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 pdf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 pdf格式下载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72601057
  • 作者:王芫 
  •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3
  • 页数:256
  • 价格:45.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2-15 18:48: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子女教育和培养为中心议题的随笔集。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在自己珍视的事业上颇为成功的母亲,作者表现出的对子女教育和培养的重视,似为天经地义。但是,作者又以自己的实践证实,性别差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孩子天资、教育方式方法等等,均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预期。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作者感悟到:互动,尊重,和孩子一起成长,或许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

★ 从真实案例出发,深入观察孩子的行为动机——总结规律,回归家庭本身,得到属于每个家庭自己的教养指南。

★ 孩子的成长阶段漫长且多变——本书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探讨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表现的深层原因,帮助家长持续破解养育难题,突破孩子的一个又一个成长瓶颈。

★ 当中式教育观遭遇美国文化——知名作家王芫,拆解自身育儿经验,带来*手的教养笔记。

★ 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养方法论,不要盲目跟从各类家教方法——没有大道理,从亲子日常生活的相处细节中,找到陪伴孩子成长的密匙!


书籍目录:

【 A 】

用你自己的语言·002

看一场PG级的电影·006

食物链与台阶·010

“烧肥鸭”来了·014

走自己的路,让大数据说去吧·018

多情总被无情恼·022

当领导真难·026

义工手记·030

和哈利·波特一起上学·034

寻找阿拉斯加·038

少年版收藏游戏·042

剃还是不剃,这是一个问题·046

我们身边的伯德小姐·050

又钻了个套圈·054

生意初体验·058

“电大”二三事·062

股市试水记·066

【 B 】

那些年,我们为学才艺吵过的架·072

被拉黑的经历·076

人生独立须正名·080

“个人陈述”风波·084

供给与需求的喜剧·088

可汗学院的小小奇迹·092

苦闷的“公文”·096

陷阱·100

围观群众的作用·104

醉翁之意不在小号·108

自私的基因·112

“推己”与“推娃”·116

丹尼斯早餐·120

是时候得个3分了·124

【 C 】

你为什么不参加毕业舞会?·130

陪儿子应战ISEE·134

生活的善意与敌意·138

饿饿饿,曲项向天歌·142

中等偏上,何处安放·146

女儿的“美国梦”·150

性教育风波·154

冰球场边“八卦”忙·158

分班记·162

逃学日·166

今天怎样做“少数”·170

母语·174

意外一课·178

无知无畏的好处·182

我是种族主义者吗?·186

“谁给你的胆子!”·190

私立学校赶考记·194

转学,给人生多一个选择·198

【 D 】

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204

隔靴搔痒的演讲·208

正道、歪道与术·212

对早教,我们在谈什么?·216

抓住语言学习的平衡点·220

别迷恋情商,它只是传说·224

韩寒见证教育从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228

学习是一件卑微的事·232

教育的公平在哪儿·236

知行合一的真精英·240

成长是成长者自己的旅程·244


作者介绍:

王芫,小说家、专栏作家。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移民加拿大,现居美国南加州。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路线图》《口红》,长篇小说《什么都有代价》《幸存者》《你选择的生活》《似非而是的生活》,散文集《你自己的真理》,译有《谁在敲我的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和《岩石堡风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作品)。目前在《财新周刊》撰写教育主题的专栏文章。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是一部以子女教育和培养为中心议题的随笔集。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在自己珍视的事业上颇为成功的母亲,作者表现出的对子女教育和培养的重视,似为天经地义。但是,作者又以自己的实践证实,性别差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孩子天资、教育方式方法等等,均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预期。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作者感悟到:互动,尊重,和孩子一起成长,或许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

★ 从真实案例出发,深入观察孩子的行为动机——总结规律,回归家庭本身,得到属于每个家庭自己的教养指南。

★ 孩子的成长阶段漫长且多变——本书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探讨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表现的深层原因,帮助家长持续破解养育难题,突破孩子的一个又一个成长瓶颈。

★ 当中式教育观遭遇美国文化——知名作家王芫,拆解自身育儿经验,带来*手的教养笔记。

★ 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养方法论,不要盲目跟从各类家教方法——没有大道理,从亲子日常生活的相处细节中,找到陪伴孩子成长的密匙!


精彩短评:

  • 作者: 老树 发布时间:2023-10-26 00:13:25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家长不要把自己当了主角。

  • 作者: anna1626 发布时间:2022-01-31 16:53:07

    不能说同意她的观点,最多算是可读吧

  • 作者: 又了个欠 发布时间:2021-12-10 10:05:58

    倒数第二篇说到了真精英,我相信作者是由衷地赞美着,但她也不会因此变得更广阔。涉及国内教育的一些内容,极其令我自己反感。国内有不好,是制度不好,你跑了,跑到国外依然有不公,那是自己不够努力。。。双标太明显了吧?写到韩寒收到质疑的那里的醋味儿简直从加拿大飘回来。

  • 作者: 笔记本强迫症 发布时间:2021-12-25 15:20:46

    很生活化的故事,不讲道理,只讲故事,对美国华人育儿这个话题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作者: Agatha 发布时间:2021-10-18 17:42:32

    有一些观点还是不错的,比如中西文化、社群、教育、现象、观念等等的对比。很好读。


深度书评:

  • 写着写着,孩子就长大了

    作者:王芫 发布时间:2021-04-24 07:37:04

    一转眼,七年过去了,我女儿已经上大学三年级了。我们之间曾有过的激烈争吵,我们一起经历过的艰难时刻,现在回头看,那些事件本身都无足轻重。然而,正是因为无足轻重,写下来,才算是经历过,犹如在似水年华中抛下了一根锚,为无情的岁月留下了见证。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是我多年来为《财新周刊》所写的专栏文章合集。《财新周刊》文化专栏的作者以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为主。我才疏学浅,从未奢望过能成为一个专栏作者。我跟《财新》的渊源,始于当初他们还有小说专栏的时候。当年我投稿了两个短篇,从而结识了编辑徐晓。我的短篇都是与孩子在北美的成长有关,徐晓就建议我给《财新》写一个以孩子成长为主题的专栏。按她的设想,这个专栏以讲故事为特色。我起初有点犹豫,因为我的故事还想留着以后写小说用呢。徐晓说:“你写小说时再用一遍,没关系。”我说:“可是读者会对我印象不好,觉得这个人生活积累太少,一条素材反复用。”徐晓说:“这是好事儿呀,说明读者能记得你。”

    于是,我就开始了这个以讲故事为主的专栏。在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的女儿14岁,儿子9岁。两个都是反叛的年纪。每到交稿的时候,我都要搜肠刮肚苦思冥想:这个月我又对他们进行了哪些教育?回忆的闸门打开,失败的点滴汹涌而来。我在教育方面实在是没有作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就想:可能我遇到了世界上最不听话的孩子。那么,我就写写他们怎么不听话,我怎么无能为力吧。我的专栏经常像是自我辩护:这俩孩子实在是不可雕也,我尽力了。

    而另一方面,我的孩子对我极度不满。他们最反感的一点,就是我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频繁搬家。我曾经偷看过我女儿和她好朋友的对话。她的好朋友安慰她说:“每个家长都有不讲理的地方。你妈妈的问题就在于她总是拿不定主意到底在哪里生活最好。其实吧,这个算是比较轻的毛病。”

    在我写孩子们的故事的时候,我女儿也在写我。她在八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是她的英语老师给我看的。记得是在家长会上。我看到结尾一段,当场哭了出来。老师安慰我说:“Don't worry. Vanessa has a big heart."

    2006年在新西兰

    一转眼,七年过去了,我女儿已经上大学三年级了。我们之间曾有过的激烈争吵,我们一起经历过的艰难时刻,现在回头看,那些事件本身都无足轻重。然而,正是因为无足轻重,写下来,才算是经历过,犹如在似水年华中抛下了一根锚,为无情的岁月留下了见证。今天翻出我女儿八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看到最后一段,仍然流下泪来,就和当初第一次读时一样。

    这篇作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改变很多。现在我知道世界上确实有很多需要了解的东西,而我永远无法穷尽。我也开始承认:我真地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如今我能做的只是安稳地坐好,享受旅程,而不是试图去驾驶、掌控。我不再惧怕黑暗,因为我已经接受了未知。“

    (附上我女儿的英文原文和我的翻译)

    My Path to Now

    Vanessa Tian

    “We’re going back to China” my mom said, over the phone. She sounded like she decided this quite a while ago, and just remembered to tell me now. That was probably the case, since she was in California, and I was in Vancouver.

    “Why?” I asked her calmly. You’d probably expect me react differently, but I wasn’t surprised. You see, I’ve never really stayed at the same school for more than a year or two. On top of that, for the last month or two, I’ve sort of been staying home alone. My mom pays my best friend to sleep over in my house and her mom to feed me once in a while. I didn’t think this could last long. I’ve been expect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for quite a while.

    “The way we’ve been living… We need to go back,” my Mom explained. I wondered why she had to think of these things just as I was settling into a school. Every single time just as I settle into life, she has to tear me away like ripping off a band aid.

    “When?” I asked. This ringing noise vibrated in my ears, and I had to hold my breath to not cry in front of her. Even though I expected this, I was still hoping for it not to happen. Like that test you took, knew you did horribly in, but still hoped for a good grade.

    “In a month or so I guess… We have to remem-” I hung up before she could finish her sentence. My heart felt like it dropped to my feet, rolled out the door, and got ran over by a drunken truck driver. My vision turned blurry and I realized I was pacing back and forth. I slid down to the floor and the thoughts started flooding in. The last time I was in Beijing, the second I stepped off the plane I couldn’t stop coughing because of the pollution, got stuck in traffic for two hours on the way home from the airport, and spent the rest of the time trying to piece together what was going on in Canada with the bits and pieces of information Facebook emailed me saying things like “Sophia checked in at pizza hut with Vivian and Jessica”, and “You have 5 new friend requests”

    I used to be so big headed. I never tried new things because I thought that I knew everything worth knowing. I thought that I could do anything. I thought I had my whole future planned out. In a way, ignorance was bliss.

    And here I was, in Beijing.

    Even though I assumed I was going to lock myself in my room until my parents agreed to let me go back to Canada, I adapted very quickly. The new school wasn’t THIS[i]. The best way I could describe it is a Chinese private school for rich kids. I loved it in ways I could never even think of loving my old one. The new school was so much more relaxed and free, and no one really took anything too seriously. Class was filled with people doing random things, including eating, sleeping, jump roping and, last but not least, reading comic books. Nights in the dorm were spent having contests where we would try to be the last one awake. I fell in love with the way they didn’t think about the future, not even the next day. Life just seemed so easy. So, when my mom brought up THIS, I didn’t take her very seriously.

    “I’ve been looking at some schools” She said. That didn’t surprise me very much. She was always looking at schools. What surprised me was the tone of her voice. It sounded like she was trying not to set off a bomb.

    “So?” I asked, thinking that she’ll forget this very soon.

    “I really like one of them, and it’s a real international school too!” She was referr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school I was going to called itself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but half the people didn’t understand a thing the foreign teachers said.

    “I’m not going, okay?”I answered. I didn’t love my school too much but the thought of being anywhere else was unbearable.

    “Just take the entry test, and if you don’t like the school, you don’t have to go, okay?” Her logic was inescapable, I had to say yes. There really was no harm in taking the entry test.

    “Fine, but I’m not going to that school next year.” I decided.

    The day I went for the test, I was less nervous than I was when I decided on coke at McDonald’s instead of orange soda. I knew that I wasn’t going to go there anyways, who cared about if I got in or not?

    The test went a little like this; “What is Timmy doing?” The guy who was testing me asked and pointed at a picture of a boy painting.

    “Painting” I answered, and rolled my eyes a little.

    “And what color is he using?” He asked patiently.

    “Uh, blue?”

    “Good!” He said, the way you’d talk to a kindergartener who learned to spell their own name.

    My little brother was extremely nervous though. My mom got him with the whole better for your future talk. He thought he’d grow up to be a hobo if he didn’t get in. He literally cried for a whole hour after he found out I got in and not him. I almost did too for the opposite reason, but I burst out laughing at the irony of it. It’s a good thing they gave him a second chance the next month.

    That night, my mom gave me the good for your future lecture too. It kept me up all night.

    The more I thought about, the more I knew that my future isn’t going anywhere at my current school. Hula hooped during history, got the whole class to stay up all night and then sleep all day in class the next day, and helped at least six people pass the English final exam by shouting out all of the multiple choice answers aren’t exactly the most impressive things to put on my college application.

    By the next morning, I knew that I had to suck it up for my future. Before I could regret it, I told my mom wire the money for next year.

    Looking back on my path to now, I can see how twisted it was. Parts of it were so narrow and dark I wandered off into the woods. I just hope that I’m on the right path now. I guess that if I was in Canada, this would be my first year of high school[ii]. I would be walking to 7-11 for slurpees after school instead of getting squashed by strangers on the subway. Instead of Chinese class, we’d have French class, and pollution would be this far away concept buried in the back of my mind.

    I’ve changed so much too. Now I know that there’s so much to know in the world before I knew it all. I now admit that I really have no idea where I’m going, and I should really just sit back and enjoy the ride instead of trying to control it all. I am no longer afraid of the dark, because I have accepted the unknown.

    [i] THIS: The acronym for Tsinghua International School. This article, “My Path to Now”, was a homework assigned by a English teacher at THIS asking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ir lives before entering THIS.

    [ii]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when the author is in 8th grade, the freshman year of high school in Canada.

    2006年在加拿大

    迄今为止

    田雨

    我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我们要回中国去”。听她的口气,仿佛她做出这个决定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只是刚刚想起来通知我。不过这也许是实情,因为说这话时她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而我在加拿大的温哥华。

    “为什么?”我平静地问道。你也许会期待我作出别的反应,但事实却是:我并不吃惊。迄今为止我从未在同一个学校呆过两年。更何侃,过去的一、两个月,我基本上是独自在家。我妈妈付钱给我的朋友。我朋友住在我家里,她的妈妈时不时给我做顿饭。我并不认为这种状况能够持续下去。我早已经猜到故事会有这样的结局。

    “我们这样生活实在是不行……嗯,我们必须回去。”我妈妈解释道。我实在纳闷为什么每当我刚刚适应一个新学校,她就开始产生这样的想法。每一次,当我刚刚融入生活,她就动手把我拉走,就像撕下一块创可贴。

    “什么时候?”我问。一种噪声开始在我耳朵里嗡嗡作响,我屏住呼吸,不能在她面前哭。尽管我早已经猜到了结局,我仍然希望它并不真正发生。就像在一场考试过后,明知自己考得不怎么样,但总还是希望分数能高一点儿。

    “一个月吧,差不多吧……我们还得……”没等她说完,我就把电话挂了。我觉得自己的心掉到了地上,一溜小跑滚出门外,又被一个醉驾司机碾了一下。我的视线模糊起来,我在屋里来回地走。然后我坐到地上,思绪如潮水一般涌来。我想起去年在北京渡假的经历。下了飞机之后的第一秒就开始咳嗽。汽车在高速路上爬行,从机场到家竟然开了两个小时。整个假期都只能接收到来自回加拿大的信息碎片,然后自己再努力复原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索菲亚和维维安去了必胜客”,“脸书上有五个人想加你为好友”。等等。

    我曾经是那么地自负。我从不尝试新事物,因为我认为值得了解的东西我都已经了解了。我相信我能胜任任何工作。我也以为我规划好了自己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无知可真是福份。

    而现在,我来到了这里,北京。

    起初我认为我可以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抗议,直到我父母同意送我回加拿大。不过,我很快就适应了。新学校并不是THIS(译者注:THIS是清华国际学校的简称。这篇文章是作者来到THIS后应英语老师要求写的一篇作文。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描述他们在进入THIS之前的生活以及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对它最恰如其分的定义是:一所给中国富裕孩子开办的私立学校。我竟然爱上了它,当然是基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理由。这里有意想不到的自由和放松。这里的人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任何事情。学生们在课上可以做的事情五花八门,包括吃东西、睡觉、跳绳,以及读漫画书。宿舍里的生活内容主要是比赛谁睡得更晚。我喜欢他们这种不为未来—甚至不为明天—忧虑的思想状态。生活如此之轻松,以至我妈妈提起THIS的时候,我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我最近一直在考察学校”,她说。这话一点也不让我吃惊。多年来她一直都在做这件事。让我吃惊的是她的语调。听起来她很小心,好像我是一颗炸弹,她得留神别把它引爆了。

    “是吗?”我问,心想过几天她就会把这事儿忘了。

    “我真地很喜欢其中一所。那是一所真正的国际学校!”她强调“真正的”,意思是我现在的学校号称“国际学校”,实际上一半同学听不懂外国老师在讲什么。

    “我不去,好吧?”我说。我并不那么喜欢我当时所在的学校。我不能忍受的是再次转学这样想法。

    “就去考一次试,如果你不喜欢,你当然可以不去。好吗?”她的逻辑似乎无可反驳,我只能说好。考试本身似乎并无害处。

    考试那天我很放松。选择题十分容易,比要我决定是喝一杯可乐还是一杯橙汁更容易。我反正不会去这所学校,我才不关心到底考得怎么样呢。我的弟弟倒是十分紧张,因为我妈妈事先向他做了长篇演说,关于这个考试如何关系到他的未来。这让他觉得他如果考试失败,长大后有可能无家可归。考试结束后,当他发现他没考上而我居然考上了的时候,他哭了整整一个小时(译者注:此处不符合事实。作者的弟弟确实第一次没有考上,但并没有哭一个小时,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在一个月后的第二次考试中取得成功。)

    那天晚上,我妈妈又向我发表了一次长篇演说,害得我整晚都没睡着。

    我想来想去,确实也觉得我在当时那个学校再呆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在历史课上玩呼拉圈,逗得同学们整晚不睡第二天上课时呼呼大睡,通过大声喊出多重选择题的答案而帮助至少六个同学通过英语考试,这些都不能作为“领袖才能”的证据写进大学申请文书里。

    一夜无眠,直到天亮,我意识到为了未来我只能咬牙忍耐。于是,在反悔之前,我告诉我妈妈:去汇款交学费吧。

    回望所来路,我能看出这是一条多么扭曲的道路,就像密林中的小路一样,很多地段都是如此黑暗、狭窄。设想如果我现在在加拿大,这就是我高中生活的开始(译者注:加拿大的学制是7+5,小学7年,中学5年。作者写作此文时是8年级,正好是加拿大中学一年级)。放了学我会走路到“711”买一杯“斯乐皮”,而不是在地铁上被陌生人挤得喘不过气来;外语课我会学法语,而不是学中文;至于污染,更是被埋藏在大脑深处的一个遥远的概念。

    但是,我改变很多。现在我知道世界上确实有很多需要了解的东西,而我永远无法穷尽。我也开始承认:我真地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如今我能做的只是安稳地坐好,享受旅程,而不是试图去驾驶、掌控。我不再惧怕黑暗,因为我已经接受了未知。

  • 斗智斗勇,一起成长

    作者:乌龙茶博 发布时间:2021-05-04 21:04:40

    王芫是作家,一位未曾谋面过的网友。我们在一个微信群里认识,挺有共同语言的。后来发现我们彼此的孩子年龄接近,于是也有过一些有关孩子念书、教育等方面话题的私聊。之后因为一个渊源,读了一本她的自传体英文著作,给了我一个机会略微深刻地了解她一点。读那本书有点震撼,不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时代背景,而是她回忆自己青春时代的文字里表达出的勇敢和诚实。说实话,大家都有青春年华、大家都有长大的经历,但是有多少人敢于如此真实地坦露自己的心声、经历、和心路发展过程?我扪心自问了一下,感觉我是没有那种勇气的。她有。从此她令我刮目相看。

    今年4月24日,久违不见的王芫在微信朋友圈发帖,说是她在《财新周刊》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了。那些是她有关孩子成长的感想杂文,以前读过几篇她的专栏文章,颇配我的胃口,于是立刻下单买了一本,书名为“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湖南人民出版社把它归类为“家教方法”,我看了偷偷一乐,这个归类应该会让很多读者有兴趣。在中国,孩子教育是一个永远有市场的主题。

    4月26日收到书,放在床头柜子上,打算早起或睡觉前去翻翻,书名是我认同的一种育儿方式,当今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这类话题对我就尤其轻松有趣。没想到,一翻开书页,居然有很多跟自己有关的种种思绪喷涌而来,读书时,有如一种和老朋友重逢的亲切感,一不小心手不释卷,居然三天不到就读完了。

    这本书从头到底,就是王芫跟两个孩子斗智斗勇的各种成长故事。所谓成长其实还真不是只说孩子的,而是包括了王芫自己如何在跟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磨合到一种和平相处的佳境。每一篇都不长,说来的故事都蛮典型的。一路读来几次掩卷哈哈大笑一阵,然后继续。

    譬如,有一篇谈到她为了要和英文语境下的孩子们拉近距离,于是学习用他们的青少年英文俚语说话,结果词不达意,弄巧成拙,十分有趣。于是,我想到我自己也同样曾经学儿子骂骂咧咧地耍酷说话,结果没想到这话从一个当妈妈的女性嘴里说出来其实是非常不适合的“成人不宜”。儿子后来忍住笑解释了那些我自己根本不知道意思的俚语的出处,我后来想想也蛮好笑的。王芫家里有两个孩子要对付,真难为她了。

    要让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国家长不去管教孩子的学习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那些具有一定学位,满心以为自己很开明的知性妈妈来言更是如此。王芫跟我管教孩子成长的方式蛮相像的。我们都大言不惭地标榜我们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多多少少会忍不住去影响他们,去旁敲侧击,去不动声色地“引导”,以为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走我们有意识或下意识为他们选择的道路。

    然鹅,孩子们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糊弄。他们警惕性非常高,而且,跟父母对着干几乎就是每个孩子步入青春期后的一段标配过程。于是乎,斗智斗勇就渐入佳境,渐渐地,孩子和家长都适应了这种模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终,家长们终于懂得了退后一步海阔天空,“成长是孩子自己旅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多多少少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其实,磨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长在某一个中间地带达成了共识,然后,世界和平终成正果。

    这里面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做家长的必须要无条件地爱孩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磨合、斗智斗勇等各种招式对阵才不会造成伤害。无条件的爱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熊孩子不识好人心跟你处处作对的时候。如何无条件地爱孩子呢?就是把他们当人看,平视,去尊重去理解,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去对待他们。如果当父母的放下自己隐藏的小小虚荣和小小功利,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会容易些。

    有意思的是,当你自己努力地去以爱心去对待,以同理心去建立沟通的桥梁的时候,我们这些不容易对付的小阴谋家们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和期待取悦父母的自然心态。切记,这里的因和果是循序渐进的,当父母的千万别自作聪明地以为先去感化孩子后就能让他们对你的想法言听计从。别忘了,他们继承了我们的智商和警惕性。弄巧成拙或是在孩子心里失去自己的品牌形象才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

    王芫是一个好妈妈,她爱孩子,孩子们也爱她。她也非常智慧,懂得妥协、后退、忍让的重要性。可以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她的孩子们其实都非常爱妈妈、跟妈妈非常亲近的,虽然他们会捣乱、会淘气、会让妈妈恼火。

    王芫也是一个好作家,她有作家那双锐利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和领悟表面现象之外的东西。这本小书,通篇没有一文是教导读者如何育儿的。从头到底,没有名人推荐、没有作序、没有总结、没有说教。就是那一篇篇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那些激发你回忆自己经历的种种生活分享,最终促使你得出这个跟她有共识的结论,“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

    去买本来读读吧,你不会失望的。

  • 平等、坦诚、探索——《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读后感

    作者:Miss Chung 发布时间:2021-09-21 23:20:36

    用一个晚上加清晨的时间,读完了《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一书。全书大都是作者和两个孩子斗智斗勇的小故事——和我预料的一样,轻松、幽默、妙趣横生。

    作者是60后,和我妈一个年代的女性,也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读完后,莫名地觉得作者有点像我年少时渴望的“别人家的妈妈”——不过我也知道,真要把“别人家的妈妈”搬到我家来,没准也水土不服。如今,我也即将成为一位母亲,不如对照此书,总结一下哪些方面可学习借鉴。

    首先,是亲子关系中的平等。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生活在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个县城,就我的认知来看,“妈妈”一般是家庭中的权威。比如,借同桌的文具用,那位狡黠的女孩拒绝我的理由是“我妈妈不准!”放学后和同学们出去疯,那是肯定不能被妈妈知道的;和妈妈讲道理,往往只有“输了—认怂”或“赢了—挨骂”两种结果。而作者几乎没有用家长的权威“命令”过孩子们干什么事——如果她想引导孩子,往往要先筹措好辞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屡次被伶牙俐齿的孩子打败,不得不在总结经验中提高战术。终于,当孩子以“抗议哥伦布”为理由拒绝写作业时,作者马上也以“抗议哥伦布”为理由拒绝做饭,效果不错,真是可爱又机智。

    作者生于天津,毕业于北大,旅居多国,其教育背景及阅历或许是她敢于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底气?相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平等对话,在家中树立起“母上大人”的权威形象显然更一劳永逸一些,毕竟,没几个乖孩子敢在童年时代识破权威人物“不学无术”的庐山真面目。

    其次,是对待自己时的坦诚。

    作者在书中常对自己进行不留情的剖析与嘲讽。和大多数的聪明勤奋的亚裔父母一样,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作者希望孩子能走精英道路。但另一方面,作者也不想做“虎妈”,她大方地承认,这和她天性懒散当不了领导有关。一方面想佛系,一方面怕又孩子走偏,所以在放手与管教之间,作者也经历过百转千回——就像《老友记》中的莫妮卡那样,虽然故作潇洒地把一只拖鞋扔在客厅,可强迫症发作,躺在床上的她难受得压根就睡不着,不得不潜返回客厅,把鞋收拾好,终于安心了。对于自己的焦虑与纠结,以及看到孩子错失良机时的忧伤与痛心,书中倒有不少调侃。

    经历了无数次的有惊无险以及“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后,她终于看开了:“孩子怎么样,家长心里都有数。时时刻刻掌握其动态,无非是把一条直线放大了看,从而看出许多曲折,为自己增加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当然,她没忘了给自己辩解一句“要达到这种认识层次,必须得经历一段峰回路转”。

    第三,是面对未知时的探索。

    孩子有时“不本分”,想要做一些偏离“精英”画风的事,比如想赶潮流罢课、经商、炒股,而这未必是父母能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的领域。面对未知,父母该怎么办呢?也许是对这些新鲜事有点好奇,也许是明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道理,总之作者认为“好的教育得让孩子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既然反正得交学费,交给某补习班还不如交给市场——so,与其劝导孩子远离风险,不如干脆让孩子在市场上试试水。于是在书中可以看到胸怀大志的孩子乐此不疲倒卖二手货忙活一天只赚三块钱 、雄心勃勃的股神从妈妈那借来本金炒股最后血本无归不得不做家务偿债的故事。

    人们常说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既需要能耐,也需要胸襟。孩子们世界的广度大概率会超过他们的父母,把孩子限制在家长的足迹范围内去成长无异于天方夜谭。对待未知,与其倚老卖老禁止孩子接触,不如让他们去试错几回,让他们在真实具体的世界里去满足好奇,探求自我,反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完后,感觉可用“举重若轻”四个字来形容作者的教育方法。

    一是

    作者似乎不想“制服”孩子的叛逆,她只是在旁细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只要不出格,即便一切OK。全书虽然在写“教育”这么宏大而深刻的话题,读来却轻松诙谐。

    二是

    作者没有苦大愁深的付出感——虽然陪孩子申请学校、做义工,帮助孩子协调转换班级,送孩子学才艺,这些“大事”以及很多小事她都没缺席过,作者似乎很享受这些过程,并不觉得这是牺牲。我喜欢这样的豁达。

    三是

    作者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探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反思自己是不是供给了太多的母爱,以至于孩子们难以消化。我喜欢这样的理性。

    书没让我失望。核心理念“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成长是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我挺认同。不过,作为一名准妈妈,我也自私地认为:父母也得活成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不是孩子的附属品。比起围着孩子团团转,自己活得精彩才更重要——否则哪来底气去支持孩子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角呢。

  • 不渲染不回避

    作者:小小 发布时间:2022-11-29 18:04:23

    标题是一种愿望。

    但这不是一本教你放下的书。

    它是一本记录现实,记录差异的书。不着眼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每一篇都有一个主要话题,讲述与此有关的若干经历和当时的困惑和思考,同时不忘交代背景或规则规范。

    正因为时间不局限于某一刻,所以她可以像旁观者那样,对参与者观察记录。虽说的是自己的经历,但仍可拥有隔离的看客的冷静和轻松。对描述事件可以进行构建重组,让读者既能懂,也觉得有趣,还觉得真实。

    不渲染焦虑,不回避冲突,只是在生活中收获启发。一些不是真理,但会让你会心一笑的启发。

    ps:文中摘录

    1.那些婆婆妈妈的经验之谈,其实也是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经过了千万年的修正而发展出来的算法。很多违背算法的人都死得很难看,以悲剧的姿势留在人类的集体记忆里。这些逆耳忠言我们为什么没听呢?

    2.亚裔家长通常都会无条件支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即使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然而我们仍然有可能遭遇**母亲的困境——感动的只是自己。

    3.暑假开始,我让他学SAT,他说:“等我申请大学时,SAT就取消了。”为了证明他说得不对,我用了2天时间四处打听,他也就多了2天无所事事。他从实践中发现,第一反应说No(不)总是不亏。

    4.生活的善意,就是父母竟然能够为孩子创造出父母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生活的敌意,就是在上一代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下一代的人生起点已经悄然改变,子女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并不心存感激。做父母的不必抱怨,只需要理解:这就是生活的“古老的敌意”。

    5.你只有考得比真实水平还要高,才能体现出真实水平

    6.平心而论,他们也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只是那些闪光之处并非来自我的有意栽培。

    7.我觉得不是不对,而是不对劲。(此典故出自我女儿。她经常说我的英语发音不是不对,而是不对劲,当然她的言外之意是不对劲比不对还难纠正。)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排版满分(302+)
  • 赚了(230+)
  • 小说多(266+)
  • 傻瓜式服务(370+)
  • 内容齐全(310+)
  • pdf(554+)
  • 盗版少(400+)
  • 情节曲折(597+)
  • 图文清晰(440+)
  • 实惠(293+)
  • 速度快(642+)

下载评价

  • 网友 仰***兰: ( 2024-12-15 11:28:3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家***丝: ( 2024-12-02 20:54:17 )

    好6666666

  • 网友 焦***山: ( 2024-11-22 18:51:31 )

    不错。。。。。

  • 网友 丁***菱: ( 2024-12-03 08:09:05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通***蕊: ( 2024-11-27 15:21:38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潘***丽: ( 2024-11-17 09:12:4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冯***丽: ( 2024-12-06 15:37:1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瞿***香: ( 2024-11-18 05:36:49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陈***秋: ( 2024-12-15 12:20:47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温***欣: ( 2024-11-20 11:41:1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訾***雰: ( 2024-12-10 09:50:29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宫***玉: ( 2024-12-09 16:41:41 )

    我说完了。

  • 网友 晏***媛: ( 2024-12-12 23:33:04 )

    够人性化!

  • 网友 宓***莉: ( 2024-11-26 19:48:4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