学,是研究历史之基础。中国历史学家们的理想大概都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惜能否实现则有赖于命运。
程先生早年就参加革命,曾于八路军中工作,可是燕京大学和西南联大的风气在他身上已经深深烙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时,他就曾经天真的公开批评: “学校现在权威太多,党委书记是权威,校长是权威,一级一级的领导,都是权威,只有教授不是权威。而学术问题,真正的权威是教授,是每一门的专家。不去掉这些权威,学术就不能发展。”
书生意气,打为右派,撤销官职。
随后如同太史公一样,程先生陷入了逆境。只是太史公虽被处以宫刑,却仍可专心著书;程先生却需学习劳动改造,无暇他顾。幸而1972年加入了上海师范大学二十四史标点组,从此又可以开始本行工作。
程先生治学认真,在《谈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讲,不能孤立地研究历史人物,要将这个人物放在当然的大环境之中研究。不仅仅要研究这个人,还要研究同时代人和他的关系,才能对研究对象了解更深。以现在电视中播放的北宋仁宗时期的电视剧《清平乐》来说,范仲淹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要研究范仲淹,就要研究他和吕夷简的关系。
要研究某位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只关系大事和好事,还要关心他的坏事。例如韩琦和范仲淹对于北宋对西夏用兵的看法不同,最终证明韩琦的看法是错误的,说明他在军事上不如范仲淹,对北宋和西夏了解得不太正确。
研究人物要立体,研究历史要博学。
-
虞云国:程应镠先生与他的《国学讲演录》
作者:大家小书 发布时间:2020-01-20 16:12:28
大家小书《国学讲演录》 程应鏐 北京出版社
程应镠(笔名流金)先生的《国学讲演录》曾编入《流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这是程门弟子为他从教五十周年编的论文集,但出版已在他去世次年。其后又辑入《程应镠史学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这次,承蒙北京出版社列入《大家小书》系列,以便面向更多的读者。借此机会,对该书相关问题略作评介。
一
1983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流金师出任所长;古籍研究所成立之日,也是其下属古典文献专业首届开学典礼之时。那年年初,为推进新时期古籍整理人材的培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决定,除北京大学中文系原设的古典文献专业外,在三所高校增设同一本科专业。经流金师多方努力与再三争取,上海师大与原杭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同时获准。他对文献专业建设极为重视,不但亲自遴选在读的历史、中文两系优秀学生转为文献专业首届本科生,而且亲力亲为地确定了课程设计与师资配备。
1985年,文献专业通过高考直招新生,与此前从文史两系转入的在读生有所不同,入学之初,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即便不是略无所知,也是知之不多的。针对这一现状,在文献专业迎新会上,流金师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
为了国家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我们要整理古籍,要建立这样的一个专业。你们将要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思想、历史、科学。要学好这个专业是不容易的。“先难而后获”,要经历一些崎岖、艰难,才能有所收获。要立志,要下决心为建设我们的新文化作出贡献。要在这方面成为专家,大学四年,只不过打基础。(《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508页)
为了尽快让这批新生进入角色,学好专业,流金师以古稀之年亲上讲台讲授“国学概论”基础课。《国学讲演录》便是当年他为本科生上课的讲义。
此前,他曾讲过经学与史学,但讲“国学概论”中《经学举例》与《史学通说》时仍颇有增删调整,加入了新内容;而《诸子概论》与《文学略说》则完全是新写的。据其《复出日记》,1985年9月22日,“写《国学概论》绪言,得三千五百字”。这是他开笔写讲义之日,其后这类日记颇多:10月13日,他为备课,“重读《先秦名学史》”;12月1日,“写讲稿,写毕韩非子”;12月22日,“写《国学概论》讲稿,完成子学最后一章”。1986年4月4日,“写中国文学略论二千余字”;当月,他数次记及“续写文学讲稿”,最后一条为25日。故可推断,他写《国学概论》讲义终于此日。
这门课程讲授始于1985年新生入学不久,与讲义起稿几乎同步。《复出日记》也有记载:这年10月7日,“上课,孔子还未讲完”;10月14日,“讲孔子毕,开始讲孟荀”;10月21日,“上课,仅讲毕孟子,荀子开了个头”。当年,流金师学术活动频繁,但即便外地赴会,必定及时补上,1986年4月25日记有“晚为学生补上两小时课”。同月,他决定辞任所长,在辞职报告里特别声明:“本学期所授《国学概论》一课,当继续讲毕”,足见他对这门课程有多重视。这年9月,在改任名誉所长前,他与文献专业学生再次座谈学习及课程设计,在交接讲话时强调:“古文献专业,我们已办过一届,事实证明,他们毕业后是有工作能力的,这同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关”。不言而喻,流金师说的课程设置,当然包括他亲自设席的《国学概论》。遗憾的是,由他精心设计的这门课程,仅上过一轮;但所幸的是,他为这门课留下了相对完整的授课讲义。
程应鏐先生
二
这册《国学讲演录》的特色略有如下方面。
其一,初级入门的针对性。由于当年听课对象都是未窥文献学之门的大学生,课时也有限制,而国学知识的涵盖面却不容有大缺漏。讲稿必须拿捏得当,体现出独有的针对性。例如,他在《史学通说》里先概述了史籍分类与史书体例,其后仅着重评述了纪传体与编年体,而不再介绍其他类别与体裁。之所以如此酌定,显然考虑到,这两类史书构成了中国古代史的基础史料,是文献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其他内容随着他们学习的循序渐进,不难自学解决。而“史与论”一节则较充分地论列了史与论的关系,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史论、史识与史德等,也无非认为这些史学理论与方法对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再如,《文学略说》开头交代,这部分“小说、戏曲就不讲了”,但随即点明“王国维、鲁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都超越前人”,既表明并非把小说戏曲划出国学,也意在开示学生自去参看《宋元戏曲史》与《中国小说史略》,补上这一环节。
其二,教学互动的现场感。流金师对讲课有其境界追求:“每上完一节课,就像是写了一首诗,完成了一篇创作。”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习惯将每堂课要讲的每句话写成讲稿,及至开讲却并不完全受讲义拘束。他在《国学讲演录》中,往往将自己的经历、体悟与感情倾注其中,讲稿背后有其人在。例如,讲《离骚》时自述曾集《离骚》句为挽联凭吊闻一多,讲词的平仄与押韵时,引自己“历尽风霜”重到杭州作《临江仙》以寄感慨,都令读者能想见其为人。国学内容尽管专深,但从讲义仍能一窥他授课时语言的生动性与叙述的细节化。例如,他讲汉高祖“不好儒”,却召儒士叔孙通定朝仪,牵绾《史记·郦生陆贾传》所载说:“刘邦不欢喜他,至于他是否也被刘邦脱掉帽子,在里边撒过尿,就不知道了”;“叔孙通大概也是很识相的,弟子有一百多,他一个也不向刘邦推荐,推荐的尽是‘群盗壮士’”,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汉初儒学的落寞命运。
其三,一家之言的启悟性。同样讲“国学概论”,每个名家取舍未必尽同,评骘也有出入。这册讲义也是流金师的一家言,其中不乏独到之见。例如,他评黄庭坚诗“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时,引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对照,提出唐诗是音乐、宋诗是图画的审美观。再如,在论及私撰正史时,他直言道:“《新五代史》实为最无价值的一种。从史料学言,是如此;从史学言,也是如此。”作为宋史专家,他当然明白欧阳修“义例史学”在宋学形成中的地位,但彼是思想史上的价值,此是史学史上的评判,两者不容混淆。对这些一家之言,读者尽可以赞同或商榷,论其初衷也旨在给人启发与令人思索。
三
作为学术文化概念的“国学”出现在清季民初,其大背景是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之后,整个国家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学也挟西潮澎湃之势沛然而至。而“国学”的提出,毋宁说是学术界为固守中国本位文化,对西学刺戟的应激反应,毋庸讳言,其中也参杂着民族主义的偏颇。“国学”概念从最初提出到广为接受,尽管与当时中国政治现状息息相关,却是学界与学人自觉自发的学术行为,未见有国家权力刻意运作其间。自20世纪初叶“国学”一词流行以来,曾如有学者所说: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以及国学(或其后来的变体“中国文化史”)自身怎样走向世界,都是当年学人与学术社会非常关注并一直在思考和争辩的大问题(参见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自序》)。实际上,从1919年到1949年间,学界与学人已大致认同将“国学”趋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章太炎、吕思勉与钱穆等大师那些以“国学”命名的名著都传达出这一旨趣。
但细加推究,各家指涉的范围却颇有异同。1922年,章太炎演讲《国学概论》(由曹聚仁记录),除概论与结论外,仅包括经学、哲学(也即子学)、文学三部分。1935年至1936年,他在章氏国学讲演会的《国学讲演录》新增了小学与史学,或应视为他对国学范畴的晚年定论。据此,章氏的国学内涵大体对应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从现代学科分类来说,国学即指研究中国古代经学(包括小学,即语言文字学)、哲学、史学、文学的专门之学。1942年,吕思勉为高中生讲《国学概论》(有黄永年记录稿),内容仅限中国学术思想史;据黄永年说,其师当时为学生同时开设“中国文化史”,并不认同“国学”变体为“中国文化史”的取向,在吕思勉看来,“中国文化史”还包括社会等级、经济情况、生活习惯、政治制度,以至学术宗教等各个方面,应作综合的历史的讲述。1928年,钱穆完成其《国学概论》的全部讲稿,如其《弁言》所说,范围限于“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亦难赅备,并与本书旨趣不合,窃所不取”,与章氏明确立异。约略言之,20世纪上半叶,在“什么是国学”上,大体就是章太炎式的四部之学、吕思勉-钱穆式的学术思想史、变体的中国文化史这三种路向。尽管取径各有异同,却都是在学术共同体内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文传统出现了严重断裂,“国学”之说自然不可能出现。直到改革开放后,国人反思曾经的文化破坏与价值失范,这才认识到,蔑弃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精华的东西,是要遭报复的;深感有必要重拾那些曾被“革命”摧毁的东西,找回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价值支柱。于是,在上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出现了新一波“国学热”,大背景尽管仍与当时社会呼吸相关,却依然是学界与民间自发自觉的推动,但民族主义的偏见已颇有消退。不过,随着建制性的介入,这波“国学热”开始走音跑调,随之引发了诘疑、责难乃至抨击的声音,近年甚至有直斥国学为“国渣”者。这些现象的出现,剔除其中的情绪化因素,归根结蒂,还是在究诘20世纪上半叶就在思考与激辩的老问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困惑,应该说当下依然存在。实际上,只要有理性的思考,这一困惑是不难破解的。诚如1931年钱穆在《国学概论》“弁言”里指出:“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既然作为学术概念的“国学”,其成立、存在与延续,仅仅只是对西学东来的一种应激性反应,那么,当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具有真正的自信,对外来优秀文化秉持真正的包容,这种应激性归于平复之时,“国学”作为一时代的名词也将自然而然地退出学术舞台。
流金师为大学生讲国学,尚在上世纪末那波“国学热”兴起之前。论其用意,一方面固然出于文献专业的教学之需,一方面何尝不是在对老问题给出自己的回应。他为学生开讲之初便说:“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非常丰富的,至隋始以经、史、子、集为四部,至清不改。国学也就是四部之学”。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四部之学,包括的范围极广”,也涵盖了中国古代医学、农学与军事学等等,但“我们要讲的,只能限于哲学、史学与文学”。足见他认同章太炎设定的国学边界。
至于国学是否会妨碍中国转型成功,真正走向世界,关键不在于国学自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国学及其与西学的关系。在《国学讲演录·引言》里,流金师就明确指出,“西方哲学,认识论求真,美学求美,道德学或伦理学求善。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也要有所继承。” 他同时指出,在国学里,“当然,精华是与糟粕并存的”,但“肯定是有一些好东西,我们是要拿过来的,是要继承的”。也就是说,在中国转型中,就文化而言,既不能拒绝西学为人类文明贡献的共同遗产,也不应遗弃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些理性包容的持论正是这册讲义的根本立场。
面对当下有明星将儒学元典熬制成一锅浅薄自慰的心灵鸡汤,更有一种将国学与制度化儒学曲意钩连与有意接榫的异常倾向,读书界却未见有一册合适时代的国学读物,有助于初入其门者全面、完整、准确地了解国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鉴于20世纪上半叶那些以国学命名的大师名著,对当下初学者来说,或是内容略显艰深,或是范围略欠周备;而20世纪下半叶几乎没有老一辈学者的国学新著面世,相形之下,流金师的《国学讲演录》“讲的都是国学中的精华”,又具有前述三大特色,不失为一册精义赅备的入门书。
四
这册收入《大家小书》的《国学讲演录》,分正文与附录两部分。
这次付印仅改正了前两版的手民之误,讲演正文一仍原貌。例如,《文学略说》开头说,“这一部分打算讲诗、散文与文艺理论,小说、戏曲就不讲了”;但现存讲稿仅有诗歌部分,未涉及散文与文艺理论,究竟是写过而佚失,还是课时来不及讲而未能成稿,已难确知。再如,讲稿行文往往节引典籍,颇有删略,我校读时发现,有的删节纯属与论题关系不大,有的删节则因为他能背诵全文而有意省略的(例如评康有为《大同书》时引《礼运篇》论大同那一大段文字,仅引首末两句,中标省略号,即属这种情况),即便后一情况,这次也仍其旧。至于讲义称典籍或用略名(例如以《汉志》指《汉书·艺文志》),称人名兼用字号里贯(例如以“丹棱”称南宋史家李焘),这些原就是中国文化史知识,在阅读中也是不难掌握的。毋庸赘言,《国学讲演录》评介国学经典的研究成果与参考书目,进而言之,包括讲义的若干用语与提法,都定格在成稿当年的节点上,读者对此想必是能理解的。
流金师指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评价,并不等于对我国四部书的评价”(《引言》),也就是说,国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文化史;但谈及为什么要讲国学时,他又认为,“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一点我国古代的文化”,这是基于国学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为了全面呈现流金师对国学与中国文化的立场与观点,本书选了他相关六篇文章作为附录,有几篇在不同场合也作过讲演稿。
《中国文化三题》与《论新中国文化的创造》,可视为流金师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观。前文作于1987年,即讲“国学概论”课同时,论述了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勾勒了中国文化的形成概况,探讨了向西方学习和全盘西化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以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熔铸各族于一炉,同时也吸取了各族优秀的东西”;“以迄近代的接受西方文明,莫不是在学习先进,取其有用之物,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而“这种学习,也就是取人所长,去己所短,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与此同时,他也强调:“我们文化中也有许多坏东西”,诸如“血统论”、“朕即国家”;而“迷信神、迷信鬼、迷信领袖(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论新中国文化的创造》作于鼎革前夜的1949年3月,文章以历史的观点讨论整个中国文化衍变与社会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再将中西文化作宏观的比较,而后认为,“近代以前的西洋文化和我们的文化,是大同而小异的”,及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我们的文化和近代的西洋文化才大不相同”。他的结论是:“新中国文化的创造需要一个根本的技术的革命和社会政治的革命”;而“在某一阶段,不适合的文化,就必须加以人为的力量,使之迅速告退”。这一结论迄今读来仍具穿透力。
《历史的真实与通变》与《谈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对讲稿中《史学通说》的提升与推进。前文结合自身的读史体悟、治史经验与人生阅历,在历史观、史料学与史学方法论诸层面都有独到的阐发,内容涉及理论的学习与运用,史料的辨证与阐释,史事的认识与把握,史感的全局性与史识的通贯性,历史学的尊严,治史者的良心,说者胜义纷披,读者启迪良多。在后文中,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历史人物研究的重要性与全局观,人物个体与时代、地域及群体的关系,历史传记的表现手段与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示人门径,予人金针。
《国学讲演录》论经学之在魏晋另一种表现时,特别注明参见他的《玄学略论》,故将其与《玄学与诗》都收为附录。两文所论都属于流金师治史专长所在,分别讨论了玄学与经学的关系,玄学对社会政治、人际关系、学风文风与诗歌创作的影响,自应视为对讲义相关论述的补充与发挥。他在《玄学略论》里引阮籍《咏怀》论魏晋玄学与政治的关系,读来令人动容:阮籍“既不能死去,又不能变节以求荣,在那种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优劣之势已经判然,绝望是必然的”;还说,有些好诗,“年轻时所不懂的,年纪大了,就懂了”。
最后,寄语试图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者,原先不懂的,读了这册小书,你们也一定会懂的。
《国学讲演录》 程应镠 著 虞云国 编 北京出版社 2020年3月出版
延伸阅读:大家小书《
国学救亡讲演录
》 章太炎 著 蒙木 编
《国学救亡讲演录》
-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
作者:小狐女 发布时间:2020-04-22 23:57:49
随着“国学”这个名词变得越来越吸引人,我们也不免要问“国学”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
有关于国学的定论,“大家小书”系列丛书的“大家”也都根据其自身的探讨研究,给出过不同的定论。
在资深出版人、文学史家谭正璧在他的《国学概论新编》中,
“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也可以称作是国粹、中学、古学或旧学。他创立的时期据现在并不多久,所以它的含义很不容易确定。
汪震、王正己合著的《国学大纲》中曾说,国学
“就是中国自己研究出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20世纪新产物,不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媾通以后产生出来的中国文化,乃是东西文化未媾通以前的中国学问。”
等到了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程应镠先生这里,他在他所著的《国学讲演录》中的开篇引言第一句话就是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
这大概是我所看到的对于“国学”这个名词,最为简洁并且准确的定义了。“国学”可不就是出自于中国的学说嘛?不管它包括的范围有多么的广,只要它出自于中国,能够表现出我国古代的文化,就是“国学”。
“经史子集”应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四个字,它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一般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史为正史之书;子则是先秦百家著作,宗教等;至于集,主要是各种文集,即诗词汇编。经、史、子、集,一般泛指我国古代典籍。在程应镠先生的《国学讲演录》中,他认为这四大类基本上就能够代表国学的内容,这国学其实也就是四部之学。他对于国学内容的讲解,也是根据经、史、子、集来列举的。其实这与前面所提到的文学史家谭正璧的《国学概论新编》中所用的列举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国学的大致其实就是来自于这“经史子集”。
《国学讲演录》与《国学大纲》、《国学概论新编》同为“大家小书”系列中专门讲解“国学”内容的图书。几本书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基本上讲述的都是国学中的精华内容,介绍的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内容。目的在于能够让对国学有兴趣的读者们有一个“国学”初步认识。三本书都可以称得上是不错的国学入门级书籍。至于评出个高下还真的是难以做出取舍的,不过多读一些众家之言,总还是收获会多一些的。
-
简洁明快,生动流畅,值得阅读
作者:文新 发布时间:2020-05-07 09:06:09
程应镠,1919-1994,是二十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解放前为光华大学及政治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师范学院建校后即为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等职。论文有《释"斡"》《中国北方四至五世纪坞壁略论》等数十篇。史学方面的专著有《南北朝史话》《范仲淹新传》《司马光新传》、《流金集》等。负责校点《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宋史研究论文集》等。
《国学讲演录》一书是古稀老人为本科生讲述“国学概论”基础课时的讲义,全书包括《经学举例》《史学通说》《诸子概论》《文学略说》四部分,从经史了集四部提纲契领地概括总结了中国国学的精华。这本书简明扼要,易于理解,可以作为国学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
程应镠老先生对国学非常重要,在文献专业开设之初就说,要“先难而后获”,要努力厚积薄发,成为这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
好老师,必然会讲课,深入浅出是本色。在《国学讲演录》一书中,程应镠先生同样讲得收放自如,对他来讲,讲义必需做得仔细,要每一句话都要写成讲稿;但讲授过程中,自可发挥,不必完全受讲义的约束。随心所欲不逾矩。国学范畴很广,文学、艺术、思想、历史、科学等等皆有涉及,很繁杂,也很有趣,同时讲好也难。程应镠老先生有办法,他将自己的感悟,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的思考都融入其中,当这些原本故纸堆里的常识融入个人感悟时,这些知识就立体鲜活起来,也有了更多的意义。这些读来都倍感有趣,让读者拿来不忍放下,一口气读下去。
程应镠的学生虞云国教授后来回忆说,程应镠体格健旺,每日锻炼,学风严谨,学术领域内孜孜不倦,同时爱惜人才,不断提携后进。
程应镠青年时代同样经历跌宕,丰富多彩。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读大学时,酷爱写诗著文,参加北方左联,创办文学刊物,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八路军115师当过战地记者,到过宝塔山下的延安等。这样丰富的经历,显然,程应镠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更不是老学究,而是战士和勇士。这样丰富的经历,也使得程应镠老先生讲课生动活泼,信手拈来便是故事。将国学与个人经历穿插起来,课非常生动,受学生们的欢迎。《国学讲演录》一书文笔简洁明快,生动流畅,很耐读。大家之言,值得阅读。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532+)
- 在线转格式(69+)
- 傻瓜式服务(331+)
- 引人入胜(70+)
- 速度慢(638+)
- mobi(271+)
- 推荐购买(286+)
- 五星好评(233+)
- 可以购买(106+)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 2025-01-22 09:47:26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宓***莉:
( 2025-02-01 19:36:26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丁***菱:
( 2025-01-20 16:00:51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郗***兰:
( 2025-01-21 06:55:3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权***波:
( 2025-01-31 15:04:28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汪***豪:
( 2025-01-26 07:11:36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益***琴:
( 2025-01-11 13:23:4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戈***玉:
( 2025-01-11 19:08:43 )
特别棒
-
网友 谭***然:
( 2025-01-21 16:49:09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喜欢"大家小书 国学讲演录(精)"的人也看了
-
微观视角下的品牌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解析
-
暗战:揭秘戴笠与中美合作所的秘密行动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
Java Web编程——涵盖WebSockets、Spring Framework、JPA Hibe清华大学出版社9787302400950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备考指南: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精解与高效复习策略
-
探索道家人文精神:从古至今的生命智慧与现代社会应用
-
9787111468370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海底小纵队的数学冒险:魔法数学的奇妙之旅
-
哈尔滨攻略 《哈尔滨攻略》编写组 编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正版】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深入探索中国民间俗曲:历史渊源、曲牌文化与现代影响
-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演变: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
- 中国真菌志系列:锈菌目综述及其生态与应用价值
- 百喻经 史念林 注 华夏出版社【正版保证】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指南:从文献检索到论文发表的成功路径
- 探索人性与历史的深刻洞察:《奥森日记》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 DK儿童太空大百科【官方包邮】英国DK公司 著 孩子了解浩瀚太空的入门书 英国DK公司太空百科全书【7-15岁】中信童书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鹅妈妈旋律:唯一纯净版本的文化魅力与收藏价值
- 优小说:幻浮槎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提升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从基础到实战的全面指南
- 社会经济统计学:全面解析与应用
- HyperLedger Fabric开发实战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惠特曼:塑造美国“灵魂”声音的先知诗人
- 西南联大:战火中的辉煌与精神传承
- 深度解析智能调度: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
- 职业挥杆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大卫·休谟:相比过度质朴,我们更应警惕过度精巧
- 秦始皇全传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传统文化与养生概论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2018王江涛考研英语作文考前预测狂背30篇:高效备考与实战指南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本)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SiC/硅酸盐复合涂层研究 曹丽云 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