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3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word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江南(3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word格式下载
江南(3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0219805
  • 作者:格非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8
  • 页数:1184
  • 价格:105.8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2-03 21:14:01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三个老实人,三个疯子

三段爱情,三个时代

从清末民初直至当下,一个家族跨越百年

在荒诞中奋斗,在飞蛾扑火中轮回

梦起于花家舍,梦尽于花家舍

一曲恢弘冷艳的史诗

映照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

《江南》里的花家舍,就是《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白鹿原》里的白鹿原

第一部人面桃花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花间迷路的蚂蚁。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琐碎的,没有意义,但却不可漠视,也无法忘却。”

新娘秀米出嫁途中,被绑架到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与花家舍隔岸相望。秀米以为自己误入世外桃源,却不曾想跌进了血雨腥风的土匪窝。她怀揣一名革命党人留下的日记,从此,一个念头萦绕不去:这花家舍要是落到我的手里,保管叫它诸事停当,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国。

第二部山河入梦

总有一些脆弱的人,用天真与激情,支撑着我们那些高贵的理想。

大家都说梅城县县长谭功达是个花痴,身上有股贾宝玉的呆气。一场暴风雨冲垮了谭力主修建的水坝,也把他的县长职位和他的爱情一起冲走了。花家舍成了他的流放地。心上人姚佩佩从此孤身一人逃亡荒野,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将一封封信寄到花家舍,也把悲剧带到了两个人的身边。

第三部春尽江南

“我们其实不是在生活。连一分钟也没有。我们是在忙于准备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胆。”

诗人谭端午终于和律师妻子离婚了,他来到了度假胜地花家舍。“你只要有钱,在这里什么都可以干。甚至可以做皇帝!”前面的舞台上上演着奶奶秀米的革命故事,后面的月亮门洞前为白金会员竖起“游客止步”的牌子。谭端午一脚试探着踏进灯影绰绰的高端俱乐部,一面焦切地等待着QQ上闪动起前妻的头像。


书籍目录:

  

《人面桃花》

第一章六指

第二章花家舍

第三章小东西

第四章禁语

《山河入梦》

第一章县长的婚事

第二章桃夭李也秾

第三章菊残霜枝

第四章阳光下的紫云英

《春尽江南》

第一章招隐寺

第二章葫芦案

第三章人的分类

第四章夜与雾


作者介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端午酷爱布菜希特。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对布莱希特基于基督教的立场,简单地将人区分为“好人”和“非好人”而迷惑不解。不幸的是,布莱希特的预言竟然是正确的。好人,按照布莱希特的说法,显然已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彻底消除了产生“好人”的一切条件。

在今天,即便是布莱希特,似乎也已经过时了。因为在端午看来,在老布的身后,这个世界产生了更新的机制,那就是不遗余力地鼓励“坏人”。


地上花瓣、尘灰,午后慵倦的太阳不理她;海棠、梨树、墙壁上的青苔,蝴蝶和蜜蜂,门外绿得发青的杨柳细丝、摇曳着树枝的穿堂风都不理她。

从宝琛的账房里出来,秀米在天井里的石阶上倚门而坐。她看见门口池塘边有一个女正在捣衣,棒槌敲击的声音在天井里发出嗡嗡的回声。地里的棉花已经长得很高了,黑油油地一直延伸到河边,风一吹,就露出叶子下的棉铃。田里没有一个人。天井的屋檐下,几只燕子喳喳地叫着。墙上的青苔又厚又浓,像一块绿毡子,亮晶晶的。太阳光暖烘烘的,阴凉的南风吹到险上,舒畅无比。她在那儿坐了半天,东看四看,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


她隐约知道,在自己花木深秀的院宅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沉默的,而且大得没有边际。一路上他们不曾碰到一个人。秀米觉得天又高又远,眼前的小渠、沟壑、土丘、河水,甚至太阳光都变得虚幻起来。


天上是明晃晃的大太阳。她怎么也摆脱不了做梦的感觉。自打她记事的时侯起,就摆脱不掉这种怪怪的恍愡感。就好像没穿衣服在大街上走。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没有一件是有来由的,没有一件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她看不清别人的面目,可别人只要瞥上她眼,就能见其肺肝,轻而易举就掌握了她的一切。我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不想。天道悠远,人世深险。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她似乎隐约可以窥见自己顺流而下的命运。就连自己可怜巴巴地藏着、掖着的那点心事,恐怕也要烂在心里。烂掉倒也罢了,最可怕的,说不定迟早有一天,那个躲在紫云英阴影里的秘密终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唉,苦楝树和紫云英的阴影!


明白了这个事实也没有用。我现在回泰州,每次经过那个桥洞,还是忍不住要弯下腰去。低头成了习惯。我们对于未必会发生的危险,总是过于提心吊胆,白白地担了一辈子的心。


法律的着眼点,其实是社会管理的效果和相应的成本。自从现代法律诞生以来,他就从来没有带来过真正的公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完全一样。因此,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法律的条文本身,而是对它的解释和灵活运用。

他引用了歌德在《浮士德》中的那一名言,怂恿他“对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要细加参详。”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媒体评论

  

 


书籍介绍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最高票获奖作品

《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曲正式合体,全新修订典藏版

★ 格非代表作,从构思到定稿,历时十七年

★接受生活的糟糕,但拒绝命运的安排

先成为无用之人,再成为你自己

写给每一个倔强地想要活得更好的人

写给每一段琐碎细微又无法放弃的人生

★ 见真情,见生死,映照 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

承续古典文学气脉,典雅笔意与先锋笔法完美相遇;多线结构,筋络相连,意境寥远,真正属于中国的身段、腔调、结构和叙事,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江南》以深情、内省与悲悯,唤起了中国人心中的灵魂之乡,花家舍。在江南这片山水间,一个家族五代人跨越百年,在时代的大潮中往复于清醒与迷茫,逐梦与破碎,终越不过俗世伦常、儿女情思。一曲恢弘冷艳的史诗,映照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

★《江南》里的花家舍,就是《百年孤独》里的 马孔多,《白鹿原》里的白鹿原

……………………………………………………………………………………………

三个老实人,三个疯子

三段爱情,三个时代

从清末民初直至当下欲望都市,一个家族跨越百年

在荒诞中奋斗,在飞蛾扑火中轮回

梦起于花家舍,梦尽于花家舍

一曲恢弘冷艳的史诗

映照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

第一部 人面桃花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花间迷路的蚂蚁。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琐碎的,没有意义,但却不可漠视,也无法忘却。”

新娘秀米出嫁途中,被绑架到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与花家舍隔岸相望。秀米以为自己误入世外桃源,却不曾想跌进了血雨腥风的土匪窝。神秘表哥离开前留下一本日记,解开了秀米心中的疑惑,也埋下了一个萦绕不去念头:这花家舍要是落到我的手里,保管叫它诸事停当,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国。

第二部 山河入梦

总有一些脆弱的人,用天真与激情,支撑着我们那些高贵的理想。

大家都说梅城县县长谭功达是个花痴,身上有股贾宝玉的呆气。一场暴风雨冲垮了谭力主修建的水坝,也把他的县长职位和他的爱情一起冲走了。花家舍成了他的流放地。心上人姚佩佩从此孤身一人逃亡荒野,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将一封封信寄到花家舍,也把悲剧带到了两个人的身边。

第三部 春尽江南

“我们其实不是在生活。连一分钟也没有。我们是在忙于准备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胆。”

诗人谭端午终于和律师妻子离婚了,他来到了度假胜地花家舍。“你只要有钱,在这里什么都可以干。甚至可以做皇帝!”前面的舞台上上演着奶奶秀米的革命故事,后面的月亮门洞前为白金会员竖起“游客止步”的牌子。谭端午一脚试探着踏进灯影绰绰的高端俱乐部,一面焦切地等待着QQ上闪动起前妻的头像。


精彩短评:

  • 作者: 此刻有冰 发布时间:2019-08-05 15:33:14

    每个人心中都有缺口,但终会找到自己的那片桃花源。《江南》里的花家舍就是《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

  • 作者: AMMon 发布时间:2019-08-12 11:14:17

    三部曲一口气读完,读罢只觉得酣畅淋漓,恍惚间像是做完了一场百年奇梦,最终跌落现实。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壮阔波澜,所有的情感与思索都流转于细碎的日常,既是秀米洗完忘收的裤子,也是姚佩佩拼死寄出的烟盒信笺,还是那只被庞家玉剪掉链条赶走的鹦鹉。即使山河变换、草木凋零,心中总还是守护着那片桃花源。

  • 作者: Mr Wayfarer 发布时间:2019-11-20 00:36:05

    强撑着读完第一部,希望后面会好一点,看了一半《山河入梦》果断弃了。格非老师写人物编故事全靠意淫,那些情节和对白生硬离谱得让人起鸡皮疙瘩。

  • 作者: Louisiane 发布时间:2019-08-07 11:07:12

    时代更迭,历史往复,让我们心有不甘、怀有希望的,从来都是生活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每个人的奇迹。江南三部曲从“桃源到消费主义的欲望都市”,书写的是我们推着“想生活得更好”这块理想的大石上山的悲剧命运,像西西弗斯的那块石头一样,会不断地滚落,又不断地推上去。但“悲剧精神中才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 作者: 白秀 发布时间:2019-11-04 11:29:49

    文笔太低级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真的看不出作者还是清华大学的文学教授,更像是高中生。书中对女性的侮辱也随处可见,被强奸了还能有快感,把女性都描述成什么了,感觉是日本AV看多了。许多场景对话,虚无缥缈,很不真实,读起来让人烦心。


深度书评:

  • 作者:Louisiane 发布时间:2019-08-24 14:22:42

    从上海离开的时候,下起了雷雨,雨点砰砰砰地敲打着车窗车身。车里陷入了安静。格非倚着座椅,望着雨点出神。不一会儿他说,写《人面桃花》的时候他在韩国的庆州古都,那里很有江南的氛围。每当下雨他的助理就会说,格非老师看到下雨应该会很开心。

    三天的上海书展之行,让身体健朗、声音浑厚有力的他显得有些疲惫。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我出版了新作品,而我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说。”在离开上海前的最后一顿饭的饭桌上,他一边吸着烟(偷偷地)一边笑着说。坐在一旁的《收获》杂志社资深编辑王继军眯着眼睛笑称:对,你就坐在一把椅子上,说一句话“我什么都不说,看你们买不买我的书”,说不定反而能火爆一把。语毕饭桌上的一众编辑都哈哈(苦)笑了起来。

    “我想到我已经上了三十多年的课,然后还要再工作十多年,天哪,我要发疯。我还怎么发挥余热呢。”格非说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聊天,和同龄人反而有些聊不来,“他们一上来总是家国那种大话”。他总是背着一个布书包,喜欢走路,步伐矫健。

    格非和编辑一起走在上海街头

    格非在课堂上从不谈论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时候,大部分是为别的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的作品“站台”。他说以前只要有人给他寄稿子,他都会看,有来信也一定会回复。但现在稿件实在是太多了,他精力不够用了。但大学环境让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经典的习惯。他觉得八十年代那种文学的黄金时代其实是不正常的,文学承担了很多东西。八十年代,格非从家乡丹徒考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那时在中文系的宿舍楼道里,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写完一部短篇就贴出去,大家都来看,然后热情讨论。他就是在那时写出了《追忆乌攸先生》《迷舟》《褐色鸟群》等先锋文学中绕不过去的名作。《收获》这份文学界的常青树杂志当年“牛气冲天”,已经成名的作家把新作投到《收获》,说:“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作品。”《收获》的编辑哦哦两声,淡淡地说:“我们看一看再说。”就是这样一份杂志,当年还寂寂无名的格非去投稿,都是一次就通过,登载。不知道让多少写作者艳羡不已。在《江南三部曲》首发现场,有不少读者带来首版的《迷舟》《褐色鸟群》找格非签名。

    对于《江南三部曲》写作上的转型,格非坦言这是一种听从内心声音的顺其自然,先锋文学把节制作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去追求,极力想要和写作的人物和故事之间保持距离,压抑着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但到了《人面桃花》尤其是到了后两部《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他有些克制不住了。他在姚佩佩身上倾注了很多情感。有一次他去美国参加一个文学活动,那时距离写作《山河入梦》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当他被要求朗读其中一个片段时,他读了末尾,但他完全没料到的是,他根本读不下去,“读两句眼泪就下来了”。他开始松绑自己,情感也成了推动故事的暗香。

    格非写作不用电脑,用手写,稿纸是特定规格的,余华当年从家乡的烟雨楼经常背稿纸给他。《春尽江南》写完,他在一旁读,他的一个学生帮他录入电脑。其间等他发现的时候,女孩脸上已经泪如雨下。

    在和郭爽、林培源的对谈中,格非恳切地说,在这样一个文学式微的时代,年轻作家要学会自我肯定,可能才能坚持写下去。年轻写作者无需唯老一辈成名作家马首是瞻,“你们完全有资格来描述这个时代”。

    和年轻作家郭爽、林培源在一起谈论文学

    格非总是无意中说起自己的妻子,表面上听吐槽多一些,但里面饱含的都是爱意。他的妻子是北方人,也在清华大学任职。他们相识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Wang算是低格非三届的师妹。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对平常夫妻,过的也是油盐酱醋的烟火生活。二十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格非总是愁眉不展。好友朱伟问他原因,格非说是老婆在日本,他担心她不回来了。朱伟就写了一封信给身在日本的Wang,说作家创作需要踏实、静心,“你不在他身边他忧心忡忡,根本没法创作啊”,Wang就回国了。2015年,《江南三部曲》以最高票获茅盾文学奖,格非一时间备受瞩目。很快就有人向学校反映,说是看到Wang和格非同进同出, 怀疑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作为夫妻是有多低调……

    格非每次说完和妻子相处中的趣事,自己先被逗乐,捂着脸哈哈大笑。这一幕也会出现在甜品端上来的时候。“羞涩而又坚定。”毛尖提起和格非的相识,这样形容她的印象,她认为这也是格非的某些作品给她的感觉。羞涩而又坚定。

    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格非总是跟在老婆和孩子后面收拾、归置。有时外出回来,往往都是冰锅冷灶,冰箱、厨房里空空如也。到后来就彻底消除了这个念想,回家前把肚子喂饱。但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每当这种时候,儿子和妻子总会默契地对视一眼:“有人又要发飙了。”接受彼此性情中的差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很多细枝末节让人不禁想到《请回答1988》中的场景及相处之道。在饭桌上,我们企图问出更多,格非笑着说我和Wang的这个恋情永远也不可能讲得那么详细啊。但他很坦诚地讲起了自己对现代婚姻的看法。“婚姻这东西一旦身陷其中就有些离不开,但我觉得现代婚姻从根本上说是反人性的。”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一种非现实的爱情,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被实现,或者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可能。那么主持人刚才问我,我对于爱情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觉得爱情不同于性,也不同于欲望。爱情是一种伟大的激情,大家知道苏格拉底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激情的,大家看过《安娜·卡列尼娜》就知道,激情是什么?就是飞蛾扑火,完全超越了,爱一个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在一刹那之间发生,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爱情也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这种东西我觉得对我来说,在我写三部曲的时候,三个作品里面,都有某种设想。这个当中希望构成某种统一,所以三部曲的爱情在我看来,都不是充分实现了爱情。这个当中具有某种可能性,我觉得文学要呈现可能性,呈现激情本身。”

    格非在《江南三部曲》首发式上就爱情说了这样一番话。在他看来现代婚姻里的那种命运感和神秘感大大减弱了,传统婚姻得以维系的那种基础不复存在了。离婚率高是必然的,而且会越来越高,也许有一天这种婚姻制度会崩掉。他在写《江南三部曲》(也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时候,要写的就是他所说的爱情里毫无道理可讲的那部分,由命运感支配的那部分,而非“有所分别”的部分:“长得是不是漂亮?经济地位如何?家庭出身如何?身体是不是健康?这都是分别。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爱情里真正带来激情的东西是无分别的,它是基于你对这个人无条件,甚至是没有道理可讲的那种信任,那种命运感。”

    爱自己的命运,他说,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古希腊名言。

    《江南三部曲》封面的凤凰,来自《人面桃花》中一个叫“凤凰冰花”的瓦钵:“我无意中想到了冰。在瓦钵中迅速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这个比喻是我的守护神。它贯穿写作的始终,决定了语言的节奏和格调,也给我带来了慰借和信心。”起初的构想是冰天雪地里一对绿色凤凰,感觉抓住了书的意境

    “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去表达一种爱情,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尤其大家现在都是大话西游时代了,爱情要用无数的礼物和玫瑰表达,爱情不知道怎么表达。谭功达和姚佩佩爱情表达非常动人,我自己看也是动感情的。也是在回溯的时候,姚佩佩因为杀人在逃亡路上,她一直在给谭功达写信,谭功达一直希望找到她。他一直设想姚佩佩逃到什么地方,从不同地方写信,他一直设想姚佩佩逃到哪里。《山河入梦》一直设想,她在什么样的山,在什么样的河边,在什么样的大地上奔波。所以说《山河入梦》很多意义上也是爱情入梦,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谭功达和姚佩佩的爱情,确实是当代一个最高级的,爱情的最高表达。到了谭端午和庞家玉的时候,也是一种回溯性的。其实在最后一刻,妻子已经患了绝症死了。最后见证了原来你依然是我的最爱,他们之前经历了无数千疮百孔,平庸的生活,被生活磨的一塌糊涂了,在那么一刻,所有的东西都抹掉以后,意识到真心。这一刹那我觉得其实人到中年的人,都经历过这个东西,在那以后我们都被这个打动了。”毛尖谈起第二部《山河入梦》中的爱情十分动情。

    有人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反乌托邦的乌托邦,格非觉得非常贴切。当“春尽江南”,终归是空梁燕泥梦一场的时候,爱情成了一种反抗,对不公、对荒诞、对不堪与不洁的反抗,对时代的反抗,是最后的乌托邦。人心和人性的复杂,难以言喻的人生况味,贯穿三部曲的始终,也是最迷人、最抚慰人心的所在。正如格非一再强调的那样,他要写的不是史诗,他关注的始终是历史中的个人。

    “我们怎么评价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从经济的成就来评价,可以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评价,而我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我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社会里面的人,现在这个社会里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然后这些人究竟对这个现实是什么样一种反应?这个社会究竟是让我感到舒适还是不舒适?我们觉得压力非常大,没有前途是为什么?我把观点分散到各种人物身上,有好人也有坏人,是通过不同的人来表达。”

    《江南三部曲》写的是爱情,是细碎日常,是欲望、理想与现实,是命运与无法用理性的那套逻辑去解释的神秘朦胧,是反乌托邦的乌托邦,但终归让我们感知到无处不在的时代的幕布。春尽,江南还在,因为人心和生活一直未曾缺席。

  • 《江南三部曲》:曲尽人已散,因果是循环

    作者:默扉 发布时间:2019-09-17 13:26:55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述,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阔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纬度。

    在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对于作家格非的获奖作品——《江南三部曲》的授奖词中是这样写的,而那一年的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总共60位评审委员中有57位都投票给了他。

    茅盾文学奖对于中国文学作品来说,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光环,一种至高的褒奖。而光环外衣之下的那个内核,才是一部作品真正精髓所在。

    犹记得,上一次读格非的时候,还是《望春风》:“这些日子就像一把把刀、一把把剑,又像漫天的霜、漫天的雪,年赶着月,月赶着日,每天都赶着你去死。

    等到春天结束的那一天,花也败了,人也老了,我们都将归于尘土。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些人曾经存在过。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来。

    而如今,读罢《江南三部曲》,却有种感觉——格非依然是那个格非,却又哪里不一样了。《江南》中依然有种“人的命运,鬼神不测,谁能说得清呢”之延续,很多情节的设定和描写都会有一种宿命感,譬如《人面桃花》中伴随秀米一生的瓦釜和金蝉,《山河入梦》中谭功达写下的那几行公式,《春尽江南》中谭端午和庞家玉的命运安排下的再次相遇,还有那个贯穿始末的花家舍。

    《江南》的第一部《人面桃花》初版于2004年,第二部《山河入梦》于次年出版,第三部《春尽江南》初版于2011年,然而实际上,这三部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整整用了17年的时间。

    很多读者因为“花家舍”的变迁,而认定这三部曲的主题为“乌托邦”的概括,但格非却说,这三部小说的主线都是“爱情”。的确,这百年动荡中的三段爱情,正是那时代洪流中最无力却又最恢弘的命运之轮,而花家舍,就是那梦起与梦尽的桃花源。

    命运之轮下,梦止于现实

    “普济马上就要下雨了。”

    这让人不禁想起《百年孤独》中的那句:“上校,马孔多在下雨。”

    马孔多的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风雨之中,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渐渐腐朽、发霉,然后回归原点。而普济的这场雨又何尝不是如此,断断续续,一下百年,陆侃疯疯癫癫地从普济出走,家玉于普济医院“在忧愁之中死去”,花家舍早已不是最初的花家舍,但是一切又似乎在冥冥之中跨过百年又回到了原点,三部作品之间无形中形成一个循环的圆,百年之中三代人的爱恨情仇,正是中国社会逐渐变化的缩影。

    正如格非所说:“我希望读者在看《江南》三部曲的时候,能够从作品里面找到他自己,看到他自己的灵魂。”

    《江南》中每一个小人物都是时代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它看似在演绎着百年家族历史,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自身灵魂的镜子呢?我们在这面镜子之中看到梦想的伊始,也遗憾无力的破碎,看到爱情的美好,也感受现实的残酷,它把每一个心灵深处的角落都反射的那样清晰而透彻,清晰到让人几乎心头一惊,透彻到让人不禁陷入思索。

    《人面桃花》中陆秀米有梦。与张季元的相遇与相爱,是朦朦胧胧的少女心事,是他去世之后,阅读日记的怅然若失,那时她的梦是一场单纯美好的爱情;在接亲路上被劫到了花家舍,本来以为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土匪窝,那时秀米的梦是这片地方能够在自己的手中重回桃花源;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变成了摇身一变成了普济学堂的校长,从一个年轻妈妈变成了对小东西“不管不顾”的革命领袖,那时她的梦已经逐渐和父亲、和张季元融为一体——实现大同。

    “‘你以后会明白的。’来人道,‘花家舍迟早要变成一片废墟瓦砾,不过还会有人重建花家舍,履我覆辙,六十年后将再现当年盛景。光阴流转,幻影再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怜可叹,奈何,奈何。’”

    《山河入梦》中谭功达有梦。43-19=24,43-23=20,20-19=1,那些在纸上一次又一次写下的短短几行公式,承载着他的梦想与抱负;为了看似天方夜谭的一项又一项大工程,力排众议,奋力推进,却奈何下面的阴奉阳违让他屡屡受挫,被撤职被牵连,但建水库、修运河、制沼气,依旧是支撑的他逐梦之路的执着与信念;姚佩佩逃亡路上的一封封信件,让他的爱情逐渐开始苏醒,他的幡然醒悟已然来的太迟,成了“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遗憾。

    我预感到,我的事业,兄弟,我也许应该说,我们的事业,将会失败。短则二十年,长则四十年,花家舍会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三四十年后的社会,所有的界限都将被拆除;即便是最为肮脏、卑下的行为都会畅行无阻。世界将按一个全新的程序来运转,它所依据的就是欲念的规则。

    《春尽江南》中庞家玉有梦。从与谭端午一夜露水情缘的李秀蓉,变成了职业女性庞家玉,冥冥之中让她与那个命定之人再次相遇,谭端午本是她那个以为是归宿的梦;不顾一切地在时代潮流中奋力追赶,和“诗人”丈夫谭端午的裂痕越来越大,对孩子暴躁易怒、歇斯底里,工作上的成功成为了她认为可以摸清时代脉搏的梦;面对医院化验单时那种无力回天的绝望,唯有绝笔信中的一句,“现在,我已经不后悔当初跟你相识。我爱你,一直。假如你还能相信它的话”,不悔不恨,当爱情徘徊于死亡边缘,已然成了一场空谷回响的梦。

    “她曾经无数次地想象过自己要嫁给的那个人。英姿勃发的飞行员。刘德华或郭富城。……可是在招隐寺,当她第一见到与自己单独相处的陌生人,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交了出去。

    这个人,此刻,就站在售楼处的柜台边。衬衫的领子脏兮兮的。临睡前从不刷牙。常把尿撒到马桶外边——售楼小姐纤细的手指指向哪里,他就在哪里签字。”

    而贯穿三部作品的主线——花家舍,伴随着书中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梦起与梦尽,在百年风雨中几经转变,我们都认为它就是那个乌托邦式的存在,可是格非却说,那是他心中理想的孤岛,这个孤岛里有很多的美好和不美好,也寄托着很多人的梦想。

    花家舍作为三部小说最重要的线索,在《人面桃花》中,它是个“假装”成桃花源的土匪窝,一帮土匪在那里酝酿原始的共产主义,领导了一系列革命;《山河入梦》时,已进入逐渐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开始了正面描写这个“乌托邦”世界,那是很多人梦想的起航之处;到了《春尽江南》,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名义上的“桃花源”,与很多特意打造的度假村别无二致,奢靡而浮华,然而在另一种角度上,它其实依然是很多人梦想之寄托。

    千变万化的语言形式,一笔一字皆是心思

    关于《江南》三部曲的写作,有一个趣闻中说,格非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是完全手写的,而且只用500格的稿纸,这部六十多万字的小说,让他足足写了一千多页。

    这一千页稿纸上的墨迹晕染,起承转合,语言形式也伴随着《江南》三部曲中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而有意无意地悄然变化着:

    《人面桃花》中,古诗文的信手拈来,让它似乎更加贴近于“江南”的古香古色,缠绵悠远,很多人物的背景和经历会以注脚的形式穿插其中,相对另两部来说看似繁复的语言,正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山河入梦》中,我们对于人物内心活动一目了然,它显眼的粗体和引语的运用无形之间划上了“重点符号”一般,就像五十年代的人们逐渐变得简单而直接的说话方式,所以格非让这一部中的语言更清晰、更简明;

    《春尽江南》中,被各种标点符号隔断的却不是支离破碎之感,句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和专名以及句式的运用,无形之中让语言显示出一种粗粝的力量,“江南”的潮湿之感渐失,干脆伶俐的辩论成分增多。

    显然,格非想要通过这种语言形式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从间接到直接的变化,从柔软至坚忍的变迁,这一字一句之间,都是煞费苦心的。

    正如格非自己所言:“这些语言策略的变化,其实对作家来说,都是他苦心孤诣的安排。”

    然而千变万化却不离其宗,以江南为背景的这部鸿篇巨制,凭借其廖远的意境和先锋的笔法,将传统与现代自然铺陈,从古香古色的中国风,到时代潮流的与时俱进,百年沧桑变幻尽显,它被称为属于中国人的“百年孤独”,实不为过了。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格非讲到这三部小说的主线都是“爱情”,他也正是身体力行的去推动这条主线,无论是《人面桃花》中阴阳相隔的陆秀米和张季元,还是《山河入梦》中相爱恨晚的谭功达和姚佩佩的,亦或是《春尽江南》中至死方休的谭端午和庞家玉,看起来似乎都是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抵死缠绵的圆满,一种铭心刻骨的深情。

    梦在现实边缘游离,宿命渺小如浮萍。这让我不禁想起秀美被绑到花家舍时,韩六说的那句话: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被围困的小岛。”

    这座小岛是故事中的花家舍,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 格非:这些东西不是教条,你不必遵守

    作者:新经典 发布时间:2019-09-16 17:26:47

    【江南的文化概念】

    主持人:格非老师,提到“江南”两字,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格非:一般我会想到水浒传,里边对于江的描绘,有八个字叫一派大江,遍地如敌,当然它写的不是长江,是浔阳江,但因为它也在江南,它的地理风貌跟我们老家很相近。我的家乡是在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面,非常偏僻,对我来说,江南这个概念,它不完全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也包含了很多的历史文化的内涵,也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在里面。

    比如说我记得当时的那个长江江边,除了这个内江之外,还有外江,主要是为了防止洪水,很大的一片水面,里边种满了芦苇,就是一种遍地如敌的感觉,绵延几十公里。还有一种植物叫苍果,到了秋天会结得很大,会变成那个锈迹斑斑的那种形状,非常漂亮。

    所以说到江南我可能首先会想到我的老家,它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所给予我的种种回忆。

    对爱情的看法

    主持人:您比较中意《江南三部曲》这三段爱情中的哪一段?您心中的理想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格非:也不能说我提到的爱情就是理想的情况,我不敢这么说。但是从文学来讲,它不仅要描写这种现实的爱情,同时它更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去描述那种非现实的爱情,或者说就是没有展开、来不及展开的,也可以简单地把它说成是没有实现的爱情,这个对于文学创作特别重要。比如说你心目中有某种理想爱情的对象,并不是说就一定能够实现,这种东西其实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经历来说都是非常寻常的一件事情。那么具体到文学作品里面来说,

    没有实现的爱情或者那种非现实的爱情,可能会更加迷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可能更喜欢第二部,就是当中这个姚佩佩,她在获悉或者说知道爱情已经是不可能的时候,她已经处在这种逃亡的路上,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写起来是很刺激的。它提供了非常大的一个心灵和精神,各方面的一种心理的强度。这个是作家在面对他所描述的对象的时候,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主持人:那现在您心中比较理想的爱情或者爱情状态是什么样子?

    格非:这个我觉得它跟社会的文化、道德等的变化是有关系的。古代的爱情跟今天的爱情不一样,在古代社会当中,爱情包含了很多很多东西,比如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有可能这个人,我跟他从来没见过,也不是出于我的选择,但我就要跟这个人度过一生。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可能更向往的是自由的选择,这当中当然也会产生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可能更多地会跟个人的权利义务,跟社会利益、各个方面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每个不同的时代,它的爱情呈现是不同的,但我觉得它也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诗经》里边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东西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但同时随着社会道德文化的变化,它也会出现一些不同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在理解爱情的时候,我是希望把它作为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的考察。

    时代的定点

    主持人: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三个时代,时代在变化,但是其中有一个地方贯穿了始终,这个地方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就是花家舍。我当时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想到了《百年孤独》里面的马孔多,或者是《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

    请问格非老师,花家舍在《江南三部曲》当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个地方是否真有一个现实的原型?

    格非:当时在构思的时候,很多朋友问我,就是说你这个小说这么长,你的时间地点描写的这个对象,本身是不是要有所变化?

    那么从刚构思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判断,一开始它是一个小渔村,一个小村庄,然后到了第二部里面,它可能变成一个县城,到第三部里面它就变成一个城市,这个也是跟中国近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相关的,所以三个小说的地点实际上是有错落的。

    我想如果把这个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的话,它必须有一个地方是不变的,就是同一个地点。我在这三个作品里选定了一个地方叫花家舍,花家舍是有这个地方的,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是我当时考察江南一带的地方志,查到的一个地方,离我们家不远,就在江对岸,当时看到那个地点以后,我就基本上把它确定下来了。

    实际上在这三本小说当中,这个地方,我也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比如说你可能会感觉到它代表桃花源,代表某种理想之地,三部作品的故事也都跟它有交叉,我希望在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向前演进的历史河流当中,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点。

    当然花家舍也寄托了我个人非常多的情感在里面,因为它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带有上海的色彩,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它是完全作为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但是它同时也是革命的策源地;在第二部里面,它实际上变成了新时代的一个样板;然后到了第三部里面,它就成了经济高度发展地区的一个象征。这是我刚开始做构思时候的一个总布局。

    【人物形象的考量】

    主持人:这三本书横跨了一百年,在这当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那格非老师您最喜欢书中哪一位或者是哪几位?

    格非:我可能喜欢的都是女性,最喜欢的还是姚佩佩,然后我还比较喜欢第三部里边的秀蓉,就是在庞家玉之前没有改名字那个时间段的秀蓉。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你个人的情感浸透在里边的那个程度。我记得在写第二部的时候,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一头扎进去,有的时候作家把自己的情感完全交出去是不太好的,所以我还是拼命挣扎,想把自己争夺回来。但是写着写着,就跟姚佩佩之间发生了很多的情感联络,有的时候就像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一样,就是她的一举一动,她的命运就会牵扯到我的情感。

    我记得不光是我一个人有这个看法,有一位法国的翻译家,他说读完三部书以后,也是特别喜欢姚佩佩这个人物。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个女作家,有一年我们在一起开这个三部曲的研讨会,晚上吃完饭,就刚跟她说起这个姚佩佩这个人,她就趴在桌上哭了半天,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就是她一个人在那哭。可能就特殊情境当中就会这样。

    因为她(姚佩佩)从上海来到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这个地点,也是家庭已经分崩离析,然后寄人篱下,到了这么一个地方,那么她的身世跟整个时代的命运,赋予人的命运之间,它形成了某种共振。

    那么个体在这个社会中所遭到的悲剧,以及对这个悲剧的意识这一部分,那个情感的强烈程度,实际上超过了我的想象,我当时没想把她这个情感写得这么浓烈,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对她很难忘怀。

    我记得这个小说写完是在北戴河,那是夏天度假的时候写完的,写完我就让我爱人到外面去,带着孩子去海边,我说我把那一小部分结束掉。等我回来以后,我爱人提前回来了,她看《山河入梦》的结局,姚佩佩最后跟谭功达在恍惚中见面(实际上是不可能见面的),但还是给了他一个(在潜意识中)见面的机会,我就看我爱人也是泣不成声。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命运给我们带来的那种感觉,这种东西我觉得是写作的时候情感的介入所造成的。

    主持人:那书里有没有不喜欢的角色?

    格非:这个喜不喜欢也要从两个层面来讨论,第一个层面就是说从道德上来讲,这个人是坏人,当然你不可能喜欢,你不可能赞同他的行为。我在《江南三部曲》里写了很多不好的人。但是从你塑造人物这个层面上来讲,不管他道德上怎么坏,你还是喜欢。因为你是花了心血去描述这样的人,这是你自己创造的一个角色,一个人物的形象,所以这个当中你跟他也有感情,

    所以我有时候觉得把坏人写得恰如其分,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美感。

    我觉得写作当中,尤其写长篇小说,几乎没有什么人物是不重要的,哪怕就是一闪而过的人,都需要花费作者的心血,既然你花了心血,当然肯定会喜欢。实际上你在写坏人的时候,你也要设想这个坏人具体的情景,他心里的所思所想,他情感的波动,所以你不知不觉地也会钻到他的心里去。实际上我不太喜欢代入这个词,就是说代入的话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他,我觉得我不可能变成他。但是在写作的过程里面,在某个刹那你会变成他。

    那么这个当中我觉得就会涉及到我刚才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你把一个人写成一个坏人,写得坏是你的责任,你如果没把这种坏写出来,那么你作为作家是失职失责。但是同时你如果写得恰如其分了,他在小说中会承担很多的功能,它就会显示出某种必要性,那么这种时候他就会有一种美感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我小说里边那种在道义上不怎么好的形象,我的感情是很复杂的。

    【 “疯子”的设计】

    主持人:格非老师,您在写《江南三部曲》的时候,为什么要给一些人物疯子或者是病态的设定呢?

    格非:因为文学它实际上也涉及到两个非常不同的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事实,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事实的看法。从事实的层面来讲,比如说这个人是不是疯子,我们当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所以这个人疯不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但实际上非常复杂,我刚才讲涉及到社会的道德,一般文化的规定性,还涉及到法律各种方面的考量。

    那么从我的作品里面来说,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一个过于正常的人,作家一般不会写,就是很难呈现他的一种真实的做法。那么在一个社会处于,比如说巨大的变革中、变动之中时,总是有些人要冲破道德的限制,就会率先表现出某种反常的行为。那这种行为在未来的漫长的一个时代中,它会得到追认,(人们)会认为它是正常的。

    可是在那个时代里面,它和社会之间的张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必须写出个人跟这个时代之间的张力,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去写那些精神上、思想意识方面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这些,或者说具有某种提前量的(人),比如说具有某种先锋性。这样的一些人物,他们的思想远远超出时代。

    我的三部曲实际上也是处在社会巨变革命,一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一个接着一个。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实际上都会面临我刚才讲的这种张力,就是个人跟社会之间的一种紧张感。那么我觉得,通过稍稍有些不正常,或者说有一些离经叛道的人物的塑造,能够更好地来把握你作品里面的那个时代。

    其实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从来就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边界。谁能告诉我这个大街上走过的人哪个正常,哪个不正常吗?如果用一个科学的医学指标来衡量的话,他(王元庆)是不正常的,但是小说不是科学也不是医学,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状况。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会比较关注正常跟“疯子”之间的分际,这个特别重要。

    他不为时代所容纳,那么他自然就会表现出某种出格的行为。比如说表现出超前的某种思想,比如说他突然想去建一个乌托邦。

    事后我们会发现,他的这个想法里面包含了你我大家共同的一个梦想,就是我们认为现实很多的境遇是不能忍受的,所以我们才会有梦想,才会幻想去建立一个更好的更理想的,这个东西在背后一直推动着我们,不断去寻找一个理想的纯净的地方。这个力量我觉得从有人类以来,它一直生生不息。

    对出走的追求

    主持人:小说第一部的女主人公秀米,她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小岛。到了第二部的女主人公姚佩佩,她也说她只想逃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去。对于现代的社会人来说,有时候觉得压力挺大的,可能有一点想要逃避压力,或者说避世情绪,不知道您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时刻?

    格非:这当然也有,关于归隐这个部分,从古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一直都有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里边,它有了儒家之外,还有道家,还有佛家,这是为什么?文化里面既然有了儒家的积极进取,为什么还得有庄子有老子?就这个东西实际上它没有不行。从某种意义上,正因为有了老子和庄子,它才能显示出儒家文明的伟大的地方。反过来说也一样。

    明代有一个高僧说过一句话,他说你要有儒家的情怀,否则你不可能入世,因为人还是要积极入世的,但是你也要有道家的修养,这个时候你才可以忘世,忘掉这个世界,这个是很高的境界。当然你还得修佛学,你修了佛学之后,你可以出世。从出离这个世界,然后再在生活中有某种想要实现的自己的目标,同时你也可以修炼自己的心性,然后获得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自由。所以这个东西我觉得文化上它都是互相补充的,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我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在这个社会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有的时候也需要喘口气,休息一下,不光是睡觉,而是说在思想意识上,能够稍稍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把火热的内心给它冷却一下,这个时候它当然需要那种所谓的清静之感。

    对年轻人的寄语

    主持人:那格非老师您对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吗?

    格非:因为我自己有孩子,跟他的交流特别愉快。另外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大学教书,从来没有中断过,本科一年级二年都是年轻人,所以我几乎对30年来的年轻人都很了解,

    我就发现年轻人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变化在进步,他们当中有很多的品质实际上是值得老师来学习的。

    所以我当教师这么多年,我觉得从年轻人身上学到非常多,这不是恭维年轻人,不是讨好,而真是如此。

    我觉得这个时代的变化,它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有某种连续性,但我觉得这当中还有一个不同的东西,我感觉到了,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特别关注生活的那种合理性。

    细微之处那种,比如说做什么东西合理,对生命的珍视,然后变得非常小心翼翼,而且很多人都具有这个东西,然后对未来感到忧心。有很多我孩子担心的事情,在我看来非常可笑,就是他什么都担心。我觉得这一点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的大作家,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去世之后留下来的墓志铭,四个字:不要恐惧。

    就是说年轻人,我觉得要有自己的锐气和勇气,不要为未来感到那么多的忧心和恐惧,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需要能够接受生命本身带给我们的所有折磨,你要具有这种勇气之后,你才有可能享受生活的快乐。

    我觉得要有一种无所顾忌的勇气,今天的年轻人我觉得稍微缺乏。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考虑问题非常全面,这个我觉得是在今天被规训的,因为今天的社会的规训力量越来越强,这个力量你是看不见的,

    但是你慢慢地被一整套的话语规训,这个规训的话语的力量,要引起年轻人的警惕,这些东西不是教条,你不必遵守。

    【读者互动问题】

    主持人:在《江南三部曲》中,是不是有哪个人物的身上有您自己的影子?

    格非:我觉得是这样。实际上我在写这个三部曲的时候,已经读了大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那么对于所谓对话理论,我也已经有了很多的积累,

    所以我在构思的时候,实际上是希望在非常多的人身上能有我的影子,就是把我分摊到所有的人的头上,希望把每个人物都当成一个对象来尊重。

    这么来说的话,这个三部曲里面的人物,谭功达、姚佩佩,包括李秀蓉、谭端午,当然都有我的影子,但是我很少直接把我的生活写入作品,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习惯。所以现在很少有人来投诉说,你的作品里边写到了某某人。我实际上写到他们了,比如有人跟我讲个故事,我就可以用,那么这个时候为了防止别人知道我写的是他,我一定会做大量的变形,最后把他变得跟这个人没有关系。

    比如说把他的性别身份年龄全部换掉,只保留他抽象的那个部分,我是这样用别人的素材,不会直接偷懒照搬。我自己的想法很清楚,就是说你有各种不同的精神的面向,也有很多的滤化,也有很多人会说这个人是不是格非,那么我觉得你做任何的猜测都是可能的,都是合理的。

    主持人:在《江南三部曲》中,人物的命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或者寓意?

    格非:命名在我的写作当中,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一个方面,我有的时候会有一个直觉,比如说这个名字如果取不好的话,我情感上就很难跟它融洽,会觉得这个人不像一个小说里面的人物名字,或者觉得不够亲切,这样它会影响到我写作时的心境。

    当然有的时候没办法,比如说我用了秀米这个名字之后,我可能不是特别满意,但是我强迫自己接受了,然后慢慢地就把这个克服了,因为这个人就是我来写的,这个人的名字怎么着就都一样。为了避免在写作时耗费大量没有意义的精力,我后来就想,凡是我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好的名字,我都会把它储存起来。

    写《人面桃花》之前就开始有这样的习惯,比如说儿子到了一个新学校,我就说你们班同学叫什么,全部告诉我,然后我就一个个地筛过来,突然有名字很好,我会取当中的一个,因为名字它既要特别,同时又要让它平常。如果取得像格非这个名字这么怪,我觉得这个小说肯定不行。

    小说里的人物,有的时候你可以怪,但你得让它平常,要让它叫着就是一个平常的人。

    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说的,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是每个作家的习惯。

    主要它没有别的东西,就是你心里的一个认可度,不要妨碍写作的感觉就可以了。其实名字叫顺了都一样,我觉得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会造成一个困扰,就觉得这个人他不像你设想的那个人物,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写作习惯。

    主持人:在日本有一种妖怪文化很盛行,一些动漫或者是电影里,如果说这个妖怪的名字被取走,那么它可能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会有这样的一个象征或者隐喻,就是说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名字,如果忘了可能就会迷失自己,这个名字就好像象征这个人或者这个生物的灵魂一样。

    格非:它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是某种指代。比如说李秀蓉为什么要改名?改成庞家玉?她改名这个行为本身就表明她想跟过去告别,过去的这个生活太不堪忍受了,她想起来睡不着觉,她觉得我要跟过去的一切都切割的话,连我这个人都要消失,当然不可能自杀,自杀了我就不能再接着生活,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就要把名字改掉,名字改掉这个人似乎消失了。然后我今天获得新生,我所有的行为都会按照我新的设定来完成,所以这个当中确实有某种隐喻,就你刚才说的日本这个妖怪的事它确实有道理。

    主持人:《江南三部曲》第一部当中这个父亲失踪了,他失踪以后到底去哪了?

    格非: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我也不知道。

    设置一个人物失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说你知道他去了哪,这个就必然带出一个后果,就是你在小说里面要不要披露?如果说反过来推,就是说这个人物他再也不可能披露他的去向的时候,那这个人去了哪是不重要的。我在写《人面桃花》的时候,我就没打算让这个人走入家门,让他再回来,这个从一开始就是我的一个设定。这样的话,这个人去了哪里都一样,所以我就不考虑这个问题。

    主持人:《江南三部曲》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宝物瓦钵,它上面的凤凰冰花这个意象有没有什么寓意?

    格非:这个瓦壶冰花实际上也是有出典的,我现在记不太清了,可能出自《太平广记》。反正我是在哪本杂书里面看到过,用瓦壶的话,它结了冰非常自然,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好,老想到说有没有一种特别的装置能够让它照见未来。这当然是超现实的一个想法,在《人面桃花》的结尾出现了这么一个魔镜,然后结了冰,冰上突然出现了松树,有人在树下下棋,然后这个就像穿越时间的一个利器,把时间拉到了五十年代,就看到一个大松树下有两个人在下棋,那么情节上就把故事体现了,也是预示第二部书的一个连接。实际上我觉得它还不光是跟第二部有关系,跟第三部也有关系。

    文字来源:2019年8月5日,当当预售直播

  • 当我们在文学中谈论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此刻有冰 发布时间:2019-09-09 17:21:23

    (文 / 宗蕾)

    你是从什么时候起意识到性的存在的?

    童年时起夜,偷听见父母房中传来奇怪的喘息。

    洗澡无意碰到身体,突然感到一阵愉快的战栗。

    电视上男女刚搂在一起,父母就不自然地调了一个频道。

    生物课本图示上,用荧光笔胆战地涂画一个个“重点”。

    这些都曾是我们共同的秘密。性的启蒙,性的羞涩。

    性曾是我们不敢轻易公开提及的隐秘。现实是一扇禁忌的大门,只有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谈论它。

    那么,

    第一部给你带来性启蒙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在我的高中时代,学校长期实行6117,即早六点、晚十一点、一周七天的“终极应试教育”。

    班内不知怎地便突然兴起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红拂夜奔》。

    这两本充斥大量性描写的小说在地下秘密传阅,被一双又一双手翻得散了架。王二和李靖甚至成了大半个班级的深藏功与名的“性导师”。一时间,书山题海笼罩在大家脸上的愁云不见了,当你看到有人在自习课一副专注的样子,面带红晕,便会会心一笑。

    黄金时代

    8.7

    王小波 / 2017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那个时候,年轻的我们尚不足以用言语表达这些文字的神秘力量——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不单单是一种生理现象,它并没有直接慰藉我们的身体,它带来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在那个只允许阅读课本的填鸭年代,阅读它,便等同于自由。

    几乎没有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避开性而不谈。曾以先锋文学闻名的作家格非,用十几年的时间着笔一部转型之作——《江南三部曲》。这部作品最终以最高票获得第九届矛盾文学奖。在这部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年的小说中,性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也是主人公心理转变、人生滑向不同轨道的重要节点。

    性在三个不同的时代,扮演不同的角色。它在作家的笔下有时粗粝,有时温柔,有时纯真。它自带一种隐喻感,裹挟进复杂的历史与文化中,震撼传统的论调,激起道德的思辨;它超越生理的细节映射内心,把真实的人性剥开——

    人生所追逐的一切,都能在其中得到解释。

    我们纯真的理想,曾经飘溢少女的芬芳

    《江南三部曲》的三个女主人公出场的时候都是少女。

    她们对性起初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那是伴随情窦初开而来的一种纯真的本能。

    从《人面桃花》到《春尽江南》,故事的开篇从清末少女的初潮写到现代少女的初夜。

    秀米将带血迹的衬裤遗落在院子里,被家中突然来到的中年男子张季元捡到。爱与性同时悄然萌动,她觉出话语从他湿湿的睫毛飘溢而出,梦见他贴在她的耳边喃喃私语,但她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

    而第三部里,秀蓉在月光下的招隐寺,将自己的身体交付给只见了第一面的诗人。她羞涩地头枕着《聂鲁达诗选》,稚气地幻想今后的甜蜜生活。

    性最纯真的诱人模样,便是少女的姿态。

    那是亨伯特望向院子里晒日光浴的洛丽塔,欲念之火酝酿燃烧。那也是穿着白西装的中国少爷,在西贡的游轮上局促地接近戴男士帽的法国少女,而后百叶窗外微光浮动,车水马龙。

    电影《洛丽塔》

    文学作品常常描绘携带少女芳香的情节。在其中,性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禁忌的。就连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苦妓回忆录》中,九十多岁的老人还在渴望与处女相伴一个充满疯狂爱欲的夜晚。

    然而《江南三部曲》是对不合伦常的打破,蜻蜓点水,仿佛为了避免结束,避免了一切开始。

    三对主人公都曾提出设想,未来社会的爱情全凭自主选择,可以不顾禁忌。他们相逢、错过,被死亡分隔,被时代囚禁,被生活的琐碎压垮,最终成为遗憾。纯真不再,灵与肉的合一也成为一种桃花源般求而不得的幻灭。

    美好的事物扑面而来。

    最使人神往的,莫过于纯洁和宁静。

    在书中,纯真是一种希望,性只是一种载体,少女的形象是理想的现实化身,让主人公倾尽一生,飞蛾扑火地追逐。这种理想形象被塑造又毁灭,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

    性在文学营造的特殊氛围里衍生和畸变,它有独特的美学结构,无法单纯用审查的眼光去看待评说。

    文学的包容性,允许性这一主题承载更多的表达。有时候,故事的表象是一种模样,其中的意义又是另一番天地。

    纳博科夫说《洛丽塔》讲的不是禁忌的爱情:洛丽塔代表英语的世界,亨伯特代表俄语的世界。这是他流亡后的苦痛挣扎,是他对语言的追逐。

    电影《洛丽塔》

    作家如此挖空心思,在性描写方面费尽笔墨,是因为他们真正想要描写的不是欲望中的个体。

    奥威尔说:“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

    翁达杰说:“战火硝烟中的背叛与我们在太平盛世中的背叛相较而言,就天真单纯得多了。”

    薄伽丘说:“那里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圣洁、虔诚、慈善、模范的生活,只有淫乱、贪婪、欺诈、妒忌、傲慢,甚至还有更丑恶的现象。”

    性是动物本能,因此它最能暴露人性中的原罪,揭露一个时代的蛮荒与无情。文学中的性为一种话语发声,借由肢体的碰撞来激发潜在的有力的声音。

    因此《江南三部曲》中的少女,注定要从纯真中出走。

    秀米被土匪掳去强占,佩佩为捍卫清白成为杀人犯,秀蓉(家玉)被恋人抛弃又复合,葬在了婚姻的坟墓。比起性启蒙时期蒙眬晦涩的心理描写,这些直面性的段落是粗粝而暴力的。

    她们挣扎无效,反抗无果,绝望地哭喊,个体的悲剧踩在重要的时间节点。

    她们的转变悄然进行,隐匿在故事的留白,文字的沉默成了最好的发声。

    我们与恶的距离

    《江南三部曲》中的性暴力触碰了我们与恶的距离——人性的阴暗面。男性角色扮演刽子手,主导了一幕幕悲剧。是谁纵容了恶的存在?与《金瓶梅》一样,揭开市侩生活活色生香的面纱,内里是一个腐朽的本质。

    《江南三部曲》从古代书写到现代,见证了女性在这个系统中的转变与觉醒。而婚姻,这种最初为男性认定性权力与后代血缘所属而产生的契约,渐渐暴露了反人类的本质,呈现岌岌可危的状态。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张季元死后,母亲开始张罗秀米的婚事,她却说:

    “什么人都成,反正我是无所谓的。”

    被土匪掳走,她也只是眼含泪光,最终放弃了抵抗,听之任之。负责照顾秀米的一个尼姑韩六道出了那个时代有关性最残酷的真相:

    是女人总要过这一关。不管是你丈夫,还是别的什么人,总有这一关。想开点,事到如今,也只有想开点了。摊上这档子事,脑子里很容易就会想到死。可又不甘心。挺过去就好了。

    为什么女性总是被动,总是无声地承受?父母之约、媒妁之言的婚姻,与爱情、性彼此对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像玩物一般被交换,生来就注定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和母亲,注定无法获得尊重和满足。

    第二部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婚姻仍然没有摆脱本质,只不过是到了年龄,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性就是机械化大生产,走进婚姻,走一遍流水——水到渠成;表面的规矩之下,则是婚外情、潜规则——暗流涌动。谭功达心里爱着姚佩佩,却娶了设下圈套接近自己的寡妇,想着

    “这样也挺好”

    到了第三部的现代,女主人公才第一次有了性的话语权。秀蓉改名为家玉,嫁给了自己的初恋。

    妻子要强,丈夫无能,孩子不省心。争吵停战,貌合神离,渐行渐远,这是千千万万个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缩影。

    家玉选择了出轨,但并没有因此获得自由:

    她甚至觉得端午正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不由得心里一阵发酸,也有点怜悯他,沉浸在一种既疯狂又悲哀的快意中。

    女性视角的性描写回归了温柔,但这种温柔伴随着叹息:毒蛇是欲望的象征,也是束缚她的锁链。

    在上个月大热的网飞新剧《全裸导演》中,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时期崛起的“AV界帝王”村西透,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说,自己不过是把人类最真实的一面人性展现给人看。虽然他彻底颠覆了日本色情的概念,但无法转变色情产业的本质:

    女性是一种男权视角下物化的符号。

    电视剧《全裸导演》

    当传奇 AV 女演员黑木香为女性的性自由发声,台下的观众无疑例外还是为她的美貌慕名而来的男性,女权的声音被视作“淫荡”的另类宣言。

    令人心痛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女性穿着暴露会被指责的时代。家玉是事业成功的女性,但她的成功也被人视为靠身体上位,她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正如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约翰·穆勒所言:许多世纪以来,女性一直被哄骗、劝诱、推搡和挤压在一系列扭曲的概念之中,以至于现在不可能再去界定女性的天赋和抱负。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必须死去。也正是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家玉才找回了月光下最初的那个澄澈的自己。

    爱一种激情,性是一种欲望,婚姻是一种契约。中国的结婚率已创十年来的新低,有关这三者问题的探讨,恐怕没有终极的答案。或者,是我们已不愿去认真思考。

    文学很重,生命很轻;现实叫人无力,性爱无需走心。

    《江南三部曲》中的三代人物,曾经梦想在江南的花家舍之地创造一个桃花源。百年来,这个桃花源从没能建起的理想国沦为土匪窝,最终的形态是一座大型综合娱乐中心,暗娼流动。人们在这里挥洒着金钱,宣泄着欲望。那是短暂的麻痹和遗忘,金钱从未换回现实世界片刻的安宁。

    格非在一次关于本书的采访中,曾经说道:现代人不是在满足欲望,而是在制造欲望。

    他引用雷蒙·威斯的观点,文化在不断制造消费,制造了大量过剩的欲望。

    欲望堆砌出一座巨大的垃圾场,远处看是万家渔火,走进看是垃圾车的信号灯。蓝色是可回收,红色是危险的毒药,棕色将化为绿色有机物,黑色把一切无处安放的埋葬。倾倒垃圾时,我们才发现生活有那么多过剩的制造,每一格箱子里都有一种欲望的残留。

    性只是其中苟延残喘的一分子,已被现实结构得支离破碎。

    电视剧《全裸导演》

    在这个欲望过剩的时代,当我们阅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当我们在文学中谈论性时,是为谈论什么呢?

    或许可以借用王小波的那句话:

    人们的确可以牵强附会地解释一切,包括性爱在内。

    反之亦成立:

    透过性,世间的一切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 爱情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信任,是一种命运感

    作者:新经典 发布时间:2019-09-02 17:48:49

    乌托邦,江南,爱情

    主持人:毛尖老师一直生活在上海,能不能分享一下跟格非老师相识的故事?

    毛尖:我刚刚进大学一年级时有通识课程,格非老师教写作课,这样跟格非老师认识的。刚开始时我觉得他上讲台的时候蛮羞涩的。

    他讲话的时候非常坚定,可能又羞涩,又坚定。这个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有很辩证的东西,一直写到爱情,一直写到爱情的毁灭,有又羞涩又坚定的神情,好像非常非常完美的东西

    主持人:这次《江南三部曲》正式合体,以全新的面貌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见面。这三本书封面连在一起,是一只完整美丽的凤凰。借这个设计风格想问格非老师,是一开始就有三部曲创作的计划,还是写作中慢慢浮现出来?

    格非:当时写完小说《欲望的旗帜》以后,想写一部篇幅比较长的长篇小说,决定写成三部,

    所以一开始还是比较确定的,要以三部曲的方式来完成。

    没想到从1996年以后读博做研究,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有机会被派到韩国,待在韩国南部的庆州,在南方海边,感觉跟我们老家这个地方的纬度、气候差不多,整天下雨。因为北京很少下雨,我非常想念南方的雨,尤其春天。在这个地方,我觉得自己回到了江南气氛里面,再加上韩国古都保存非常好,就动笔写第一部。回国后过了两三年开始写第二部、第三部,前后持续十七八年时间。

    写作当中三部曲有所调整,但是这个构想是一开始就有的。

    主持人:毛尖老师,《江南三部曲》您觉得从整体的角度去读,或者分开读,有什么不同的体验,或者感受吗?

    毛尖:

    三部曲一部一部读,跟三部一起读很不一样。

    我看最后一部,《春尽江南》看得最快。因为很贴近(时代),最后一部使用的语言跟当代有一个关联感。第一部看得稍微缓慢一点,有些阅读难度,文中使用了很多其他文体,引入了地方志。现在回想其实看完了以后我最喜欢第一部,因为格非老师在里面使用了很多跟现代有点距离的语言。

    他讲第一部在韩国完成的,那里经常下雨。就湿润度来说,第一部语言湿度最大,第三部的时候,因为有一个比较快的故事推进,我觉得好像湿度有点降低,但是故事的量更大。

    每部使用的语言,都跟当时语境有点关系。第一部写辛亥革命前,第二部写文革前,第三部写二十世纪结束前,每部都有前叶的感受,每一部的语言,都跟当时时代有关联。一部一部分开读不明显,但三部一起读的时候,觉得在语言设计上面有考量。

    主持人:刚刚提到了三本书分别选择了三个不同时代进行书写。想先问一下毛尖老师的想法,您觉得为什么会选择这三个时代呢?

    毛尖: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置,因为它并不是说真的想正面写辛亥革命,写文革,写20世纪结束,他想写乌托邦,写江南,写爱情。

    他的小说被莫言认为像是《红楼梦》,也有说像是《百年孤独》

    ,有时间长度的文本,不可能写编年史。

    写历史中最重要的三个点是最合适的。

    这三个点,最可能代表一百年的时间长度。正好构成了三代人(的人生),刚好。

    格非:当时书的源起,现在追溯已经有点困难,现在想有很多原因。

    第一是根据当年《春秋公羊传》的系统,他有所谓公羊三世书。

    所谓所传闻世,所闻世和所见世。我理解的就是所传闻世,可能是祖父再往上,它是一个传闻,历史对我来说就是听说就是传闻。在当中有非常多跟你的距离,时间段隔得非常远;所闻世,可能你父辈经历的,你听说了,可能见了一些知己;所见,就是亲身见到了历史。

    这个是当时的考虑,是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考虑。

    此外我也提到了

    埃及作家马哈福兹,

    他有一个作品叫《我们街区的孩子》,后来中国翻译成叫《世代寻梦记》,

    他的思想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

    也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汪曾祺先生,我跟汪先生很熟悉。

    他跟我说过,他可能有生之年,最大的两个梦想,想重写《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

    他说《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两部中国经典的古典作品,尤其《桃花源记》。

    我回来也想了很多,比如说我们怎么从陶渊明,从《礼记》中设想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也在我脑子里想了很多年。这些东西都是一个共同的作用,使得我可能选择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刚才毛尖说得很对,我肯定不愿意写成编年史式的作品。

    此外依据了我一点点生活经历。比如说第一部里面古老的江南乡村,我在儿时或多或少有所见闻,有些人还活着,老先生还活着。这对我的影响非常深,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印象也非常深。所以这三部曲一口气写下来,我也没有想太多,比如说这个时间段,一定要放在什么时候,比如说第二部的设想一定在文革前,因为文革的时候,已经变成所见世,我已经出生,我已经可以见到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可以把故事主题放在五十年代。

    毛尖刚才说的也有关系,我对历史高潮部分稍微有一点忌惮,不太愿意描写高潮。

    毛尖:《江南三部曲》最初被命名为乌托邦三部曲,

    因为三个作品都有一个关键词叫花家舍

    这是个乌托邦的地方,也是个反乌托邦的地方,是一个大同世界,也是一个反大同世界。这三个时间点,和乌托邦理想的建构和毁灭都有关系。刚好是辛亥革命前,文革前和20世纪前。作为乌托邦的线索,这三点可能是最合适的,契合三代人,百年时间放在这里,三个点的长度、点面可以结合。

    不再压抑自己,有的时候情感该进去的时候就进去挺好

    主持人:《江南三部曲》当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男性角色,请问毛尖老师,这三本书当中,您最喜欢的男性角色是谁?

    毛尖:都还蛮喜欢的。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我选择第二部的谭功达,因为他是带着一点点贾宝玉气息的,是比贾宝玉成长了的男人形象,很多情,喜欢女人,最后时刻他对姚佩佩的爱,是那么动人。你会觉得谭功达所有的感情,都是一点不造作的,都是自然流露。他的很多梦想没有一个是实现的,但像堂吉诃德很多梦想没有被实现的感觉一样,他所有缺点和优点都值得尊敬和喜欢,这个人很让人喜欢。

    对第三部的谭端午,有时候你觉得很生气,因为这个人身上有很懦弱,很让人反感,特别世俗的层面,作为老公的话,你会觉得很烦,但是你还是会喜欢他。因为小说最后的抒情能力上升起来了。格非是从先锋派过来的,我们读先锋派时,其实一直被设置很多难度,我们觉得先锋派小说很精炼,很厉害,但不会说很喜欢这些小说,因为它们好像智商比我们高,好像难度非常大。

    但是格非在三部曲中,其实把阅读难度稍微降低了。最打动我们的,觉得像谭端午也好,谭功达也好,这些人身上,有我们曾经特别向往的那种感情生活,

    但是在今天已经不可能实现,

    让我们觉得这个人身上,有自己曾经向往成为的人,他的理想性让小说构成了一种张力

    。这个跟我们以前读先锋派感觉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主持人:这套书当中还有很多个性鲜明,重要的女性角色,占有非常闪耀的位置。格非老师,为什么女性角色在这里面要那么鲜明,那么突出?

    格非:其实刚才毛尖也说了,当年八十年代写所谓先锋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时候,其实慢慢已经形成了一个叙事的习惯,不太愿意把自己强烈的经验代入到叙事,总是跟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写《人面桃花》的时候,跟陆秀米之间有距离,我觉得她就是乡村少女,跟我们没有关系。到了《山河入梦》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没有能力控制剧本。姚佩佩这个人出现以后,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本能开始产生移情的作用。

    我觉得姚佩佩对我来说,不光光是女性。莫言其实在清华开研讨会,他说我的作品跟《红楼梦》的关联,我想他说的意思是说,姚佩佩这个人物身上有某种林黛玉的影子,谭功达身上有贾宝玉的影子,大概是这个意思。

    小说里面写到一句话,姚佩佩从上海来到江南这个地方,有很多不适应,她跟世界保持着一种非常强烈的疏离感。姚佩佩当时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亲人。我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本能地想到林黛玉,她在苏州的旧门墙,投身外祖母,寄人篱下,她这个世界上没有亲人。那个感觉一下子通联起来。所以女性形象在我作品塑造当中是不一样的。

    姚佩佩最后惨死,之后我开始重新考虑第三部的形象,把女性角色变成了两个人,早期是李秀蓉,然后变成了庞家玉。

    这个过程里面,可能延续了陆秀米、姚佩佩一直到当代女性的脉络。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在讨论文学的时候,很容易把作家笔下的男性和女性分开,但对我这样的作家来说,女性形象意义和男性形象的意义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姚佩佩身上可能也寄托了我很多很多的东西。我觉得有很多难以言表的情感,无论是男作家女作家,有可能通过笔下的(形象)呈现出来。

    我觉得这个过程很复杂。我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明确意识到,我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跟姚佩佩,特别第三部跟庞家玉形成某种共鸣,这个对作家是很奇妙的。很多人把我的经历跟谭端午做对照,谭端午是一个被我外化的人,他有某种角色来源。我比较喜欢作品里面女性的形象更多一点,大概是这个原因。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距离感,跟秀米之间的距离感,比您和姚佩佩,庞家玉的距离感更强一些,这是为什么?这个是作为创作者,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吗?

    格非:这是一种教条,创作的时候,作家顺着自己所挖的坑掉进去。现代主义中非常强烈的教条,就是不要流露过多的个人情感。这个对我们影响很大,自己完全被这个东西束缚住。所以在《人面桃花》里面,不敢释放自己的情感。到《山河入梦》里面控制不住,尤其是写到结尾的时候。不知道大家读《山河入梦》,读到结尾什么感觉?有一次我在美国还因为这个出了洋相。

    我在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做访问的时候,外国专家起哄让我朗诵作品片段,

    我挑选了《山河入梦》的结尾。我完全没有想到,根本读不下去,读两句话眼泪出来了。那个已经隔很多年了,我对小说创作的那种记忆完全淡漠了。但是过了那么多年,我在美国开始朗诵自己作品的结尾,居然读不下去。后来反省自己,恐怕在第二部,尤其第三部,写作的姿态做了很大的调整,不再压抑自己,有的时候情感该进去的时候就进去挺好。

    我觉得作家有的时候真的没有必要过分地排斥、压抑自己的情感。有的时候情感在作品中,其实它所带来的某种推动,给作品造成的某种影响,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正面的,是必要的。

    爱情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信任,是一种命运感

    主持人:两位老师怎么看待书中的爱情?

    毛尖:金庸去年去世的,我自己写了一篇小文章。许鞍华导演看了以后,他发信给我。

    他说冷淡,或者说节制,已经让我们厌倦了,不再需要先锋时代,把它包裹起来。《江南三部曲》其实是格非对自己松绑,在之前大量的作品中,他觉得节制非常重要,或者节制是最高美学。现在他不再羞涩于把感情暴露出来,这三部曲被很多人认为是爱情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中的三段爱情,都有一种相似性,都是回溯性。第一段的秀米和张季元只看日记,

    第二段谭功达和姚佩佩这一个感情是我最最喜欢的,在当代文学史上很少看到,如此纯粹的感情,

    基本上有一种《红楼梦》感情的痕迹,把这种动人性诉说出来的能力非常重要。我们不再需要把自己包裹得那么严格,或者说我们不再需要在作品中把自己表现得那么刁。

    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去表达爱情非常难。尤其现在都是大话西游时代了,爱情要用无数的礼物和玫瑰表达。谭功达和姚佩佩爱情表达非常动人,我自己看也是动感情的。它也是在回溯,姚佩佩因为杀人在逃亡路上,一直给谭功达写信,谭功达则一直希望找到她,一直设想姚佩佩逃到什么地方,她在什么样的山,在什么样的河边,在什么样的大地上奔波。

    所以说《山河入梦》很多意义上也是爱情入梦,谭功达和姚佩佩的爱情,确实是当代一个最高级的爱情的最高表达。

    到了谭端午和庞家玉的时候,也是一种回溯性的。在最后一刻,妻子患了绝症,彼此才意识到原来你依然是我的最爱,他们之前经历的千疮百孔的平庸生活,早已被磨得一塌糊涂,在那么一刻,所有的东西都抹掉以后,意识到真心。这一刹那我觉得其实人到中年的人,都经历过这个东西,我们都被这个打动了。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秀米和张季元也好,谭功达和姚佩佩也好,谭端午和庞家玉也好,这三代人的感情关系,其实是对花家舍所构成的乌托邦三部曲的一次反抗。在这个小说里面,其实有两条线索,乌托邦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之间,它们构成辨证关系,也构成互相对话、互相反对的声音。

    乌托邦三部曲到最后是非常惨的,当年大同世界的花家舍,已经变成了新的夜总会,它是很不堪的。但最后还有庞家玉和谭端午的爱情在里面,提供希望。《江南三部曲》到最后《春尽江南》,因为有爱情在,春尽也好,江南也好,又恢复虽然苍凉但依然有美好的风景。

    在这个意义上,格非有一点点和先锋派告别,他不再是那么一个绝望的人,他依然是很爱世界的作家。

    格非: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一种非现实的爱情,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被实现,或者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可能。我觉得爱情不同于性,也不同于欲望。爱情是一种伟大的激情。大家看过《安娜·卡列尼娜》就知道,激情是什么?就是飞蛾扑火,完全超越了,爱一个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在一刹那之间发生,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爱情也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

    在我写三部曲的时候,三个作品里面,都有某种设想,并希望在当中构成某种统一,所以三部曲的爱情在我看来,都不是充分实现了的爱情,而是说这个当中具有某种可能性,我觉得文学要呈现可能性,呈现激情本身。

    今天生活非常糟糕,比如说夫妻之间的生活处得那么压抑,那么多年情感磨光了,这个当中有没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

    我说爱情在过去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分别心,我们今天要挑选一个理想的恋人,一个恋爱的对象,肯定有所分别,长得是不是漂亮?经济地位如何?家庭出身任何?身体是不是健康?这都是分别。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爱情里面有真正带来激情的东西是无分别的,它是基于你对这个人无条件,甚至是没有道理可讲的那种信任,那种命运感。

    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神秘的,说不清楚,所以我觉得传统的爱情里面,这两部分都有。今天可能比较偏重有分别心这种,不太能理解没有分别心的爱情是什么。

    这不是我们说的简单意义上的那种分别,你高于别人,你比别人漂亮,你比别人美,都不是。今天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不能狭窄化。

    文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反省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来反思我们自己的社会。

    文字来源:

    2019年8月17日

    上海书展·友谊会堂

    江南,我们的桃花源——格非《江南三部曲》首发式

  • 《江南三部曲》里的花家舍:抵达时刻便是幻灭的开始

    作者:新经典 发布时间:2020-03-12 19:47:28

    “江南”二字,似乎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寄托着一份别样的情愫。无论是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还是黛瓦白墙、水墨点染的风景画,水乡江南总带着独属于中国的典雅气韵和身段。格非沉潜十年又历时七年完成的长河小说《江南三部曲》里发生的故事,正是始于这样一个江南小镇。

    花家舍,一个充满江南诗意的名字,以一道见证了三代人普世梦想的风雨长廊唤起了中国人心中的灵魂之乡。花家舍这个名字也像《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一样,成为经典文学版图上绕不过去的一座文学重镇。

    北有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有双雪涛的艳粉街,南有苏童的香椿街,也有格非倾洒笔墨的长卷江南,百年桃源行春图。

    土匪窝花家舍:梦起与梦碎的孤岛

    父亲从楼上下来了。这是《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的开篇,也即整部作品的开篇。一句“父亲从楼上下来了”拉开了有如滔滔江水般的故事的序幕。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却充满悬念和预言的意味,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个关键时刻。正是海棠花败叶茂的时节,少女秀米拿着一条有血迹的衬裤,被父亲撞上,不知如何是好。

    父亲下楼来了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问题是父亲是个疯子,这会儿像个正常人一样提着一只藤条箱,手里还拿着一把雨伞,可天气明明那么晴朗。父亲要出远门了,他说了一句“普济要下雨了”就从懵懵懂懂的秀米身边出门走了。而这个人面桃花的少女秀米,接下来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度过怎样的一生,似乎在开篇就已注定。这个开篇简洁有力又意味深长,铺垫出整个作品的叙事基调,故事从这里徐徐展开,又不断回环往复到这里。

    秀米的疯父陆侃有个桃源梦。他相信普济村的前身就是陶渊明所发现的桃花源,异想天开地要在全村家家户户门前种上桃花树,还要请工匠造一条能把每一户人家都连接在一起的风雨长廊,免除村民的日晒雨淋之苦。

    村里人人都说陆侃是个疯子,可小时候的秀米总也不明白,父亲的想法到底有什么错。

    让她想不到的是,多年后,父亲这一疯狂的设想竟然在一个土匪窝里变成了现实。

    出嫁途中被劫持的秀米,第一次乘船走近花家舍,她在这里看到的却是一座依水而建的世外桃源。“村子里每一个住户的房子都是一样的,一律的粉墙黛瓦,一样的木门花窗。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一个篱笆围成的庭院,甚至连庭院的大小和格局都是一样的。”

    经历了土匪窝内发生的一连串离奇火并与厮杀后,秀米一边反反复复读着一本革命者的秘密日记,一边在心里埋下了一个萦绕不去的念头:

    这花家舍要是落到我的手里,保管叫它诸事停当,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国。

    匪领“要花家舍人人衣食丰足,谦让有礼,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为天台桃源”的心思成了她的心思。多年后从日本返回的陆秀米,决心变法的陆秀米,能建成一个新的花家舍吗?她真的可以承受一切代价吗?春梦惊醒,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暮年,回头审视这一生,

    “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

    “花家舍欢迎您”:家家灯火通明,人人却都失明

    “一条砖木结构的长廊将花家舍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无数条更为狭窄的小游廊向两边延展,通往公社的各个机构和各家各户。远远望去,这条长廊就像一条黑红肥壮的大蜈蚣。”(第二部《山河入梦》)

    秀米的儿子谭功达成为梅城县县长,他去过莫斯科,那气势磅礴的水库、宽阔的柏油马路、沼气池就是他梦里的山河,现代化便是他心里幸福生活的保证。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却冲垮了他力主修建的水坝,也把他的仕途和还没来得及开始的爱情冲走了。

    前往花家舍的路上,他感到自己与母亲陆秀米的命运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六十多年前,母亲被绑架至花家舍时,说不定走的也是同一条水路。

    初来乍到,谭功达觉得,世界上也许找不到第二个比这里更美的地方,他自己曾经有过的所有梦想,在这里竟然都变成了现实。天空落雨时,他享受着风雨长廊的保护,品尝着文艺团姑娘递过来的香甜的桑葚。

    这里没有行政命令。没有规章制度。甚至没有领导。人人都依照花家舍未来可能的样子忘我地工作,一切似乎全靠自觉

    到了夜里,花家舍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然而,谭功达总有一种被封闭在黑匣子里的恐惧和忧虑。他在这里碰见的每个人,都不苟言笑,神情呆板。但也是在这里,他收到了一封封来自心上人佩佩写在纸烟盒背面、沾着风霜雨雪的信。杀人犯佩佩,美人儿佩佩在荒野中奔逃,她的足迹沿着花家舍画了一个大大的圈。生息相契,你的梦进到我的梦里,却为什么最终还是咫尺天涯,生死相隔?

    《一千零一夜》里说,

    你若不想再遭我们遭过的难,就千万不要打开那扇门

    “天上人间”花家舍:“我们其实不是在生活。连一分钟也没有。我们是在忙于准备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胆。”

    “长廊左侧是鳞次栉比的茶褐色街区。黑色的碎瓦屋顶。黑色的山墙和飞檐。右侧则一律是新修的别墅区。白色的墙面。红色的屋顶。每栋别墅的屋脊上都装有镀铜的避雷针,像一串串冰糖葫芦。”(第三部《春尽江南》)

    到了谭功达的儿子谭端午这一代,花家舍成了奢靡浮华的度假胜地,

    “你只要有钱,在这里什么都可以干。甚至可以做皇帝!”

    与妻子离婚后,落魄诗人谭端午第一次来到了花家舍。如今的旧村中几乎一个居民也没有,长廊一看就是新修的,旧祠堂的舞台前上演着奶奶秀米的革命故事,舞台后的月亮门洞前,则为高端俱乐部的会员竖着“游客止步”的牌子。端午一脚跨过止步牌,窥探肆意欲望的种种面目,一边守候在电脑前等待着失去踪迹的前妻的消息。

    一地鸡毛的婚姻葬送了他们的爱情,而向死而生的清醒给了承受了太多压力的夫妻之情最后的尊严。

    《江南三部曲》之《春尽江南》

    一百年,三代人,三个时代,花家舍在时光的长河里充当着一个不变的定点,负载着物非人非的变幻流转,也寄托着每代人为之左奔右突的“应许之地”。然而,终抵不过,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被水围困的小岛。花家舍就像所有的乌托邦一样,抵达的时刻也便是幻灭的时刻

    只是希望不灭,希望在一个个鲜活的人身上

    “我们怎么评价这个社会?有很多方法,可以从经济的成就来评价,可以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评价,而我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我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社会里面的人,现在这个社会里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然后这些人究竟对这个现实是什么样一种反应?这个社会究竟是让我感到舒适还是不舒适?

    我们觉得压力非常大,没有前途是为什么?

    我把观点分散到各种人物身上,有好人也有坏人,是通过不同的人来表达。

    如果说我有什么目的的话,我希望读者在看《春尽江南》的时候,能够从作品里面找到他自己,看到他自己的灵魂,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愿望。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盗版(106+)
  • mobi(122+)
  • 无缺页(659+)
  • 书籍多(427+)
  • 藏书馆(238+)
  • 三星好评(259+)
  • 愉快的找书体验(188+)
  • 内涵好书(228+)
  • 在线转格式(57+)
  • 快捷(60+)
  • 实惠(601+)
  • 无水印(210+)
  • 无漏页(96+)

下载评价

  • 网友 苍***如: ( 2024-11-08 08:38:5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汪***豪: ( 2024-11-08 02:44:05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石***致: ( 2024-12-01 21:21:12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濮***彤: ( 2024-11-23 13:26:07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印***文: ( 2024-11-07 09:17:2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冉***兮: ( 2024-11-30 23:39:53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方***旋: ( 2024-11-16 13:27:26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康***溪: ( 2024-11-07 17:00:17 )

    强烈推荐!!!

  • 网友 宓***莉: ( 2024-12-01 05:42:1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辛***玮: ( 2024-11-22 04:27:28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温***欣: ( 2024-11-04 23:42:00 )

    可以可以可以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