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全卷本 第二性作者波伏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战后欧洲社会文化纪实上海译文出版社长篇外国小说波伏娃 azw3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名士风流全卷本 第二性作者波伏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战后欧洲社会文化纪实上海译文出版社长篇外国小说波伏娃 azw3格式下载

名士风流全卷本 第二性作者波伏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战后欧洲社会文化纪实上海译文出版社长篇外国小说波伏娃azw3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名士风流全卷本 第二性作者波伏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战后欧洲社会文化纪实上海译文出版社长篇外国小说波伏娃azw3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名士风流全卷本 第二性作者波伏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战后欧洲社会文化纪实上海译文出版社长篇外国小说波伏娃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790319
  •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2
  • 页数:758
  • 价格:89.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西蒙娜·德·波伏瓦系列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3 20:32:01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名士风流》是波伏瓦作为文学家身份的代表作品,她以自己所处的写作、社会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1944至1945年,巴黎一群知识分子,身处二战进入尾声、即将陷入冷战的法国,他们的活动、及思想历程。波伏瓦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并是否公开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这部小说有强烈的纪实色彩,迪布勒伊夫妇之间,对应波伏瓦与萨特之间相互依恋、尊重又彼此独立的关系。安娜·迪布勒伊的知识女性形象、罗贝尔·迪布勒伊作为介入政治的著名作家的身份,与现实中的波伏瓦与萨特非常吻合。亨利·佩隆,对应法国作家加缪。加缪在1943年结识萨特,萨特成为加缪在文坛的领路人,而加缪作为活跃的行动分子,已经创立左翼地下日报《战斗报》,他使正希望“介入”的萨特真正参与了抵抗运动。1952年,萨特主编的《现代》刊物发表抨击加缪的文章,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小说中美国作家刘易斯送给安娜的戒指,现实中,波伏瓦戴着它长眠于巴黎蒙帕纳斯墓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亨利朝天空看了最后一眼

第二章

翌日清晨,广播证实了德军溃败的消息

第三章

纳迪娜一连几个晚上来报社找亨利

第四章

苟安人世,停歇在生命的彼岸

第五章

亨利又在床上翻了个身

第六章

抵达拉瓜迪亚的那天晚上

第七章

波尔到克洛蒂·德·贝尔琼斯家消夏去了

第八章

靠拒绝这一份爱去体验这一份爱

第九章

女秘书打开门:“一封快信。”

第十章

飞机从甘德直飞巴黎

第十一章

一只蜜蜂围着烟灰缸嗡嗡作响

第十二章

我是否早就预感到自己会落到这一步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罗贝尔再也不是恒星、路标,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年迈六旬的老人, 身体虚弱、易病,失去了过去的保护,又面临着未来的威胁。我两眼睁得大大的,背靠着枕头。我必须想方设法拉开一定距离,以便更好地看清他,仿佛在这二十个春秋,我未曾毫不犹豫地爱过他。

要这样做,并非易事。曾有过一段时期,我远远地望着他,可那时我年纪太轻,看他时距离拉得太远了。一些同窗好友在索邦学院把他指给了我,人们对他议论纷纷,话中交织着钦佩与愤慨。人们私下传说他酗酒、逛妓院。若真是如此,对我倒更有吸引力。我儿时笃信宗教,这给我留下了副作用。在我看来,罪孽是上帝不存在的可悲的表现,倘若有人告诉我迪布勒伊强奸少女,我准会把他奉为一种圣人。可惜他的恶癖微不足道,而他取得的过多的荣誉却惹我恼怒。我开始听他授课,并暗自发誓,一定要把他当作一个虚假的伟人。他显然不同于其他教授,来时像阵风,总要迟到四五分钟。一开始,他的两只狡黠的大眼睛少不了先审视我们一阵,然后开始授课。他的声调忽而和蔼可亲,忽而咄咄逼人。他一副粗暴的面孔,声音猛烈,经常纵声大笑,我们有时觉得他带有几分疯狂,这一切之中无不蕴藏着某种挑衅。他身着十分洁白的衬衣,双手干干净净,脸刮得无可挑剔,因此,他穿的茄克衫、毛线衣和肥大的鞋子更显得有伤大雅,而不是因为马虎所能原谅的。他喜欢的是舒适而不是体面,即无拘无束, 而这在我看来是故作姿态。我读过他的小说,可不大喜欢。我期待的是这些小说能给我某种令人激奋的启示,可它们给我讲述的却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平平庸庸的情感和一大堆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琐事。至于他授的课,确实很有趣,这我同意,可说到底,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独到之处。他总是那么自信,使得我无法抵挡内心的欲望,恨不得驳斥他一番。噢!我也坚信真理属于左派,打从我孩提时代起,我就觉得资产阶级思想散发着某种愚蠢和虚假的气息,散发着一种极为难闻的臭味。后来,我在《福音书》中得知人是平等的...


一只黑猩猩和人类中最低能的人之间的差别要比后者与爱因斯坦之间的差别大得多!表现自我的意识,这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可笑嘛,是因为人们往往以巨大、辉煌的梦想而开始,可后来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也就十分满足了……


裸体从露脸开始,而诲淫始于多言。他们规定我们只能是雕像或亡灵,一旦发现我们有血有肉地活在人世,他们便谴责我们欺世盗名。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就会轻而易举地酿成丑闻:笑、说、吃,这都是现行犯罪。


……惟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毫不掩饰地把小说发生的时间安排在1935 年前后;可他无热情去编一部反映一个业已过时的世界的“老掉牙”的小说。当他下笔书写这些词句的时候,他所希望的恰恰相反,是要让自己活生生地整个儿跃然纸上。因此,必须用现在时来编写这个故事,对人物和事件加以调整。……“也许我再也没有什么要倾吐的了。”他心里在想。

他执意谈谈自己,可是,他与1935 年时的他已经判若两人,毫无相同之处。他当时对政治的淡漠态度、他的好奇心、他的勃勃雄心,以及个人主义的偏见,是多么短浅、多么幼稚!他设想的是一个一帆风顺、毫无坎坷的前程,进步有着保障,人与人之间很快就会产生博爱,世世代代将和睦相处,可这种设想尤其意味着自利和麻木。噢!他也许能为自己找到借口。可是,他写这部书的目的在于尽量表现他生活的真实,而不是为了解释什么过错。


你热爱某些东西,信仰某些道德准则。你应该向我们指明这地球上哪些是可爱的东西。同时也应该再写一些优美的作品,使这个地球更加适于人类居住。我以为这就是文学的作用所在。


一旦做了件有用的事情,人们赋予您的不是权利,反而是义务。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 社会纪实、历史记录

《名士风流》作为波伏瓦的长篇代表作,有着明显的传记因素、纪实色彩。与波伏瓦的个人生活可做对照,如她与萨特的伴侣关系,她在美国的旅行、生活;对她的学术生涯,她所处的政治文化圈、她的朋友圈也有反映,如二战结束后法国混乱、茫然的社会状态,社会变革、先锋文化的酝酿,各种运动等等。

★ 活跃、有意义的公众话题

《名士风流》自带两大话题:一是两性情感、亲密关系、女性话题,作品描写了稳定平静的伴侣关系、激情式的爱情,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走向、忠诚与背叛的情感冲突的大量呈现,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的意识确立也是其中的主题;二是聚焦知识分子命运的主题,表现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知识分子在遭战争、遭浩劫破坏的社会传达思想的方式,知识分子在一个崭新的未来即将到来的混乱时刻的定位,这些也与当下知识分子的职责、话语权、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大众舆论的影响力等有话题共通性。

★ 畅销经典、文学推荐阅读书、法国文学大奖作品

《名士风流》是二十世纪的杰出女性,引发社会思潮变革的作家、活动家——波伏瓦文学才能的展示,是她最受肯定、拥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是思辨的社会小说与浪漫的情感小说的融合体。

★ 16开法式精装全卷本

复原法文原著初版全卷本形式,全览作者总撰十二章长卷,采用16开大幅开本、法式软精装工艺,减轻篇幅厚重感,呼应作品兼具的历史纪实题材波澜时代画卷、情节铺陈好读文学经典的特色。

"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名士风流》是一部达到了相当复杂度、意义多重性的小说。它有着令人愉悦的艺术形式,使作家的思想得到了阐发,使小说成为一种感性而令人震撼的观察。

——《耶鲁法语研究》

《名士风流》就始于这样的节日场景。第一个和平的圣诞节里,安娜看着女儿纳迪娜在朗?尔怀里的笑容,想起过去迪埃戈这样抱着她的时候,她也是这样喜笑颜开。一旦得知,一个被自己接纳过的人,就此消失了,日子就无法再在恐惧和希望中折衷。战争使外部世界面目全非,也颠覆了波伏瓦的内在自我。过去,她所学会的“他者存在的意义”只是私人交情,战争中,她感到自己“散落在地球的四面八方,每一根神经都和他人、和所有人维系在一起”。1939年,她还在渴望幸福,1941年,“幸福”一词已经失去了意义。无论在《名士风流》还是在《女宾》中,波伏瓦都借着生活或情感的危机,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萨特的关系。萨特曾经能给她庇护,“他的命运给我保证了世界的命运”,但他们真的是同一个人吗?还是他们只是同一个萨特?如果有意识地让自己和萨特拉开距离,这个爱了几十年的人,显得如此陌生。伟大的人物会“把世界看作属于自己的,为了对世界的错误感到负有责任,对它的进步感到光荣”。没有女人会这么做,她不会成为梵高、卡夫卡,不会“企图扮演整个人类命运”,“她不会把人类的苦难看做自己的罪过”。《第二性》中的这段结论,可视为波伏瓦将自己独立出来,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企图。

——澎湃新闻《流动的波伏瓦》

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 看来,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人的文学创作思想,至少是她在《名士风流》这部小说中的创作思想,因而,她随手拈来放在了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著名作家亨利的身上,而她自己在这部小说里,正是要叙述一个对她来说接近是属于“当今”的故事,再现一幅“时间与地点明确”的当今世界的图景,描写一批在当今这个时代活动着的特定人群……波伏娃在这部小说里是要展示自己的时代、自己的阶层以及她与萨特的精神境界、精神历程。

——有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

"


书籍介绍

* 围观波伏瓦的世界——

* 女性主义引领者波伏瓦长篇代表作

*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作品

* 战后欧洲社会文化纪实

《名士风流》是波伏瓦作为文学家身份的代表作品,她以自己所处的写作、社会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1944至1945年,巴黎一群知识分子,身处二战进入尾声、即将陷入冷战的法国,他们的活动、及思想历程。

波伏瓦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并是否公开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这部小说有强烈的纪实色彩,迪布勒伊夫妇之间,对应波伏瓦与萨特之间相互依恋、尊重又彼此独立的关系。安娜·迪布勒伊的知识女性形象、罗贝尔·迪布勒伊作为介入政治的著名作家的身份,与现实中的波伏瓦与萨特非常吻合。亨利·佩隆,对应法国作家加缪。加缪在1943年结识萨特,萨特成为加缪在文坛的领路人,而加缪作为活跃的行动分子,已经创立左翼地下日报《战斗报》,他使正希望“介入”的萨特真正参与了抵抗运动。1952年,萨特主编的《现代》刊物发表抨击加缪的文章,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小说中美国作家刘易斯送给安娜的戒指,现实中,波伏瓦戴着它长眠于巴黎蒙帕纳斯墓地。

★ 社会纪实、历史记录

《名士风流》作为波伏瓦的长篇代表作,有着明显的传记因素、纪实色彩。与波伏瓦的个人生活可做对照,如她与萨特的伴侣关系,她在美国的旅行、生活;对她的学术生涯,她所处的政治文化圈、她的朋友圈也有反映,如二战结束后法国混乱、茫然的社会状态,社会变革、先锋文化的酝酿,各种运动等等。

★ 活跃、有意义的公众话题

《名士风流》自带两大话题:一是两性情感、亲密关系、女性话题,作品描写了稳定平静的伴侣关系、激情式的爱情,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走向、忠诚与背叛的情感冲突的大量呈现,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的意识确立也是其中的主题;二是聚焦知识分子命运的主题,表现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知识分子在遭战争、遭浩劫破坏的社会传达思想的方式,知识分子在一个崭新的未来即将到来的混乱时刻的定位,这些也与当下知识分子的职责、话语权、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大众舆论的影响力等有话题共通性。

★ 畅销经典、文学必读书、法国文学大奖作品

《名士风流》是二十世纪的杰出女性,引发社会思潮变革的作家、活动家——波伏瓦文学才能的展示,是她最受肯定、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是思辨的社会小说与浪漫的情感小说的融合体。

★ 16开法式精装全卷本

复原法文原著初版全卷本形式,全览作者总撰十二章长卷,采用16开大幅开本、法式软精装工艺,减轻篇幅厚重感,呼应作品兼具的历史纪实题材波澜时代画卷、情节铺陈好读文学经典的特色。


精彩短评:

  • 作者: 宋宋 发布时间:2024-01-16 18:05:10

    历时两周半读完了。印象深刻的就是大段大段准确的心理描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力。偶尔读着读着会觉得荒唐。

  • 作者: lee 发布时间:2023-10-17 16:27:30

    “在一个不良的社会,不可能过真正正派的生活。” “我对此无能为力!”

  • 作者: Ashen 发布时间:2023-12-28 22:18:32

    第一次读波伏娃的小说,和我想象中既相似又并非那么相似。

    身为世界著名女权运动者,我以为她的小说会更加体现独立女性价值观,然而事实却是完全相反。至少在这部作品中,女性角色在情感上依旧深陷恋爱泥沼,在精神层面上依旧依附于男性角色而存在。即使独立如安娜,仍逃不过在已婚状态下落入另一段无法自拔的情感漩涡。

    而至于双视角的另一位主角亨利,毫无疑问,相当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经济独立,情感独立,热衷于文学创作,在事业上追求绝对的自主,不投靠任何一个具有党派倾向的团体。 但正因此,也就意味着绝对的自私与固执,凡事以主观意志作为行为准则,从而不惜,不在乎,在情感层面上牺牲掉身边人的任何一个人。或许,他也从未真正爱过谁。

    二战刚结束的巴黎,有的不是纸醉金迷,而是蠢蠢欲动的思想和意志。

  • 作者: gloryT 发布时间:2023-07-15 16:39:42

    其实没有读进去,对繁复的心理活动描写有点招架不住。

  • 作者: lieerli 发布时间:2023-07-15 18:49:27

    安娜的第一人称和亨利的第三人称交错而成的战后法国知识分子们的思想战和私生活 高级又混乱 怎样都不会太对太错。同时觉得这就是萨特加缪波伏瓦的伪传记


深度书评:

  • 从蝴蝶结到地狱

    作者:malingcat 发布时间:2010-08-09 10:31:37

    西蒙娜•波伏瓦的长篇小说《名士风流》1954推出,马上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随后一版再版。对存在主义感兴趣的读者要看,对女权主义感兴趣的读者要看,对法国知识分子圈感兴趣的读者也要看,对波伏瓦和萨特的私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更要看。在中国大陆,《名士风流》是小众中的流行读物,上海译文已经是出版该书的第五个出版社。

    小说以1944年圣诞节之夜、巴黎一群知识分子共聚亨利的寓所、欢庆法西斯的覆灭为开端,写到几年后的夏天、失恋的安娜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截止。小说人物众多,煌煌五十万言,分为十二章。认真辨别当会发现,此书叙述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分别是亨利的视角、安娜的视角、全景超然的视角,各章以一种视角为主,因此全书呈现一种交缠的形式。由于视角的关系,塑造最为丰满的人物依然是亨利和安娜。亨利是著名中年作家,也是地下抵抗组织的言论阵地——《希望报》的中流砥柱,在政治上属于左翼。安娜是中年女医生、知名精神分析学家,同样隶属于左翼阵营。将亨利和安娜联系起来的是错综的社会关系:亨利的好友罗贝尔•迪布勒伊是安娜的丈夫,亨利的前情人、歌手波尔是安娜的好友,亨利后来的情人若赛特的母亲是安娜的泛泛之交,亨利最后选择的妻子纳迪娜则是安娜与罗贝尔的女儿。从这令人讶异的关系中不难一窥小说情节的复杂性。

    小说中,亨利主编的《希望报》曾是地下抵抗组织的重要阵地,班底成员包括樊尚、朗贝尔、塞泽纳克等一群年轻人。战后罗贝尔创办的《警觉》是左翼知识分子的又一个堡垒,政治活动的中心。当此际,亨利和罗贝尔都是抵抗运动的英雄、法国文化界硕果仅存的“名士”。可是亨利大有退隐之意,计划写出自己的文学传世之作;年过六旬的罗贝尔却依然热心政治,憧憬着一个左派掌权的新欧洲。冷战前夕,美苏的意识形态冲突已经凸显,《希望报》也卷入了政治的漩涡,共产党和苏联方面希望《希望报》更左,而右翼和美国方面则希望《希望报》向右。苏联存在“劳改营”的事实被揭露后,左翼成员分化剧烈,亨利和罗贝尔也有了分歧。亨利虽然在立场上选择了苏联,但又坚持客观报道的原则,由于报道劳改营问题而被认为是帮助了苏联的敌人,最终被左翼群体排除在外。已经是共产党员的罗贝尔虽然支持苏联,但确信自己必然不能适应共产主义的生活,他领导的左派运动最终解体,社会主义理想亦宣告破灭。罗贝尔感叹说,“我们想独立于两个阵营之外,其实却无能为力。”在小说结尾,两个老友言归于好,但各自保持信念。

    如果说,《名士风流》的一半篇幅是写政治、写知识分子阵营的分化和瓦解,另一半篇幅则是爱情、写爱情中的痛苦、责任与自由。重点刻画了三个人物,一是亨利的前情人波尔,号称“最美的女人”,她放弃了自己的歌手事业,心甘情愿将自己完全托付于亨利,却逐渐成了爱的囚徒,遭到心上人厌弃,自尽未成,精神崩溃,后来重新迈进社会。二是安娜与罗贝尔的女儿纳迪娜,她是一个独立不羁的新女性,由于爱人被德寇监禁失踪,对人生一度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后来,她参与父亲的期刊《警觉》,也与年轻的朗贝尔发生了爱情,在朗贝尔投向右翼势力的时候,二人分道扬镳。她在与亨利的婚姻中稳定下来,育有一女,二人打算避居意大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三是安娜,年逾不惑的安娜理解并支持丈夫罗贝尔的事业,但是她与罗贝尔之间已经没有爱情,体味不到强烈的幸福感。小说中,她与斯克利亚西纳一度云雨,只为了证明自己是自由的,无论情感还是身体。在美国做学术旅行时,安娜与作家刘易斯倾心相爱,但是又不愿放弃在巴黎的生活和家庭。两年后,安娜对刘易斯的痴情依旧,但是刘易斯对她的爱情已经无影无踪。安娜在失恋的痛苦中一度想服药自尽,最终战胜精神危机,选择了重新生活。

    译文版《名士风流》的封面设计很有寓意,上下两册均有一个洗练的蝴蝶领结——名士的象征,围绕着蝴蝶结的,上册是一个圆环——圈子的象征,下册是一个三角——三角恋的象征。如果挑剔一些,蝴蝶结略微有些不合适,因为小说中的“名士”不是清高自诩的遁世“名士”,也不是潇洒多金的资产阶级“名士”,这些左派“名士”与社会下层为伍,生活简朴,穿着土气,以奢侈享乐为耻,怎会有那样一个轻飘的蝴蝶结呢?我们不能因为当代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拜金、虚荣、堕落,而用一个蝴蝶结概括了二战后法国的那群知识分子、特别是萨特那样的、秉承左拉传统的“介入式”法国知识分子。

    索隐派早就指出,《名士风流》是波伏瓦以自己所处的写作、政治生活圈为蓝本的,颇有纪实的影子,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萨特,安娜就是波伏瓦的自况,而刘易斯则对应为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波伏瓦在开篇献词中点明这部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现实生活中,萨特与波伏瓦于1945年创办《现代》杂志,也许对应着小说中的《警觉》杂志。1947年1月,波伏瓦在美国有为期四个月的旅行,并与美国作家阿尔格伦深陷爱河,开始了一段十多年的越洋爱情,阿尔格伦即刘易斯之说绝非空穴来风。不过最该索隐的倒是政治。1948年,民主革命联盟处于统治地位,安德烈•布勒东、阿尔贝•加缪、大卫•鲁塞等人在普莱耶大厅讨论“心智的国际性”,萨特是知识分子的“守护神 ”。到了1952年,萨特与法共结成紧密同盟,但是随着冷战高峰的到来,斯大林主义在苏联的暴行被披露出来,一代法国知识分子开始退党,萨特也开始与一个又一个伙伴绝交。在《现代》圈子,克洛德•勒福尔、加缪、梅洛-庞蒂等陆续退出。萨特从“守护神”位置退下来并一败涂地,要到1968年5月风暴,才能东山再起。波伏瓦在1954年萨特最艰难的时刻推出此书,或许有替爱人辩白的成分吧,小说中那些大段大段的思想争论,要在这个意义上才彰显出意义。

    到现在,政治已被雨打风吹去,倒是风流依然具有普世价值。索隐派目前最感兴趣的,应该是波伏瓦这个女权主义者的爱情。波伏瓦比萨特小3岁,青年时代主张妇女解放,她喝杜松子酒,泡在左岸的咖啡馆里,21岁时认识萨特,在精神上第一次受到“主宰”,她愿意与萨特“分享一切”,不要婚姻的束缚,一生做他的女伴。后来,还是在萨特的鼓励下,波伏瓦将自己、萨特和他们的朋友奥尔嘉写入作品,于1943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女宾》。《女宾》的故事写的是惊世骇俗的“三人行”,可惜嫉妒、猜忌和占有欲终不能免,妻子最终杀死了“第三者”,然后自杀。1948年,波伏瓦开始在《现代》杂志上连载《第二性》,提出只有两性完全平等、才能带来妇女自由的主张,由此成为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在《名士风流》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家安娜虽然践行着女权主义的主张,行使着自由恋爱、自由支配肉体的权力,但是这女权主义的爱情依然不乏自私、猜忌、误解、失落、甚至卑躬屈膝的成分。明眼人不难看出,小说中的安娜一如波尔,在面临爱情时同样糊涂和软弱——恋爱中的女人,也许终究是女人,不管她是不是女权主义者。

    关于这部小说,我个人最大的猜想是:安娜的“精神分析学家”的身份不是随意安排的,正如波尔与安娜有些相像,亨利和罗贝尔也如一对镜像——亨利对文学与自由的追求、与罗贝尔对政治和责任的承担,岂不是萨特的一体的两面?所以,波尔的小女人气,其实也不过是波伏瓦的大女人气之下藏着的东西吧。这精神分裂的波伏瓦、精神分裂的存在主义和女权主义啊。有一句话倒是被小说验证了,他人即地狱——爱情亦不例外。

  • 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作者:Han 发布时间:2011-01-16 23:38:23

    孩提时代,你就感到自己在为童话伤心——“我信仰上帝,一件洁白的裙服和两只熠熠闪光的翅膀在天堂的更衣室等着我。我躺在绒被上,合抱着双手,任凭自己沉醉在天堂的极乐之中。有时,我在睡梦中自言自语:‘我已经死去。’……死亡的沉寂,我恐怖地发现了它。一条美人鱼在海边渐渐死去,她为了一位年轻男人的爱而放弃了自己不朽的灵魂,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只留下几抹白色的浪花。为了让自己心静,我常在心底默念:‘这只是传说。’”

    青年时,你开始感到焦虑和不安——“当时,我才十五岁,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呼天喊地。后来我恢复了理智,扪心自问:‘别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我将怎样生活?难道我要带着这般恐惧去生活?’”

    后来,你爱上了一个人,“便再也不感到恐惧,对任何东西都毫不惧怕。”你和他一起“逃难、回归、警报、《希望报》……心中笼罩着同样的死寂,经受着同样的饥饿,珍藏着同样的希望”。战争结束之后,朋友雅克的尸体还未找到,曾经搂着罗莎的朗贝尔——罗莎已经在战火中死去,如今紧搂着纳迪娜——纳迪娜“倚着楼梯扶手,嘴里咀嚼着一个红辣椒。她芳龄十八,尽管常在法国人和美国人的床上乱睡,但看上去仍然像情窦初开的少女。”你静静地为朗贝尔感到难过——“早在十六岁,他就已善于把词语变成钱币……他活得那么仓促。我们常常紧挨着围坐在取暖电炉旁,我高兴地望着他贪婪地阅读黑格尔或康德的著作。他飞快地翻动着书页,可实际上他都读懂了。”但是这一切的烦躁的平静的人物或者事件都不会对你造成影响,因为你已经安全了——“我意识到我自己错了,但是与罗贝尔在一起,即使错了也无所谓。”因为罗贝尔是你的方向,你的导师,你的世界,你们已经不再像青年人一样做爱,但是,他的思想、精神长久地指引着你,所以你并不因为身体联系的淡薄感到慌张。精神相通时,其它的因素都不再可能摧毁你们的纽带。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年逾六旬的老头,“身体虚弱,易病,失去了过去的保护”——“我流着泪水,独自经受内心的痛苦和恐惧——正是为了他,我才感到恐惧”,你们还是一起,享受着一个被保护起的空间。你并不真的感到害怕。

    我一直害怕的,但你已经可以冷静地像他人讲述的结局:——“她的风韵几乎不减当年,只是对亨利而说,这花容月貌已毫无意义。她钻入被窝,默不作声地紧贴着他,他找不到任何借口拒绝。这是,她已经心荡神驰地喘着粗气,贴得他更紧了。亨利动手抚摸她的肩膀,抚摸她的腹部,他感到自己的血液乖顺地向下流去。要向她解释清楚还不如干脆满足她的欲望以省时间。亨利吻着那张灼热的嘴巴,它还是老一套,像平素一样在他的嘴下自动张开。可过了片刻,波尔离开了他的双唇,于是亨利怪不舒服的听到了她老调重弹,低声诉说起他早已不向她表白的那些话:

    ‘我永远是你的一串漂亮的紫藤花,对吗?’

    ‘永远是。’

    ‘那你爱我吗?’她把手放在他强壮的身体上问道,“你真的永远爱我吗?”

    他感到没有勇气挑起悲剧。他已经习惯于招认一切,而这一点,波尔十分清楚。

    ‘真的。’

    ‘你属于我吗?’

    ‘我属于你。’

    ‘对我说你爱我,说呀。’

    ‘我爱你。’

    他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她的身体,为的是尽快完事。在她的体内,他犹如置身于这间红的过分的公寓,赤身通红。波尔开始呻吟起来,像往日一样,低声叫喊着。可是在过去,亨利的爱是她的保护神,她的叫喊、呻吟、欢笑和吻咬是神圣的祭品。而今天,他睡在一个误入歧途的女人身上,这女人说着淫秽的语言,那爪子抓得让人难受。他厌恶她,也厌恶自己。她仰着脑袋,紧闭着眼睛,裸露着牙齿,奉献得如此彻底,痴迷得如此可怕。亨利恨不得打她几个耳光,让她清醒过来,对她说:‘是你,是我,我们在做爱,仅此而已。’他感到自己在强行糟蹋一具僵尸或一位疯女,却怎么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性欲。当他最终又放任地扑到在波尔身上时,他听到一声胜利的呻吟。波尔低声问道:

    ‘你幸福吗?’

    ‘当然。’

    这个女人一直想成为“最光荣的男人怀中最美的女人”——她错了吗?不知道。她软弱吗?当然,软弱到好笑。

    我常常为自己感到孤独觉得羞耻——我内心一直暗暗期盼有人可以让我感到安全和快乐。这是多么弱小而卑微的情感。我还是会为公主放弃了自己的灵魂却一无所有的童话结局感到伤心,我还是会紧张黑夜的到来和伙伴的离去,我还是害怕遇见未来的我。在一些安静的时刻,我和内心中无数的我呆在一起——它们没有尖叫,只是紧紧地挤压在一起,和我一样,缩成一团。我都无法分辨自己是在悲伤还是在愤怒——一切都在离我远去,声音、画面、气息、温度,我觉得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了我。我的一切都可以给别人。我只想消失。

    我有许多令自己羞耻的恐惧,我害怕自己永远是一个人,我害怕自己衰老而丑陋,我害怕自己与一群人欢笑却找不到笑点,我害怕我走在熟悉的街道和房屋,却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哪里。20岁时,你遇上了罗贝尔,你的萨特,获得了不会失去的安全感。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可以注定在一起吗?——极致的理解,精准的沟通,无法分离的联系。只要另一个自己出现,这一切就都可能了吗?——没有多余的慌张、焦虑、绝望,你的生命进入了安定、平静和美好。

    这真的可能吗?

  • 读后感

    作者:黎黎小叶子 发布时间:2012-04-09 23:01:36

        《名士风流》是我看过的波伏娃的第一本书。之前只看过她的传记,知道她是萨特的精神伴侣,知道她是女权主义先驱,知道她的强势使她的妹妹终生在她的阴影下挣扎。这套书是2010年在上海书展上买的,因为之前在市面上很难见到她的书,即使是中译版都比较老且买不到,图书馆只有外文版的,所以在书展上毫不犹豫地买下,重重的不觉累。放在书架上很久,总没能拿起来读,望着这上下两册的大部头生畏。直到最近,才有时间有心情仔仔细细地读了下来。让我意外的是,尽管读她的书,头脑免不了要跟着转动,却不那么困难,而且在读之前,也挑剔的放下了光环式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得不承认她的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即使是长时间的辩论也能逻辑分明,让我佩服有余。现在静下心来写个小结,来理一理自己的思路。尽管我还不至于看完一部书就成为死忠粉丝那样狂热,,不过,大言不惭的说,我真的很想成为她这样的人,一个聪慧随性细致又意志强大的人。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法国知识分子阶层,很写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波伏娃及萨特本人及周围朋友同事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是一群很特殊的群体,尤其在当时的环境下,尽管在他们本人看来做了很多无用功,不过历史的进程却需要这些无用功来铺垫。战后的法国物资匮乏,然而比这更严峻的是精神上重创。有的人在怀念战前的好时光试图想回到过去,有的人不惮于此大踏步向前开拓,有的人急于摆正立场为之奋斗,有的人即使想保持中立却无奈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难以自保;他们为政治斗争乐此不疲,尤其身为革命者,领导者及媒体人,精神领袖的责任感迫使他们废寝忘食笔耕不辍,更重要的是保持思想上的高度前瞻性、正确性以及独立性。他们视揭露事情真相为己任,高度的正义感让他们操纵笔杆这把利器毫不畏惧;他们也会为党派斗争而烦心恼怒,为徒劳无获而沮丧。

        整本书并未作出任何是非判断,而是重叠式的呈现。让我惊异的是她如何能让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深度的讨论,即使她亲自经历过也要一字不落地记录整个争论过程,然而很明显,身为女医生、精神分析专家的女主人公安娜(映射波伏娃本人)做了一次十足的精神分析。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自己对别人的判断与无立场客观的判断等等,说白了就是各种眼中体的集合。所以,整个争论无所谓对错,只有立场,政治亦如此,无所谓是非,只有势力。政治斗争中的笔战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无聊,可在当时各种势力势均力敌时,能够赢得多数人的拥护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所思所得,还要影响普通民众成为有思想的人。或许根本就没有那么纯粹的高尚,他们的目的是影响民众成为自己派系的拥护者。此外,不得不说无论他们怎么折腾,也从未收到来自政府官方的干涉,这对革命者来说是很难得的政治土壤。

        与现实生活无异,安娜在生活中扮演了多重身份。首先是一位母亲,在叛逆任性的女儿面前永远是“受迫害者”,女儿的观念与她格格不入,她从未试图让女儿理解她或是接受她的生活方式,然而那骨子里的傲慢和敏感却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妻子的安娜,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在爱情到来时,她也会丧失理智,也会犯那个王尔德笔下的女人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即是在幸福到来时,便期望这一刻成为永恒。这是很煞风景的。尽管安娜早已过了那个看到帅哥会脸红的年纪,她却实实在在地谈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异地婚外恋。最终让她放弃的不是责任感,而是安全感。对未来一成不变的预知尽管让人容易腻歪,却最安全不过。就好像在大风天停放自行车一样,与其担心会被挂到,莫不如直接放倒。安娜曾经期待过完美的恋情,如同所有陷入爱情的女人一样,不分年纪大小,最终不欢而散。谁让她这么贪婪,有了一位精神伴侣后又想要完美情人!可是这有错么?

        作为女医生、名人的妻子以及知识分子的安娜,则是享尽了身份带来的尊重。尤其在生意人面前,她衣着朴素却不乏强大的气场让人敬而远之。在悲天悯人的心境下,一切奢侈品对她来说都是受之有愧。当然,除了爱情。

        有人说,此“安娜”是现世的彼“安娜”,指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个安娜。我觉得还是有所差别,看那个安娜卡列宁娜给我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安娜就像两块岩石中的碎石,一块是身份地位和外界的评论,一块是内心的渴望,她被夹在其中进退两难。所以当她选择撇掉其中一块石头即不要身份地位不理会别人的议论时,她这块碎石也瞬间随着重力跌入谷底。然而这个安娜最终还是战胜了消极的情绪选择活下来。因为活下来才有机会见证,才有机会做出改变。

        亨利这个角色可以说让人又爱又恨。我觉得一个文人自居的人参与政治注定是不合适的(参见李白、苏轼等)。玩政治的人最根本的一点要识时务,他太感情用事了。开始时我特别理解他,就像安娜能够理解他一样,他追求的一种旅游式逃避,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让人向往,但自从踏上政治这条贼船以后似乎水土不服,一步错步步错。他有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才能,能够笔锋犀利揭露社会现状的胆量,却无法改变哪怕是一丁点的事实。这让我又想起了鲁迅的《呐喊序言》,他就如同那个通知别人着火的人,却无法灭火。他试图通过政治来辟出一条血路,以表明自己独立优越的立场。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保持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非红即黑。就像方寒大战一样,只要说方舟子错的,即使没有表露出任何偏向性也被认为是韩寒的粉丝。因此只能选择沉默。我试图用这个思路去理解方寒大战这件事,很多人没有站出来表态,恐怕也是基于这种态势的考虑。

        波尔这个角色是安娜的另一个极端,一个离开男人就无法独立自主的“贱女人”。恕我不能理解这样的人,也不觉得她有多可怜。无法做到独立的女人就如同一个玩偶,当青春散尽就陷入被淘汰的危机中。我只是想说,人,还得自救。

        最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整个故事都笼罩在一种浓厚的“不确定气氛”中,可不像“做时代的弄潮儿”这种话说来那么轻巧,正因为他们走在普通的民众前面,才会最先感受这种不确定性。就像先行闪电会辟出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径,后续的闪电才会沿着这条路径,弯弯曲曲地,继续闪下去。或许既然选择做一名知识分子,最大的挑战不是敌对势力的讨伐,不是外界的舆论,而是在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路线,哪怕是停滞不前也是一种选择。就像寂静岭的表世界,笼罩在迷雾中前行,肯定会走很多瞎路。然而倘若有所畏惧,就谈不上进步。

        PS:本书译名多少让人觉得有点“时代味”,现在读起来,仍觉得有些滑稽。

            

  • 除我之外,别无真理

    作者:长橙子 发布时间:2019-01-14 14:18:01

    这本书只是随手看看,奇妙的是,与我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想互为印证。

    去年年尾啃保罗·奥斯特的《4321》时,感觉有些窒息,并非因为字数,而因为主角拥有四次人生,生存空间仍然逼仄:知识分子、贫穷、报纸、写作、艳遇、意外死亡。难道,知识分子关心的就只是知识分子关心的那点事吗?世界如此广阔,仍然不足以让他彻头彻尾选择另外一种人生吗?我们这些仓促选择一条道路走下去的人,还有机会表达不一样的东西吗?

    幸好,保罗承认:“报纸的工作即是对世界的参与,又是对世界的回避。”

    简直是《名士风流》的序言。

    波伏娃写她最熟悉的场景:二战尾声时期的巴黎,一群声望甚高的知识分子陷入迷茫。文学创作还是投身政治?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法兰西无能为力、自我无能为力,困境中上下求索,能否保持“士”的本色?个人萤火之光到底能做出什么改变?忠贞还是自由?

    因为太熟悉,所以吐槽精准。“你们的慷慨,就是专横,你们的公允,就是自负”、“他们唯一关心的,是为自己创造形象,是获得成功;他们频繁交往,只是为了能更进一步相互嫉妒”、“我认识的知识分子全都有点靠不住的地方,可一与资本家打交道,马上发现他们更没有值得我们羡慕的东西。”这些话从波伏娃嘴里说出来,尤其有趣,精神领袖罗贝尔是萨特,美国情人刘易斯是纳尔逊•阿尔格伦,精神分析专家安娜自然是波伏娃自己,这种“一比一”文化圈子复制,极大满足后人的窥私欲和精神朝圣,伤感不能恰逢其会。

    是啊,一切极为相似,不确定未来的走向,似乎每个选择都很糟糕,心底矜持,所以不能放任,陷进苦修士般的自省自悟、自我建设。幸好,波伏娃提出天大难题后,负责任地给出知识分子方法论:“文学的作用正是如此:向别人展示他所看待的世界。”“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既是回避,又是参与。我们存在于事物、他人和他物之中,谈其他的一切,就是谈自己。

    这本书的题词写:“献给纳尔逊•阿尔格伦”,但通篇看来,更像是她和萨特的精神立传。精神偶像真的很难当,“他们规定我们只能是雕像和亡灵,一旦发现我们有血有肉地活在人世,他们便谴责我们欺世盗名。”波伏娃扮演崇拜者、支持者、保护者,在脆弱的男性知识分子面前,姿态尤其勇敢无畏。她知道,自传会成为敌人的绝佳攻击素材,仍选择袒露,因为“重要的不是冒险,是要捍卫的东西”。现代版安娜·卡列尼娜用血淋淋的解剖手术分析自己,然后选择……活下来。

    至于女权主义部分,三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有为爱失去自我的人,有全然自由解放的人,有努力辨别理智情感的人,波伏娃只是客观描述,没有任何批判态度,或许有人会失望。但我喜欢这样的处理。因为,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容易,选择不同道路,自然有不同的艰难险阻,证道的路只能靠自己走。只是记住,“此生乃是她唯一的机遇,世上除了她最终认识的真理之外,别无真理,除了她最终信仰的世界之外,也不存在别的世界。”

  • 为什么她的小说这么无聊?

    作者:蓝山槟榔 发布时间:2023-02-13 21:12:02

    读完《女宾》读这本会觉得波伏瓦的虚构写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说实话还是让我觉得她的确没有讲故事的天赋,而且这种天赋也不能被后天训练出来。

    《第二性》是我阅读的第一部她的作品,然而从《女宾》到《名士风流I》,我还是无法接受并且疑惑于她把小说写得比学术著作无聊和乏味得多这件事。

    按照我刚读完的美国畅销书作家兰迪写的《如何写出一篇好小说》里教的,我觉得之所以会如此无聊乏味,主要原因是太多读者无法代入的非感官描写了。

    兰迪说要写“看到、听到、嗅到”,要谨慎运用叙事概要和静态描写,更要克制说教和解释的欲望,然而波伏瓦几乎就条条都触犯了。她的小说中大量形而上的思考作为人物的心理活动出现,量多到完全稀释了剧情。

    所以《名士风流》接受到的最多的批评就是哲学小说和自传性小说嘛——要么得对波伏瓦的哲学体系感兴趣,要么得对波伏瓦的个人生活感兴趣,否则很难保持阅读兴趣。

    然而这一点几乎完全违背了她自己在《第二性》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于文学的看法。首先,她认为写作者应该克服自恋的毛病(天呐她真的花了很多笔墨批评犯这种毛病的女性写作者);其次,她认为小说之于哲学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就是它给予读者自由。这种自由大概是解读的自由?那么她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讲好一个故事上,而不是絮絮叨叨地说那么多想法。

    不过我正是对她的个人生活和哲学体系都感兴趣的那类读者,所以还挺喜欢《名士风流》的。其中所描述的战后的法国知识分子的迷惘,对于我也很有启发。

    也许波伏瓦并不是自恋或者想要灌输給读者她的想法,只是“思考且生活”本就是她的人生准则。她的传记《成为波伏瓦》中描述了这一准则形成的来龙去脉,并且也让我明白她就是一个热爱生活但也严肃思考的女人。从这一角度,《名士风流》完全就是属于她的作品。

    另外一个小八卦是,都说罗贝尔原型是萨特而亨利原型是加缪,波伏瓦总被批评她在这部小说里贬低加缪来捧高萨特。然而我阅读的时候完全没有对应人物原型,却真情实感地觉得罗贝尔令人厌恶,反倒是亨利有他的可爱之处。

    总而言之我就是讨厌萨特吧!

  • 知识分子们的徘徊与斗争

    作者:Lydia 发布时间:2022-08-09 23:31:34

    二战后的欧洲面临巨大的变化,法国作为欧洲中很重要的一个国家,正面临着美国的快速强大、苏联的极权政治等威胁,波伏娃描写出了知识分子们的徘徊。

    其实我看完后最深的印象是,法国人真的好开放啊,我还是太传统了。安娜的女儿和她好朋友的前男友结婚了,男方同时也是自己丈夫的至交;安娜在美国有个情人,她丈夫还很支持这件事。我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亨利的做法中,我十分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为了他的情人若塞特选择做伪证。给一个纳粹间谍做伪证,只因为若塞特和她妈妈在二战时和德国士兵纠缠不清,而间谍完全可以揭发从而毁了她们,亨利不想失去若塞特所以他去做伪证。

    这么随意的吗,如果我知道若塞特跟德国士兵交往过,我根本就不会跟她谈恋爱。她是很无辜,可以说当时的她是被迫的,但纳粹伤害的那些人不同样无辜吗?我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之后罗贝尔还说他打破了那该死的道德,很勇敢,我一点都不觉得他做的对!如果仅仅是当情人玩一玩,也可以;但如果不能只做情人,那在一开始就不应该跟她谈恋爱!就像日本人当年杀了多杀中国人啊,换做我我绝对不会做!

    整本书我其实都很满意,除了这点,在我看来就是败笔。

    安娜跟刘易斯的爱情,让我在思考如果这场恋爱注定要结束,那还要不要开始?你现在多快乐,结束时就有多伤心。当然你现在的快乐,是你如果不开始就绝对不会有的。所以答案我也不知道,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就跟着我的心去走吧。

    亨利最后已经不想从事政治了,但在结局他还是去做了。在我看来,他已经离不开政治了,他需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世界。

    还有波尔,这是位可怜的美丽女人。她自以为可以为亨利牺牲一切,但她太过了,以至于她最后精神出了些问题。她对亨利的做法,是在弥补她小时候死去的弟弟。唉,这么美丽独特的一位女性,真的好可惜啊。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519+)
  • 无颠倒(610+)
  • 藏书馆(325+)
  • 还行吧(262+)
  • 差评(127+)
  • 无多页(552+)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 2025-01-01 15:03:5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芮***枫: ( 2025-01-11 12:15:3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印***文: ( 2025-01-17 02:01:3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蓬***之: ( 2025-01-16 02:39:13 )

    好棒good

  • 网友 谢***灵: ( 2025-01-17 13:54:02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游***钰: ( 2024-12-26 16:28:5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孔***旋: ( 2025-01-13 15:21:24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扈***洁: ( 2025-01-03 20:10:18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寇***音: ( 2025-01-05 05:14:5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濮***彤: ( 2025-01-09 13:27:1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冉***兮: ( 2025-01-05 14:57:4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谭***然: ( 2025-01-03 13:32:19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利***巧: ( 2025-01-19 14:31:50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