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azw3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azw3格式下载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1719253
  • 作者:[英] 菲利帕·佩里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时间:2020-7
  • 页数:304
  • 价格:4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2-10 22:44:01

内容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甚至很难再回归正常。

这是一个从业20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畅销儿童心理学巨著,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全英家长热烈讨论,甚至没有孩子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买来,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一句话:它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也许你是一位工作忙碌的父母,你的孩子仿佛从不入睡,总是在哭闹或尖叫,敲打平底锅,戳插座,喊着要更多的糖,看更多的电视。这些让你感到疲倦和绝望,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你是一位好家长,但还可以变得更好:菲利帕·佩里的这本畅销书,将帮你打开育儿的新视野。

与一般的“亲子教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育儿是一种关系,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

它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正如作者所说,书里的内容会让你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甚至很生气,要牺牲你的自尊来阅读。因为它会让你直面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任何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但美好的愿望也许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幸福快乐,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在无心之中伤害了孩子。

这本书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修复裂痕。

这本书将帮你:

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

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如何让它恢复正常。

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打破恶性循环,及时补救与修复裂痕,避免把你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

学会处理自己与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

学习如何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这本书充满了睿智和明智的建议,是每个父母都想读的书,也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拥有的书。


书籍目录:

前言 / Ⅺ

PART 1

亲子教养的传承

过往经历的影响 / 3

破裂与修复 / 10

修复过去 / 15

如何自我对话 / 19

好父母/ 坏父母: 不要轻易评判 / 24

PART 2

孩子的成长环境

重点不是家庭结构, 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 31

父母不在一起的时候 / 33

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 / 35

父母在一起的时候 / 36

争论的方法 / 38

培养善意 / 47

PART 3

回应孩子的感受

学习如何包容感受 / 53

确认感受的重要 / 57

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 / 63

修复关系, 而不是冷战 / 69

去感受, 而不是去处理 / 70

床底下的怪物 / 74

接纳每种情绪的重要性 / 76

人必须快乐吗 / 79

从感受中转移注意力 / 84

PART 4

最初的孕育

亲子关系从怀孕时开始 / 91

交感巫术 / 94

你是哪类家长? / 99

宝宝与你 / 103

规划分娩 / 104

讲述分娩经验 / 105

吃奶的本能 / 106

最初的关系 / 108

支持: 为了呵护孩子, 我们也需要获得呵护 / 112

依附理论 / 120

强迫性的哭喊 / 125

不同的荷尔蒙, 不同的你 / 128

不要害怕孤独 / 129

产后抑郁症 / 133

PART 5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亲子关系决定心理健康 / 143

互动及来回交流 / 144

如何开始交流 / 146

互看游戏 / 147

交流恐惧症 / 148

专注观察的重要性 / 153

当你沉迷于手机时会发生什么 / 155

我们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 157

婴幼儿也是人 / 160

讨厌的孩子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 162

为什么孩子变得 “黏人” / 166

寻找育儿的意义 / 167

培养孩子的稳定情绪 / 168

睡眠训练是一种控制 / 169

什么是睡眠逐步推进 / 174

帮助, 而不是拯救 / 177

游戏力 / 181

PART 6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 / 191

输赢游戏 / 193

先考虑当下可行的状况, 别想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 196

行为得体所需要的特质 / 197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沟通, 那些不得体行为意味着什么 / 201

早点积极投入时间, 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 208

用语言来表达感受, 有助于改善行为 / 209

不要随意为孩子的不得体行为找借口 / 211

管教孩子应该多严格 / 216

当孩子发脾气时 / 220

莫名其妙的哭闹 / 225

父母的谎言 / 231

孩子的谎言 / 235

界限: 界定你自己, 而不是孩子 / 243

为年龄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设定界限 / 254

反常的青春期 / 258

孩子长大成人后 / 267

后记/271

致谢/273

延伸阅读/282


作者介绍:

菲利帕·佩里

担任心理治疗师二十年,也是《红》杂志的答问专栏作家,自由写作者,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

她参与制作了几部纪录片,包括为BBC Radio4制作的《儿童说谎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Children Who Lie)、《情感时代》(The Age of Emotion)、《屈辱》(Humiliation),以及为BB的《性与谎言》(Sex,Lies & Love Bites:The Agony Aunt Story)、《如何成为超现实主义者》(How To Be A Surrealist With Philippa Perry),另外著有《心理治疗图解》(Couch Fiction:A Graphic Tale of Psychotherapy)、《如何维持情绪健康》(How to Stay Sane),现与身为艺术家的丈夫葛瑞森·派瑞(Grayson Perry)一起住在伦敦,育有一名已经成年的女儿弗洛(Flo)。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儿童是一个个体,但他也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的系统中,除了有亲密的家庭关系以外,还包括学校、他们的友谊,以及他吸收的文化。9

所以你应该观察那个系统,并尽你所能为你自己和孩子,把那个系统打造成最好的环境。环境没有必要是完美的,因为完美并不存在。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作为家长,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心态包括:缺乏信心、悲观、过度保护、时时刻刻的担心。


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厌恶、恐慌、恼怒、恐惧等等),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再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


也许你害怕承认,有时你对孩子的怒火就是压不住。你怕承认了以后,会使怒火加剧,导致愤怒的感觉更加真实。我希望你知道,这种愤怒其实并不是孩子触发的,是过往的经历唤醒了深藏你心底的感受,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放松下来,也不会因此而连累到孩子了。


但如果亲子教养真的有秘诀可言,那就是这一个: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甚至很难再回归正常。

这是一个从业20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畅销儿童心理学巨著,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全英家长热烈讨论,甚至没有孩子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买来,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一句话:它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也许你是一位工作忙碌的父母,你的孩子仿佛从不入睡,总是在哭闹或尖叫,敲打平底锅,戳插座,喊着要更多的糖,看更多的电视。这些让你感到疲倦和绝望,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你是一位好家长,但还可以变得更好:菲利帕·佩里的这本畅销书,将帮你打开育儿的新视野。

与一般的“亲子教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育儿是一种关系,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

它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正如作者所说,书里的内容会让你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甚至很生气,要牺牲你的自尊来阅读。因为它会让你直面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任何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但美好的愿望也许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幸福快乐,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在无心之中伤害了孩子。

这本书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修复裂痕。

这本书将帮你:

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

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如何让它恢复正常。

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打破恶性循环,及时补救与修复裂痕,避免把你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

学会处理自己与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

学习如何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这本书充满了睿智和明智的建议,是每个父母都想读的书,也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拥有的书。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 如果能回到过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满纸烟岚 发布时间:2020-10-26 20:29:4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

    有时候你会冷不丁察觉到:“我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然跟我妈妈如出一辙。”

    如果那些话都是正向的积极的,让你童年时觉得有人需要你、关爱你、保护你,那当然很好。

    但实际上那些话的效果正好相反。

    那是我们小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唠叨、指责,或者是训斥、讽刺,成年以后,尽管我们会努力提醒自己,绝不要重复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方式,但童年时留下的深刻烙印,总是会突然跳出来,提醒着你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父母无心的“坏话”,无意的“错误行为”,往往会寄放孩子一辈子,埋在孩子心灵最隐秘的角落,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准则,等孩子长大后,又会继续影响他的下一代,就这样一代代蔓延下去。

    你再设想一下:

    如果现在有客人来你家做客,他问你的孩子:你童年时快乐吗?孩子回答:不太快乐。你会做何反应?

    恼怒、尴尬、气愤、委屈,你是否会急着否定孩子,对他说:胡说什么?你哪不快乐了?少给你吃了还是少给你穿了?妈妈为你牺牲了多少你知道吗?

    以上这段经历,是英国心理冶疗师菲利帕·佩里的真实经历,在她十二岁那年,父母的朋友问了她这个问题,她回答“不快乐,不开心“,结果遭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

    她很爱她的父亲,但是在那一刻,她觉得肯定是自己说错了,由此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这种怀疑一直伴随她长大。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代表着无上的权威,在我们心目中父母就是神。我们分辨不出哪些是父母正确的教导,哪些又是父母情绪化的宣泄。我们无力反抗,也不敢质疑。

    菲利帕长大后成了心理冶疗师,在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中,她接待了无数个有亲子关系困惑的家长。那些父母带着各种痛苦的问题而来,向她倾诉,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她发现在她的逐步引导下,他们的问题追根溯源,逐渐暴露出本质,原来,大部分问题都与这些父母童年时受到的某些对待有关。

    通过二十年的心理治疗工作,她梳理清楚了亲子关系究竟是如何变质的,以及如何修复裂痕,让它恢复正常。

    她整理了这些父母的案例,并做了细致深入的心理学剖析,把她总结出的所有宝贵经验写成一本书,书名是《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还有一个副书名: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

    这本书在英国刚一上市就成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榜首图书,并成为亚马逊家教类的畅销书冠军。这是一本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书,但有趣的是,很多没有孩子的人也迫不及待地买来读。有读者说:

    “我没有孩子,但这是一本和我们所有人的情感关系都有关的书。”

    正如菲利帕在序言里说的: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亲子教养书,我不打算告诉你怎么教孩子上厕所或是什么时候该断奶。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也不言自明,可惜,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和孩子建立良性健康的亲子关系,很多亲子关系充满了裂痕,甚至有极强的破坏性,给孩子的一生留下负面的影响。

    比如书中指出的这些会伤害到孩子的行为,对照一下,有很多都是我们经常做的:

    ▲孩子对你表达感受时,你喝斥他“别胡闹”。

    比如孩子对你说奶奶做的菜太难吃,你说他“胡闹”。其实孩子只是表达真实的不舒服的感受,当你这样说了之后,下次他遇到对他动手动脚的坏人,就再也不敢告诉你了,因为怕你说他是“胡闹”。你无意中阻止了孩子向你表达真实的感受;

    ▲和孩子在一起时,你表面上是陪他玩,实际上却沉迷于手机,或者在想着没完成的工作,只是偶尔抬头看他一眼,应付一下;

    ▲你只是把育儿当作需要高效处理的工作,而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可以交流的“人”;

    ▲当孩子哭闹时,你不是确认他的难过感受,而是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想要迅速平息他的哭声。

    比如你对孩子说:“快看,外面有一只小猫,多好玩啊。”想想当你失恋时,你失声痛哭,如果这时有人走过来对你说,“别想那些没用的了,你看这个电视剧多好看。”你听了这话会开心起来吗?

    ▲你不能忍受孩子难过,哭泣,你觉得这是你做父母失败的证明,你苛求孩子时时刻刻都得快乐;

    ▲孩子变得黏人,是因为他没有从关子关系中获得安全感,而你却总想快点摆脱孩子,恨不得假期快结束,快甩给爷爷奶奶,快逃去公司。有时候,那些令人讨厌的孩子是你自己“训练”出来的,他们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能用夸张的行为来表达不满。

    其实,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就那么短短几年,他们很快就会长大,远走高飞,从此换成你对他翘首以盼。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感到一丝愧疚,原来,我们在无意中竟然伤害了自己最爱的孩子,还好,早意识到问题,早做出改变,一切都还来得及。挽救关系,永远不晚。

    这本书里讲到了几个主要观点:

    1.

    孩子不是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孩子是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

    书里附有很多心理方面的小练习,能帮助你更好地反思和改变。

    比如我们很多人会对婴儿的莫名哭闹感到厌烦,身心俱疲。这时候,可以想象你被困于无人的沙漠,又饿又渴,身上弹尽粮绝。这时远远走来几个人,无论你怎么跳,叫,高声呼喊,他们都置之不理,你是什么样的绝望感受。不能用言语表达也不能自主行动的婴儿,遇到任由他们哭泣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感受。

    2. 回应并确认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否认和压制。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深爱的人难过,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们的不快乐或愤怒,可能会让你感到危险和不安,好像你是在鼓励那种感受。

    但是,感受遭到否定时并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躲起来继续恶化,未来再冒出来制造麻烦。

    想想看,你什么时候需要喊得最大声?就是无法获得倾听的时候。

    我们的感受是需要获得倾听,并得到同理的回应的。

    如果你在孩子刚出生那几年认真对待他的感受,孩子会逐渐知道,即使当下的感觉不舒服,情况也会好转,这是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的基础。

    3.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四种特质让孩子行为得体。

    当我们不迫切渴求接触与联结,当我们既有归属感又有安全感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也会更加得体。孩子也是这样。当孩子的所有感受都能被纳入充满支持与关爱的关系中,他就不会变成令人讨厌的熊孩子。

    菲利帕在书里举了个例子:

    有一次,她带女儿弗洛外出购物,累了一天,提着大包小包走在回家的路上,恨不得插上翅膀快点飞回家里,躺在床上好好休息。

    结果快到家的时候,弗洛突然一屁股坐在地上,说什么也不走了。

    如果换成别的家长,又累又急,一定怒火中烧,对孩子大吼大叫。但菲利帕控制住了自己爆发的情绪,劝自己说,晚点回家也没关系。她放下购物袋,陪孩子一起坐下来,观察路边的蚂蚁。

    如果有心的话,在所有行为背后,你都会发现感受,一旦你找到特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并发挥同理心,就可以把那种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太小的孩子,你可以协助他用言语表达自己,这样他就不需要用夸张的行为来传达感受了。

    在这个例子中,菲利帕意识到弗洛累了,想要立刻休息,成年人懂得再坚持一下,但孩子还做不到。她能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同时灵活处理,懂得变通,最后顺利解决了冲突。

    这样做就是行为得体,而要培养行为得体的孩子,我们就要给孩子以身作则这四种特质:

    1、抗挫折能力(购物回家的路上,菲利帕想回家,但孩子就是要休息,菲利帕忍耐住了脾气)

    2、灵活应变的能力(改变对回家速度的预期)

    3、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了孩子感到累了的问题,让她停下来休息)

    4、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及感受事物的能力(理解孩子不能忍耐疲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在孩子面前,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一定会耳濡目染,逐渐学会这四种特质,成为行为得体的好孩子。

    这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的父母读,作者从宏观角度审视了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因素,详细描述了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从怀孕到婴幼儿时期到青春期到成年(有自己的家庭),各个时段的孩子的父母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自始至终,她都以亲密朋友的口吻给出建议。

    在一次访谈中,菲利帕说:

    “我从小就有写这本书的想法,但促使我最终完成这本书的,是我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

    我的许多客户童年时的成长环境并不残酷,他们的父母也都是善良的——只是这些父母受到了上一代人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不知不觉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养方式。

    我的书不同于其他育儿书籍,它不仅关注孩子需要什么,也关注父母自身。有人说,读这本书有点像在进行心理治疗,因为我会让你回看你的过去并思考,过去是如何影响你的现在,如何影响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远远超过学校、朋友和社会的影响。我们与孩子关系最紧密的时候,就是他们生命的第一年,以及接下来的几年。在不远的将来,孩子会很快远走高飞。

    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如果我们能体谅孩子,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善待孩子,那么我们就能和孩子维持一生的亲密关系。 ”

    多么希望在我初为人母时就读过这本书。如果我父母以前就读过这本书,那该有多好。

  • 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强求改变父母。

    作者:伊月 发布时间:2021-09-28 21:51:24

    书还没读完,发了朋友圈,我爸评论说:“我不会看,你长大了,应该会看问题了”。

    看完他的评论,我很痛苦,坐在书桌前哭了很久。这就是为什么我宁愿一个人在外地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家里。过去的伤痛就是伤痛,就算愈合了也会留道疤。

    可是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告诉那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的父母应该怎么做,时间无法倒流,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经验站在上帝视角去指责父母。也不要妄想去改变现在的父母,会看这本书的你,父母应该年纪也大了,他们到了这个岁数,思维和习性早就定下来,不可能说改就改的。

    这本书的玄妙之处就在于,每一个想(借助这本书)改变的孩子,他们的爸妈大概率是无法改变的,所以看这本书只对自己有用,对你的爸妈根本没有用,他们可能压根就不会看。如果他们是会看这本书的父母的话,想来你也没必要自己先读这本书了。

    会看这本书的父母,也许本身就没太大问题,那么他们的孩子应该也能在一个比较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会看这本书的子女,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有问题,所以子女才会看这本书,但是看完之后你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父母,你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在未来成为“没有问题”的父母。

    作为父母,看完这本书,你会学到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父母,对于你(现在或未来)的孩子来说,这会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是作为孩子,那么你是没有办法改变你的父母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你所能够改变的,只有你自己。只有接受自己、接受现在,然后改变自己,让未来更好。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你的课题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的课题是别人的课题,你只能管好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课题。

    看这本书,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因为那是别人的课题,一旦你对“改变别人”这个事情有期待,痛苦就会来了,因为这个期待不是我们能掌控的。

    所以这本书让我学到的就是,看书不是为了改变别人,也无法改变别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努力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不要妄图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

  • 表面上是育儿书,但关键看你怎么读

    作者:离河 发布时间:2021-03-30 02:04:17

    此书甚好。因为看这本书今天的节奏都打乱了,但是是值得的。主要提三个点:

    1、正反结合式学习。什么意思呢?学沟通,既要看教“倾听”的,也要看教“说话”的;求职,既要看面试技巧,也要看HRD宝典;自我成长,既要站自我的角度,看外界对自己的影响,也要站父母的角度,看教育如何作用于小孩。这样去学习,认识才能全面、立体。这本书补充了常见的心理学书籍所缺失的父母视角。

    2、这个被补充的,所谓的父母视角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终于可以理解曾经觉得“不对”,但又“说不出哪不对”的情况,你终于明白“我特么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你有了一杆标尺可以去观察自己的过去了,你会发现一些你以为的自我凸显的“个性”其实是外部环境施加的“烙印”,你所以为的“我想要”实际并没有经过你意志的审视,你以为自己已经全然不同,然而仍是你童年的傀儡。原生环境不光制造了你“发现不对”的那部分,还制造了你“没发现不对但其实是不对”的那部分。很有意思。举例说明:

    小时候,容易被教育“要嘴甜”,但跟陌生大人(包括相对陌生的亲戚)说类似“XX好”之类的话就很抵触——因为确实没这个意愿。但是你不说,好像确实也不礼貌。礼貌是你认同的,自己的感觉也是你认同的,这就冲突了。那么矛盾点在哪?矛盾点在于父母。父母在感谢别人的时候,就不是真心实意在感谢,有一种莫名的纠葛在里面,这就是一种虚伪的示范。但小孩不懂啊。小孩没有受社会的污染,感受与行为,心与口,都是统一的,所以这个矛盾是大人制造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幼小的儿童在无知的情况下被动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同时又没有被事后修复,所以才会演化出种种扭曲的应对模式。另一个例子则是如果小孩被大人强加了太多意志(国内常见),那么可能很难跟权威人士合作,或者容易成为“独裁者”,这点也很有体会。我据此推测我对“专业”性的追求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专业对应的其实是“更对的道理”,而“讲自己的道理”就是小孩应对大人意志的常见模式。当别人比你更权威,并用这种权威来要求你的时候,就容易唤醒身体中那种被支配的感觉并产生应激模式。对观点的过分看重也是同一个道理(网络口水战常见)。看重观点,追求成就,其实是同一个逻辑:童年缺乏关注。你的感受没人在乎,你的想法没人在乎,所以就会一直追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追求别人的注意力。完美主义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武志红从力量维度和关系维度解释了这个问题——因为在关系上没有被充分接纳,所以就被挤出到力量上来追求接纳,但我感觉是过度简化了。

    3、交流技巧。不同于《非暴力沟通》一类的原则讲述,本书的场景更具有启发性。怎样跟孩子交流绝对是一项需要练习的技能,而且这项技能是一个结构:不光包含了”怎么说“,还包含了”怎么才能说出口“。比如,虽然知道现在应该平心静气跟孩子说,但是,“就是气得不行想骂人”——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所以,书中提供的一些见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你只有在清晰的认识到人们不一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对方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时第一时间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应对。在这一点上,我观察到很多人不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有几个人能如教科书一般地健康长大),人们喜欢用事实去隐藏自己的感受(比如,月色真美呀),而专业的倾听者需要引导人们说出来背后的东西,否则沟通就会跟猜谜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再来审视什么叫“理解”,什么叫“陪伴”,就会有不一样的感知,这里简单拆解一下:

    (1)未经训练的、非专业的小伙伴,在倾述的时候,往往喜欢用一种非常容易对直男产生巨大困扰的方式进行叙事,也就是没头没尾陈述发生了什么,然后就完结了。没有目的,没有请求。就好像一道题只有已知条件,没有然后了。对于这种纯事实的罗列,就需要先识别对方藏在事实背后的情绪,识别感受,然后拿着这种识别后的东西找到对方确认,而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设对方的情绪。同样都是“烦”,你所以为的“烦”跟对方感知的“烦”可能不是完全一致的。

    (2)确认了感受之后,还要链接回场景。什么意思呢?感受不是抽象的感受,而是具体的、有来龙去脉的感受。你感到高兴,可能是吃大餐,可能是中彩票,总归是有原因的。所谓的场景,就是去抓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并且将原因以叙事的方式描述出来。对叙事细节的确认和描述越多,就越跟对方同频。

    (3)完成同频之后,以更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安静的陪伴是一种表达,给对方打气是一种表达,为对方分析也是一种表达。这当中没有绝对的方式,因人而异。人们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需要被治愈,而只是需要被看见而已——给出自己的注意力,不去否定对方的主观表达,让对方主导,就是对对方的看见。

    总结:很多语言的东西说起来平淡无奇,背后的道理却很深。为什么有的话就很舒服,到底舒服在哪?有的话看起来矫情却有效,怎么看待这种矫情感?这本书中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都可以去品味,书结尾还有一些书单可供参考。比较实用的一点是书中介绍的界限设定技巧,光记住这条就算别的内容都忘了也都值了——当对别人不满想要彰显自我意志时,永远表达“我想XX”而不是“你不要XX”。比如“我希望你离我远点”而不是“你不要在跟我联系了”。前者表达的是“我”的想法,所以解释权在我,争论空间更小。后者是“我”在限定“你”的想法,解释权不在我。仔细体会,会发现里面妙用无穷,可以进阶变换出种种用法,不再赘述。

  • 读完后的反思~

    作者:旎筱 发布时间:2022-11-25 22:54:41

    自从小七诞生,我就陆陆续续买了很多育儿类的书籍回来学习。从如何照顾新生儿类的,到这本家庭教育类的书籍。虽然小七目前还只是一个咿咿呀呀只会吃奶睡觉的小婴儿,书中很多的例子我却能与自己与父母,自己与队友的相处片段联系起来。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有用的方法,灵活应用可以消除、减轻许多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冲突,尤其是最亲密的家人之间。我神奇滴发现这些内容同样适用于两性关系,或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方法论1:

    当自己容易在某种场景情绪失控时,分析你的过去和童年,是否曾经发生什么过事情?是否曾经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被不好地对待过。

    回想我的童年,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非常幸福和快乐的。除了我爸脾气不太好,有时候爱发脾气大吼,对我和妈妈来说都还是有点可怕的。不过好在很快他会转过弯儿来道歉,所以我跟爸爸关系依旧是一直很好。(关系破裂后的修复很重要,沟通的目的是避免误解)

    方法论2:

    用“我陈述句“替代“你陈述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别人。

    近日我跟队友的相处中非常容易因为观点意见不同产生激烈的争执,书中对这种争执称为“事实网球” 。双方都纷纷抛出事实观点来维护自己的行为、选择,最后即使一方维护自己的观点更多赢得了比赛,却破坏了双方关系的温情和爱意,牺牲了另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他也会变的愤愤不平,责怪他人。事实上,这类争执的问题往往没有绝对对的观点,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喜好不同。

    例如前段几天我们需要出门去1.2km距离外的社康(开车10分钟,走路17分钟)去给小七打疫苗,我的观点是“ 我们走路过去,开车过去不好停车“,而他的观点是” 开车过去,就算不好停车,我可以先把你们放下,再绕回来“ 。

    而实际上背后真正原因,我的原因是“ 我希望打疫苗的时候他能陪着一起,如果是开车过去再接我,会让我觉得很匆忙,一边抱着娃,一边拿手机联系会

    让我觉得很困难

    。而且,在月子中心闷了一个月,我很想在外面走走路“ ,而他的原因是” 我担心小七在走路的颠簸中让她颠坏了,而且抱着娃走这么远很累。而且肯定是我来抱娃,

    我今天感觉比较累。

    他没有说出来自己感觉累,不愿意抱着娃走那么远。而我也没有说出来,我觉得闷,想再外面走走。如果我们都说出来了自己的感受,我相信我们会互相理解,并且我可以跟他换着抱娃。

    我反思自己的问题往往是在这类争执中觉得自己绝对的正确,因为咬住了那些事实(不好停车),就觉得自己站在真理的一方,

    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而我的队友是不善于说出自己内心在意的事情的人,他在当时是不可能承认自己累不想抱娃走这么远。 下次,我要尝试更为友善的表达我的建议,而不是强制别人按照我的安排去行动,同时,要多体谅别人的感受。

    方法论3:

    包容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会获得你的关注和抚慰,不会遭到指责。

    当孩子总能获得父母的抚慰时,长大也不容易陷入抑郁或焦虑(或者更容易康复回来),因为有这样的信念:

    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情绪,总是有人接纳我;无论我感觉多糟,一切总会雨过天晴。

    关注我比较久的友邻知道,我在15年曾经陷入抑郁,直到18年基本康复,从一开始的积极面对到后面的逐渐康复,我相信也跟接受到来自父母和队友无条件的接纳有关。

    这一章还讲到带娃时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即你要求娃怎样,但是娃不愿意而哭闹的场景。书中给的建议是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否认他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是着急去处理问题,因为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

    这里我觉得比较困难是当你和孩子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你不想轻易向孩子妥协。你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或者成为对孩子的管束,同时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

    例如,小时候我和父母一起去爬山,半途中因为渴了,我想买饮料喝,而我妈妈表示买水才解渴,而拒绝了给我买饮料。导致我在山顶拍照的时候都哇哇大哭。其实,长大了的自己现在是很能理解爸妈,因为首先当时没有太多钱,不存在可以买了饮料同时买水的选项,而且饮料喝了的确不解渴。但是当时我就觉得特别委屈,走了那么远的山路,妈妈一瓶饮料都不给我买。而其实那会儿,我爸爸在旁边就有起到安抚我情绪的作用,妈妈因为我不讲道理而生气,而爸爸能理解我的委屈给我安慰,逗我笑。按照书里面的意思是,我老爸其实当时起到了接纳我作为一个小孩子贪吃的小情绪,避免了这件事情在我心中留下伤害。实际上,每次看到那张哭着对照片,我们全家都是开心的调侃当时。

    “我很抱歉让你感到难过“ 通过语言和拥抱来安慰孩子的情绪,孩子也能学会对当时的情况理解。

    方法论4: “合作型管教”的方法可以帮助你跟孩子一起思考解决问题,而不会像一个独裁者。

    我的收获是尝试以讨论的方式引诱别人跟我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而非直接抛出自己的方案并要求他执行。

    这里我来练习一下。例如,为了避免感冒、发胖,家长约束孩子少吃冰淇淋的场景。

    1 家长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 “我希望你能有健康的身体,不要生病感冒,所以我希望你少吃冰淇淋。“

    2 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 “你想吃冰淇淋因为今天太热了,或者是因为嘴馋了,对不对“

    3 确认这些感受 “冰淇淋很好吃“

    4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问题:“ 我希望你不要因为吃了过多的冰淇淋而感冒,也不希望你发胖,怎么半呢?”

    这时候一些解决办法就出现了:

    “也许用牛奶取代冰淇淋可以吗?既好喝,补充蛋白质,又没有额外的糖分添加。“

    “我小口小口地吃冰淇淋,不吃太快了“

    “我一个星期就吃一次冰淇淋,另外,用跑步30分钟来换。“

    总结:这本书中的核心理念是要以对待成人的尊重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小孩,他/她虽然是你的小孩,但是不是你的附属物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要用平等的态度与其沟通,尊重其感受。同样的,我们对待自己身边亲近的人,例如自己的伴侣,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

    takeways:

    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

    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

    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

    不要径直认定他人的意图。

  • 我小时候明明最受宠爱,可还是缺乏安全感

    作者:Lee 发布时间:2022-02-12 17:16:22

    我一直觉得我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不知道怎的,长大的我仍然缺乏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害怕失去,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我的童年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

    小时候妈妈问我,我最喜欢谁。虽然明明是我妈一直在身边带我,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我爸排第一,我妈排第二。我很想他给我讲故事,背着我转圈,可是他离开我们去成都工作,很久才能见一面。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感受如何,但应该会感觉到被抛弃和难过吧。

    那年我在上小学,我爸把我叫到阳台上说要告诉我一件事,他一边抽着烟一边说爸爸妈妈离婚了,我很平静地说“噢,我知道哇”。他说那你去玩吧,然后对话就结束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怎么会对父母的离婚是这样的反应?我至少从那时候开始就不敢在家表露我的情绪了吧。我成长在一个喜欢回避冲突的家庭,我爸非常善于一言不发或者转移话题,久而久之我也开始害怕愤怒和争吵,就算自己有情绪,也憋在心里不说。

    我从小几乎没有受到过批评,在兄弟姐妹中我一直是最受宠爱的那一个,按理说我不应该觉得缺爱,但现在我明白,我如何看待自己,不止取决于父母和我的互动,还取决于父母和周围小圈子的互动。虽然我受到了表扬,但我妹妹总是受到批评,我的妈妈和外婆还总在背后说她不懂事,言语之中没有一点爱意。慢慢地我也开始害怕,如果我停止努力,达不到她们对我的期望,那我就不会被爱了吧。所以就算他们现在说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和期望,我仍然觉得自己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在当下可行的选择中做到最好,而不要去操心未来。在关系中我很愿意去付出,可是会担心如果自己付出得越多,未来就越会处于弱势地位。比如我现在答应负责洗碗,那会不会以后一辈子都是我来洗碗呢。其实我们所有的互动行为都是阶段性的,只要我没有带有牺牲感地勉强自己,为对方付出的时候就要大大方方付出,不必担心未来,未来也无法凭此掌控。

    界定自己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思路。为了不让自己有负罪感,我总是会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说服别人,但这样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对事实的争论。只有当双方都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出发点,我们才更容易达成一致。除此之外,在争论中我也倾向于牺牲自己,把事情包揽在自己身上。而事实多次证明,一旦对方没有表达出感激或愧疚,我会心生更多不满。就像我爱人所说的,她宁愿我们吵一架,也不希望彼此有情绪憋在心里,或者委曲求全地解决问题。但在争吵时,要注意多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人们不喜欢被别人定义,尤其是负面的类型。但如果只是描述自己的感受,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再说如何包容别人情绪的问题。之前我会下意识地否定他人的情绪,比如说“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糟”或者“明天一定会更好”。去年异国恋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表现出悲伤是在意对方的表现,所以我矫枉过正地反应过度,陪她一起哭,但是丝毫没有解决问题。她可能觉得找我也没有什么用,甚至还会愧疚。现在我才明白,最好的方式是理解并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保持克制和乐观。就算对方因为我的无心之举责怪我,我也不应该反驳和狡辩。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体验不同,不管我主观上认为对方有没有道理,感受都需要被认可。我也更加懂得我的爱人所希望的那种支持——在她情绪不好的时候帮她走出来。“一个真正倾听你的人,一个理解你的意思、接纳你的所有感觉的人,他就像某种平静的容器,包容你的一切。那个人之所以能够平心静气,是因为他知道,无论你有什么焦虑或经历什么厄运,那些事情终究都会过去。他的温和乐观可以帮你渡过难关。”

    我在书中还发现又一个我非常在意的品质,善良。“展现善意不是自我牺牲或缺乏自信的象征。善意不是指你生气时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你会说明你的感受及原因,但不会责怪或侮辱对方。”在争吵的时候,我很容易恼羞成怒,武装上层层的盔甲,把对方当成要打倒的对手,这其实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善良需要勇气,不伤害对方,反而把自己的脆弱之处暴露给对方的勇气。

    虽然我的童年对我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我很高兴我一直在尝试改变。我开始主动和爸妈谈心,告诉他们给了我太大压力;我学会了如何接纳别人的情绪,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否认和反应过度;我越来越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尽量不要因为怕得罪人而委屈自己。如今我24岁,我最看重的品质是勇气,生命力和善良,我相信有一天我会成为那样的人。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李大可 发布时间:2022-11-21 22:22:44

    为什么要读育儿书呢?不是因为我想当妈,而是因为我想知道我爸妈做错了什么。曾经我会全盘否认他们的过错,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比如“父母已经尽力提供他们能给的一切”或者“我没有什么好怨恨父母的”。现在,我尽量客观地看待父母的过失,以及其对我的负面影响,并且尽可能地消除这些影响。

    本书第一章就扔出一个定言:没有反思能力的父母会完全照搬上一辈的育儿模式,无论好坏。尽管新手爸妈觉得自己是超级开明的科学育儿实践者,实际上他们和自己的爸妈一模一样,导致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代际传递,不断出现,直到一个有反思意识的人出现。这个有反思意识的人也许可以终结育儿问题,也许会像我一样选择不生育,成为终极终结者。

    恐怕,在”原生家庭“这个词成为社交媒体热词之前,没有几个中国人反思过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悲喜忧欢。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过了几千年,中国的家庭问题还是根深蒂固的那几个。

    书里花大幅篇章阐述了两个问题:承认错误和情感忽视。人不可能不犯错,哪怕ta是我爸我妈。然而我爸我妈从不承认他们犯过错,就算你把证据摆在鼻子底下,他们也只会说:“那咋办?你再重新活一回?”

    这种由孝道发展来的,父母为尊上者不应被指责的思想,仍然是此地的主流思想。所以,我们会见到一群无法面对自己错误的人,包括我自己。身教大于言传,我看着父母从不认错,就学会绝不认错。然后,我因为不愿面对自己的错误栽了一个又一个跟头。等我回过神来,我还以为这是我的本性,却没想过这是我的原生家庭问题。

    至于情感忽视,我本来以为自己足够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读过《被忽视的孩子》并且按照书里的方法调适后,我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克服它。但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发觉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我知道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视对个体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却没想到它也是抑郁症的诱因。

    其实逻辑上很清晰,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伤心、愤怒、失落),那么孩子就学不会处理负面情绪,甚至会因为自己拥有负面情绪而难过。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当我生气大哭时,我爸妈会用冷漠脸对着我,等我哭到没力了,他们就假装这件事没发生过,只留下我一个人自觉羞愧。当我因为亲人离世哭泣时,他们会假装没看见我的眼泪,继续做手头的事情。当我因为生病大呼难受时,他们会说:“生病当然难受啊,要是好受人人都生病了。”

    所以,长大后一个人生活时,我会因为自己生病而责怪自己,我会因为自己生气而鄙视自己,我会因为自己哭泣而看轻自己。20岁时,一直积攒的从未被看见从未被消化的负面情绪把我压倒,果不其然我抑郁了。每晚尝试入睡时,我经历过的负面情绪会像电影切片一样闪现,那些早就尘封的记忆鲜活登场,折磨我到天亮。

    我花了很久才学会承认自己会生气会伤心会失落,又花了很久才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至于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不让情绪主宰自己,仍是我在修习的课程。我回想以前的自己,才发觉每一次我不被看见的情绪都像是一颗坚硬的毛球,我费力吞下它,只因不想被爸妈责骂。

    昨晚我和我妈谈论她的童年,才发现她也从未被看见。无论家务分担多与少,成绩好与坏,她一直是父母和兄弟眼中的透明人。小学时被同学欺负回家告状,被爸妈痛骂一顿所以再也不敢谈及学校。我虽然没有像吴晓乐“我清楚老家餐桌上的鸡腿从来不属于你”般释然,但是至少摸清了问题的源头。她没学会的事情,她也没办法教给我。更惨的是,就像色盲者不知道彩色的存在,她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是需要学的。

    我没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也没有一对合格的父母。我无法穿越回去改变过往,只能学着当自己的父母,用正确的方式照料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快三十岁还在原生家庭问题打转真是很没出息,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不解决这个问题,八十岁我也还是会被困扰。

    读一些育儿书,学会怎样当自己的合格父母,就是我的自爱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370+)
  • 章节完整(189+)
  • 无水印(564+)
  • 速度快(312+)
  • 在线转格式(267+)
  • 差评少(530+)
  • 无广告(159+)
  • 下载快(434+)
  • 下载速度快(196+)
  • 可以购买(613+)
  • 盗版少(363+)
  • 博大精深(678+)
  • 字体合适(463+)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5-02-06 21:34:1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师***怡: ( 2025-01-31 11:12:50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孙***美: ( 2025-02-09 23:11:1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訾***雰: ( 2025-02-06 22:49:52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宓***莉: ( 2025-01-14 08:42:59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石***烟: ( 2025-01-30 03:54:36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居***南: ( 2025-01-20 15:12:4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孙***夏: ( 2025-01-21 17:28:0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习***蓉: ( 2025-01-20 20:22:23 )

    品相完美

  • 网友 谭***然: ( 2025-02-09 08:40:50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冯***丽: ( 2025-01-22 11:38:18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相***儿: ( 2025-01-12 02:52:0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孔***旋: ( 2025-02-10 08:43:2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薛***玉: ( 2025-02-03 12:09:07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辛***玮: ( 2025-01-25 01:07:3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索***宸: ( 2025-01-28 15:01:43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