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老舍原著正版 经典文学作品 初中生七年级八九年级课外书书籍 部编版教材语文推荐推荐阅读经典文学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 word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茶馆 老舍原著正版 经典文学作品 初中生七年级八九年级课外书书籍 部编版教材语文推荐推荐阅读经典文学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 word格式下载

茶馆 老舍原著正版 经典文学作品 初中生七年级八九年级课外书书籍 部编版教材语文推荐推荐阅读经典文学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word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茶馆 老舍原著正版 经典文学作品 初中生七年级八九年级课外书书籍 部编版教材语文推荐推荐阅读经典文学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word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茶馆 老舍原著正版 经典文学作品 初中生七年级八九年级课外书书籍 部编版教材语文推荐推荐阅读经典文学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他格式下载地址
茶馆 老舍原著正版 经典文学作品 初中生七年级八九年级课外书书籍 部编版教材语文推荐推荐阅读经典文学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20137558
  • 作者:老舍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2
  • 页数:161
  • 价格:15.0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1 22:32:01

寄语:

【拍拍乐图书专营店】团购优惠 正版教辅 假一赔十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导读

茶馆

附录:龙须沟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小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无风,处处明朗。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 原来是白衣啊 发布时间:2022-03-20 19:44:48

    先看的电影茶馆,再看文字版简直历历在目。后面附录的龙须沟主旋律了一些,基本没有矛盾冲突,所以看起来意思还是少了一些。

  • 作者: 小鲫鱼 发布时间:2022-02-08 20:38:18

    全书有《茶馆》和《龙须沟》两部话剧,更喜《茶馆》。老舍的文字功底了得,短短几万字,形象展现了时代巨变下小人物的生活。

  • 作者: 大眼爱新一 发布时间:2021-12-06 20:38:43

    老舍先生的作品很接地气的反应了当时民间的疾苦,每个人都很形象,很有特色,精明自私的王掌柜却也有自己的底线,无私热心的赵爷,一个个有小市井的老百姓的形象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只能说感谢共产党

  • 作者: Sydlililulula 发布时间:2022-11-23 17:19:34

    完全喜欢不起来 每句话每个情节和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很(故作)聪明 同时所有事情又讲得极其直白 有点像学生作品纪录片 只挑sound-bite来剪 最后成了意义明确的论文

  • 作者: 上善若水 发布时间:2022-09-19 09:45:40

    生于乱世,人一辈子就在挨饿、担惊受怕、毫无希望中过去了…

    龙须沟 明显是歌颂共产党的,那会老百姓或许真的是感激共产党…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看来总觉痕迹太重


深度书评:

  •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作者:夏天。 发布时间:2013-08-25 01:01:32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很是喜欢老舍,经常在课上,随意便可拈来一段。

           只是那时的自己,看腻了课本里嚼蜡般的平淡文字和试卷上离奇似的阅读答案,年少轻狂,更倾心于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虚华似雾的辞藻。最初看各种武侠言情,自以为文艺,东施效颦般写些矫情至极的文字,洋洋得意。好在大些幡然悔悟,弃了书封上的“青春”二字,渐渐懂得欣赏外国小说里耐人寻味的长句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却总因课本毒害严重,对本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家之作,敬而远之,什么鲁迅老舍沈从文,简直闻名而逃。

           这诟病哪怕现在也是如此。

           找来《茶馆》看,也无非是为下学期开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提前做些功课,借用暑假拼命恶补下一直处于空窗期的中国文学,好不让自己在上课时像个白痴。

           可若非如此,倒也不至于陷进这样的故事里去。

           《茶馆》里我一直很喜欢的,是那张贴了几十年未撕的“莫谈国事”。旁人看来,也是种执着。掌柜的心愿虽美,可是茶馆里发生的般般事,却总因国事而起,为国事而灭。

           短短三幕剧,翻书不过两个小时不足,书中的世界,却是过了近半百年时日。而剧中的人物,也在这半百年中,各自迎来了自己的命运。

           一出场便是一副宽和待人的王掌柜,用着自己随和的秉性和能说会道的口,经营着这祖辈上传下的茶馆。虽也受尽压迫,好歹也算是娶妻生子甚至孙女都到了打酱油的年龄。乍看下的安稳生活,却是故事中最令人扼腕的角色。

           我想,当他与二爷四爷撒的纸钱纷飞之时,一定就已预见了自己的结局。或者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这茶馆伴他一生,也不知是茶馆融进了他的血肉,还是他将自己奉献给了茶馆。他所知道的,只有这间茶馆既伴他出世,自然他也要伴着茶馆离去。于是故事的最后,他让儿孙离开,自己却独自留了下来,留在这与之相伴一生的茶馆之中。既然无力将茶馆从那处长手中夺回,无力阻止它变为舞厅的事实,那么他能做的,就只有在它还是茶馆模样之时,自缢于房梁,至少让自己一生的记忆,都还保留在茶馆之中。

           而除了掌柜外,印象最深之人,反倒是那个出场仅仅几句话的崔先生。生而为人,一生嗟叹,几多无奈,竟可被此人短短数语道尽,看的我满心敬重不已。短短一段,不过五六百字,来回反复读的几近背过。

           看这个角色之时,我总是想起冯唐在《欢喜》中所写的:

           “腿上流着血的人飞快的跑着,去迎接希望,去迎接死亡。

            得道的傻和尚慢慢在雨中走着,‘跑什么呢,前面不还是雨吗?’”

           崔先生就是这个得了道的傻和尚。

           上知天文能有何用,下通地理又奈谁何。国会议员纯属造孽,革命也闹得了个误人误己。乱世中的清官无非多抢一份口粮,作用甚至比不了过了年代的旧铜钱。于是这个王掌柜口中造福人民的学问好人,最终所能做的也只有修持念经,满眼看尽这世态炎凉。就像海鹏所言,世事洞明全无问题,人情练达却做不到。

           再提龙须沟。

           《龙须沟》里,那种意味强烈的主旋律一直令我觉得可笑。分明是和《茶馆》一样的三幕剧,跃然于纸面上的人物,饱满的情怀与朴实的言语。可若说《茶馆》读完,你看到了时代下,每一个茶客的心绪种种。看到了王掌柜的嗟叹,常四爷的无奈,秦二爷的恨楚,甚至连出场不过一句话的甲乙丙丁,你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所背负着的时代的创伤。诸般人生,相同际遇,不同结果,一间茶馆里上演了多少淋漓的人生。

           常四爷那句“我爱咱的国,可是谁爱我啊”,换来了多少颗感同身受的心。

           而《龙须沟》呢,却只能闻见那条已终年融入人肌肤血肉里的沟水的腥臭味道。剧中的人物,放在一个四合院里,本也是一出人情百态,可压在强烈的主旋律基调下,就是感受不到。

           你不明白,一个写散文明淡雅如陶渊明,写剧作却可以针砭如鲁迅的人,怎竟可成了政府的捧哏。

           直至合上书本,豆瓣标记之时顺手点开书评来看,这才看到,写于1951年的《龙须沟》,远无法令我用现世的眼光去上下打量。倒也释然,反而试图去接受那时作者的感叹。

           那时的老舍的心情,解放前时代的剥削,生活的压迫,淋漓尽致的倾进了龙须沟臭烘烘的脏水里,随着政府的大举修沟,一同没了踪影。而对未来的畅想,又如龙须沟里的百姓一般,随着马路的铺设和清水的浇灌,哪怕守旧如王大妈,也在心中默默地亮起了点点名为希望的火光。

           剧中的故事写到这里,也就停下了笔。就好像我们有理由去相信,这样一个欢呼雀跃的结局将一直伴随着剧中的老少,走过作者未写出的其后时光。哪怕现实的未来总是几多苦难,希望渺茫,梦想破灭,社会远不是想象中的岁月静好。可这毕竟远是跳出故事的后续,总不该,也无法用生活中的不尽意来指责剧作中的美好。

           这便是故事的魅力所在。

           而活在现实中的我们与作者,却不得不替故事中人,承受这远没有期冀中美好的世界。

           于是老舍先生死了。自杀于文革之初,自杀于远没有他想象中美好的社会。甚至可以说,《龙须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多大的希望,现实这当头一棒,就给作者带去了多大的绝望。

           以至于后来我一直在想,

           当其后的老舍先生经历了这建国以来的诸般遭逢,那些苦难,那些身与心共同承载的痛楚。是否会想到不经事时所写下的那篇《龙须沟》,是否会为当时的真心,奉上一两声自嘲的苦笑。

  • 语言的魅力

    作者:邃。 发布时间:2008-10-22 19:00:05

    老舍是旗人。

    一度风光不再的旗人,在世事变迁中颠沛流离。于是那个盛世王朝消失了,消失得就像他们的一个梦。

    从前读,不懂他语言里的韵味。那时只喜欢情节跌沓起伏的浪漫主义小说,而且往往还是长篇的;喜欢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情诗和早期左翼作家充满斗志慷慨激昂的希望。然后我突然很担心我老了。我开始喜欢看散文——无论是记事的,记景的,怀念旧时小吃的,看见院子前一棵树大发感慨的……所以我突然开始喜欢上有北京味的文字。有幽默,有自嘲,有不甘心,有时看了让人哭笑不得。

    老舍出身贫寒,而作家习惯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于是上世纪初北京穷苦人家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一展开。那是一个为了饥饿使母女都变成娼妇的年代,是一个父子都为了下一顿饭奔波的年代,是一个巡警谁都不敢惹遭遇兵变发现民众都是恶魔的年代。王利发最终吊死在了父亲留下的老字号茶馆里,莫非这正是一个逝去的时代最后的抗争?

    政治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并非时间先后就可以判断事物的新旧。新旧取决于大势,而新事物也不一定强大。总之一句话,被赶走了的就是旧事物,成王了的便是新事物。我们谁也无权判断,得等人家打赢了以后来编历史书,才能告诉你我们的王朝我们的时代有多么的伟大,是手心的花朵地平线上的朝阳灵魂的高歌。

    直到这回,我才真正读懂了他作为“文学家”或者说是“人民文学家”的魅力。语言在他的笔下生活鲜动而不流于粗俗,生命又一次成为生命而不是在战乱年代惨死的蝼蚁。而你却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的命运就是蝼蚁;不由自主地在时代的洪流中冲刷前行,一不小心便消亡不见。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却是人民的生活。

    他是个真正通晓了汉语的魅力和生活的魅力的人。

    一九七八年,挪威汉学家伊丽沙白·艾笛访华,提到有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打算颁给老舍。当时的华人作家里译作最多的作家,连瑞典文的版本也有。她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谣传他已经死了,而死人是不能拿这个奖的。于是川端康成拿了诺奖,那个我们中国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一个奖。

    1966年8月,他和其他28人被红卫兵押到北京文庙“斗争”,跪在焚烧京戏服装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三小时。8月24日夜,老舍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杀。他的尸体火化后,不准留下骨灰。

    我想起李政道曾说,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只关注他在哪里做的研究,许多人的研究都是在国外做的。然而这到底是说明国内没有软件环境,还是没有硬件条件?那一场浩劫刚刚开始,这个“人民艺术家”便选择了投河。他笔下夹缝中生存的小人物的命运让人心酸,而他自己以为即将到来的美好社会却毁了曾经的愿望。

    他心里有一个小小世界,装着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理想太纯粹,与那个正在萌发躁动的国家的步伐不合。也许这就是旧式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矛盾,徘徊,恐慌,却又心怀希望。他们以为新时代终于到来了,终于不必再在战火纷飞的夹缝中偷生。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自由地、无拘束地写作了,所以他们愿意歌颂新生活,让往事变成革命的炮灰吧……

    然而革命却远不止是三大战役打下南京一路把国民党赶到台湾就算了事。正如思想无法被改造,文化也是无法被革命的。它深植于个体和群体的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烧杀抢砸的红卫兵根本无法摆脱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过去的那个社会和现在的时代。过去的时代教会他们温良恭简让,而现在的时代鼓动他们起来造反。有时候我看一些并不主流的记录片和书,所幸其中许多角度都相当客观冷静。那是个陌生的时代,许多事情在今天看来根本无法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一直对俄国政府有些讨厌——然而它们真实地发生了。一次读完一本书我想,作一个不厚道的比较,德国的纳粹当时也是由青年人的狂热开始,他们的行为可以将人类文明毁灭重新倒退到奴隶时代,所有的人都为最高贵的雅利安人种服务,为他们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利流血。而他们可以毁灭任何他们认为是不适合的东西——文明,人种,良知。我们中国当时有多少青年人?加起来一定有德国意大利纳粹兵的好几倍。当时的那个口号,赤遍地球,解放全人类——再进一步,就是自高自大导致的暴力和极权。那么我们——他们——与纳粹又有什么两样?

    扯远了。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写,自杀前的一天他把儿子、女儿找来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对文化和文物的破坏都是极为严重的。我不会把小瓶小罐和字画收起来,它们不是革命的对象;我本人也不是革命的对象。破“四旧”,斗这砸那,是谁给这些孩子这么大的权力?他说: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说到这里,他说了两个在前几次运动中由于不堪污辱而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例子。

    那是知识分子对文化革命最基本最初始的态度。每个人听到都会这样子想,但又有多少人如冯友兰、郭沫若等转而吹捧文革。我们无权指责他们的态度,那是一场政治风暴,或者说远超越了政治的含义,上升到了普通生活中。文化本是与政治相异的,而政治又是文化的基础之一。文化为具体的社会具体的意识形态服务,于是它们扭曲成了郭沫若晚年恶心的打油诗和吹捧着自以为不需要吃饭就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酸文人们。老舍作了一个最符合传统道德的选择。从太史公的时代人们就明白受辱是要去死的,你不死一定是有别的企图。

    如今只见指责当年暴行的人,那么施暴者又在哪里?我无法理解,因为我是九零后,代表人物是脑残的杀犸特家族等等。与长者议论,那些在文革晚期出生的人,我说,以后这样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了吧?你知道,思想一旦解放了,倒行逆施就很难了;况且如今的世界你想封闭消息也不太可能。他们说不出原因,只是说,都未必。

    未必再有一场那样的浩劫,未必再有那样的一群人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见了现实的落差羞愤而死。他的人生远不如他的文字幽默明快,即使苦难中也有那么一丝自我嘲讽的意味。

    老舍先生有一段类似格言的话,写在抗战刚刚结束时,发表在一篇叫作《痴人》的短文里:“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的用处呢?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把死看成生,把侵略者与威胁利诱都看成仇敌,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 三个黑暗时代

    作者:Cinwy 发布时间:2013-05-15 20:56:20

           在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茶馆里,三个时代发生的不同事情,在老舍的笔下都成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

        初秋,维新变法失败。人们在裕泰茶馆中玩鸟,喝茶,谈谈事情。清朝已是摇摇欲坠,但茶馆里却是平静如常。可是,社会的逼迫还是让一些流氓事情发生在此处:康六受不住东家的压迫,无奈之下把自己的女儿康顺子卖给庞太监!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开始受到无尽的折磨。唯有黑暗与混乱,才能让这件事理所当然地发生。另一边,是那资产阶级的秦仲义。他有抱负,他要开工厂救穷人、抵制外货。此时的他,壮志满怀,却看不清前路到底有多困难。

        一个冷笑的太监带走了一个姑娘,一个自信的青年要追逐他的梦想:一个守着即将覆灭的制度,一个盼着施展宏图的时代。

        初夏,辛亥革命失败。裕泰茶馆在王利发的努力下,又多了点门面,但日子仍不好过。他一心想着改良,却不愿意把长辫子剪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没准有一天又把皇上给改回来了,自己还能混下去。巡警查户口、强收粮食做兵粮,王利发也就维诺地说几句,了事就好。做过国会议员自认造孽的崔久峰,听别人说到了秦仲义办工厂,不仅叹道:“实业救国,救了谁?”革命有什么用,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大家都是在恐慌中生存者。一个腐朽的制度是废掉了,但一个让资产阶级生存的时代却是如此短暂,让人惋惜悲叹。

        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秦仲义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辛苦经营的工厂被视作“逆产”没收掉了;常四爷感叹“大清国完了”,自食其力卖花生米;王利发的茶馆一日不如一日,竟要用到女招待。可笑的是,小刘麻子的脑子里有“托拉斯”生意,谈到金钱的时候还提到法币、美钞;庞海顺更是无知,那封建制度早已一去不复回,竟还做着皇帝梦,庞四奶奶还想着当娘娘。可悲的是,三个花甲老人,用冥钱自己祭奠自己。

        一场大战的结束,没有给茶馆里的人带来多大的好的变化。打走了一个帝国,来了一场内乱,最终吊死了一位老大爷。

        这就是混乱的社会制造出的悲哀。荒谬、可笑、可悲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断重复上演。老舍选取了几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把三个时代的黑暗放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茶馆当中。茶馆的由盛转衰,暗示的是每一个时代的命运都按着既定的轨迹进行——盛极一时的天朝大国受不住列强的坚船利炮,覆灭了;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又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八年抗战,用无数的生命换来了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来了。牺牲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才得到的和平、稳定,是多么地短暂,短暂得让人怀疑胜利是否真的存在过。

        前两个时代,以黑暗一方的失败结束了。第三个时代,老大爷吊死了,没有把结局说明白。其实,何须点明?结局都是一样的,否则为何把三个时代放在同一个地方,而且着重叙述三个主角的悲剧一生呢?经常听到“适者生存”,庞太监注定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崔久峰的自怨自艾也拯救不了自己;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的自奠只是告诉我们黑暗社会的最终结局。三个黑暗时代,就这样,轰轰烈烈而又默默无声地被埋葬了,而作为祭品的又何止茶馆中人。

        三个黑暗的时代在战火中相继结束了。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想要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倘若没有自奠的悲哀,秦仲义是否“人老心不老”,重新建立工厂?王利发是否能重振裕泰茶馆?常四爷自食其力还是可以活出自己?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没有那自奠的可悲,他们在经历三个黑暗时代的洗礼之后,心理还对生活有多大的期望?不过是认为,这是又一打击自己的黑暗时代来临前,某些人施舍的一点曙光而已。和平?稳定?改革成功?在他们心理,永远是遥远的名词!这就是黑暗时代对人最大的摧残!

        裕泰茶馆中的事情,随着真正的和平与稳定,或许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它的价值,却会被烙在时代的警钟上,被人们永远铭记!

  • 风儿吹,纸钱飞,百年裕泰一把大火化成了灰

    作者:Sincere·Sa 发布时间:2010-07-30 21:54:07

    初中读《茶馆》,觉得满篇都是你来我往的对话,没有情景没有波澜;高中读《茶馆》,知道了王掌柜的圆滑、常四爷的刚直;大学第三次接触《茶馆》,是电视剧。

        场景切换了,从茶馆到八道弯,从后院到百花深处,编剧的妙心安排,让茶馆浓缩了四九城的每一个角落:茶馆的厅堂是四九城的“官面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本人来了又走,美国人来了又走,国民政府来了、西山的英雄来了,可是茶馆却毁了;茶馆的后院是四九城的放抗和挣扎,北大学生租住公寓,暗地里宣传反抗,宣传独立,宣传民主政治,不洋不土的学者崔先生,代表了被夹在时代的夹缝里的读书人,他们背着儒学长大,等到考取功名的时候,清政府没有了,倒塌了,他们被逼得出国、接受新学,学成了、回国了,可是人家不要他们了,年纪大了,学无所专,只好带着满腹的幽怨守着枯灯残卷,以寻佛问道安慰自己,他们吃着酱肘子,说着大道理,谈着国家的不足,却只能守着自己没有未来的未来;公寓改的仓库,是实业救国的缩影,秦二爷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投入了实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后路,火柴厂红火了开纱厂,清政府倒了,预想中的红火没有出现,反而是接二连三的难民、伤兵,交捐纳税,你压我榨,火柴厂和纱厂在世界资本大发展的时候,轰然倒塌,仓库被查封,厂房被拆掉,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秦二爷最后只捡到了自己的钢笔头,“它知道啊,我用它签了多少支票,写了多少计划书”。

        王掌柜,就像史官,茶馆这部历史书里记载的风风雨雨都在他眼皮底下划过,60年的老裕泰,60年的史歌,60年的见证,光绪年和民国,老裕泰改良了,翻新了,丢脸了,就像风雨飘摇基石不定的旧中国,戊戌维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内战,老裕泰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大米饭变成了白面儿,白面儿变成了杂和面,最后连杂和面都摔到地上,掺上了土。

        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历经时代变迁,备受折磨的老人围坐在60年的老茶馆的老方桌边,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品评着自己的一生,秦二爷要王掌柜告诉后来人“有钱就要吃喝玩乐、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常四爷凭着一身的本事锄奸惩恶,却老无所依,王掌柜为茶馆忙碌了一生,累了一辈子,却落得家破人亡。

        “四角的边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三个老人,围着茶馆,唱着送葬词,撒着纸钱,说是给自己死后准备点钱花,实则用自己的手将这个不让人活命的世道埋葬。满天飞舞的纸钱,映照着抬头可见的“生意兴隆”,映照着老掌柜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白发,映照着破烂不堪的茶馆。

        满地的纸钱埋葬了茶馆,埋葬了王掌柜一辈子的心血,埋葬了他自己,更是埋葬了无可救药的世道。

        风儿吹,纸钱飞,百年老裕泰在掌柜点燃的纸钱里化成了灰。

        大傻杨,数来宝,把一朝历史一个时代,唱得透透彻彻。

  • 一茶馆就是以社会

    作者:一个人的喧嚣 发布时间:2016-06-27 09:23:21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民国时代有六位文学大师,简称:鲁郭茅,巴老曹。前几日看的作品就是六大家之一的老舍先生的话剧作品《茶馆》。好的作品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今天读起来仍有其现实意义。

    话剧《茶馆》分为三章,时代背景分别为清末、民国初期还有即将解放北平的时候。故事地点就发生在剧中人物王利发所开设的这间小小的茶馆里。茶馆虽小,登场的也不过是一些普通的小人物。但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物背后,却折射出了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和当时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

    在我看来,本剧最主要的三个人物已经在封面所揭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人在登场的时候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在剧末的时候却都变成了走向人生末路的落魄老人。其个人的命运巧妙的与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

    王利发,出场时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继承了父亲的茶馆,意气风发的想要通过改良茶馆追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最后在官僚与恶霸的联手欺凌下以自杀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我认为在这里王利发所代表的就是新生的小手工业者。他们安分守己,原本指望着一家人齐心合力的劳动可以勉强生活下去,但是却在官僚的压迫下不可避免的走向末路。

    常四爷,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落魄旗人。在清朝灭亡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力更生的做起了小生意。最后却也只落得个无人送终的结局。在这里的常四爷应该代表的是没落的封建阶级。

    秦仲义,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开明地主,在社会快速转变的年代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他开设了新工厂,意图实现自己“工业救国”的梦想。在最后的黑暗中,这股新兴的资产阶级也不可避免的被官僚与社会的恶势力联手绞杀:秦仲义的工厂以“逆产”的名义被政府没收,沦为一个流民。

    封建阶级,小手工业者与新兴资产阶级均以失败而告终。如何才能救中国,老舍先生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是不知道,还是不想说,我们不得而知。一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某某军被老舍先生在剧中一笔带过,成了一个清晰而又模糊的符号。我不知道老舍先生在了结自己生命前是否想到了自己的作品,他竞落得了和剧中人物王利发一样的命运。而一个是在无比黑暗的旧社会,一个却是在红太阳普照的新中国。我只知道,老舍先生在1966年纵身一跃太平湖,一代文豪就此离开人世。我不知道老舍先生在投湖前静坐的时候是否会后悔自己在解放前夕回国的决定。我只知道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撼失中国,致使这一奖项的中国第一人推迟了将近半个世纪。我不知道当时的国家是怎么了,领导人是如何想的。我只知道这一浩劫对于世界对于人民对于文化的破坏是无法衡量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反思历史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走向光明,走向富强。

    话剧《茶馆》中“莫谈国事”的字条贯穿剧中,引人注目而又分外刺眼。有很多人抱着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想通过莫谈国事的原则在乱世中求得平安。但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普通的老百姓如此,富可敌国的商人如此,权倾一时的官员也如此。昨天如是,今天如是,明天亦如是。老舍先生,一路走好!

  • 我们为什么要读老舍?

    作者:䶮虓 发布时间:2019-07-22 21:42:11

    你不一定看过《哈姆雷特》,但一定听过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你不一定看过《茶馆》,但一定听过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大师,西方有莎士比亚,而我们,有老舍。

    01

    《茶馆》凭什么盖世无双?

    老舍先生诞生于1899年2月3日,到今年,正好120年。而且,今年距离他的代表作《茶馆》的首演,刚刚过去60年;距离1979年2月《茶馆》的恢复演出,正好是40年。而就在法国时间7月9日,孟京辉版《茶馆》在阿维尼翁IN戏剧节上演,中国戏剧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

    相比小说,戏剧似乎与现代人距离很远,但《茶馆》绝对是外行也能喜欢的。《茶馆》不是一本书、一幕戏,而是走进老舍的一扇门和一条路,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标志,更是中国话剧界无可争议的最高峰。从1958年首演,每次重排《茶馆》,都是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中国戏剧界的泰斗曹禺先生称《茶馆》的成就“前无古人,盖世无双”。那么,《茶馆》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

    我相信,第一遍读《茶馆》,很多人和我的感受一样,并不懂老舍语言里的韵味,觉得每句话都说得明白,没什么高深的。可再读,就会发现这恰恰是语言的魅力:好戏和好诗一样,平凡里见伟大,朴实中显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不简单?但李白仅用十个字,就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茶馆》也是如此,每句对白都高度浓缩,但又没有一点儿紧迫感。“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你)还能把那点儿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都不是简单的俏皮话,而是把中国人的心理琢磨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可以说,老舍是个真正通晓了汉语魅力和生活魅力的人,语言在他的笔下生活鲜动而不流于粗俗。

    出色的人物刻画亦是《茶馆》的亮点。全剧三幕戏,只有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一个场景。全戏70多个人物,各自都有不同的经历、身份和性格,老舍却能用一两句话就把他立住——

    茶馆的房东,阔少出身的秦仲义,登场第一句话是“来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这是老年人居高临下的口气,和他二十多岁的年龄不符,却最符合他自信、故作成熟的心态;

    相面的唐铁嘴,抽鸦片,总到茶馆骗吃骗喝。第二幕的经典台词“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就出自他口。这句话不是虚构的,是老舍亲耳听吸毒者说的;

    ……

    这种效果叫“开口就响”,既把人物表现出来,而且能制造强烈的舞台效果。

    老舍的视角是复杂的社会,而不是具体的个人,他要表现的,是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是五十年里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全景,因此《茶馆》的叙事,不是像传统西方戏剧那样,聚焦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而是像国画山水,是散点透视,视角在做平移运动。

    王利发是男一号,却不是男主角。大茶馆是一个小社会,所以,这部戏的真正主角,是中国社会。用两个小时,从容地讲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迁,呈现许多人的一生。你说,《茶馆》是不是盖世无双?

    02

    “人生如戏”并不消极

    《茶馆》的传奇,一半从纸上来,一半从舞台来。我第一次接触《茶馆》,就是看北京人艺的演出。编剧老舍,导演焦菊隐、夏淳及于是之等主要演员造就了中国话剧界未来六十年一直没法跨越的高峰,尤其是于是之老师的表演,功力老道,令人折服。

    “要想生活于角色,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焦菊隐将斯坦尼体系本土化,发展了“心象”学说,即在要求表演者彻底进入角色之前,先在心理上对人物的生活建立感受,之后,再塑造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在这种导演理论指导下,我们欣赏到了真正大师级的表演,自我人格和角色分分合合,严谨精密。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茶馆》三幕戏的演出时间都像交响乐一样准确:第一幕32分钟,第二幕47分钟,第三幕57分钟。每句台词、动作和衔接都是雷打不动的。

    “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茶馆》至今能感染我们,就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剧本,距离当年并不遥远。茶馆是一个公共场所,这部戏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种潜在心理:他们既要表现自己,又不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他们既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性格在说话做事,也是在表现某个社会身份、职业身份应该有的样子。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一样运行,我们按照公认的互动规范表演自己的某一部分,掩饰自己的另一部分,并不等于欺骗,而是一种社会义务。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行的。

    03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老舍?

    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这不只是国籍概念,也不只是对民族血缘的概括,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读老舍的作品,是理解和观察中国文化非常好的方法。在“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文学里,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反思,都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他的作品完整保存了文化细节,又做了深入的辨析和批判。

    老舍对对现代汉语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就是普通话的定义,老舍一个人就把这三条都占全了。他一生写下了八九百万字,语言简洁流畅,又优雅自然,为我们学习语言文化提供了大量的范例。

    再者,老舍的作品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他的修养和道德,是传统中国式的,同时又对现代西方文化相当了解。从个人到作品,都是传统和现代意识交织融合,能为读者提供复杂立体的人生参照。

    如果说,我们读《呼兰河传》,是为了读懂萧红的孤独和寂寞;读《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为了读懂张爱玲的爱情和自我;读《天龙八部》,是为了读懂金庸的江湖和侠义,那么读《茶馆》,就是为了读懂老舍笔下的世情、老北京的高贵气质以及那段特殊的哀凉时光,小小茶馆,方寸天地,常四爷嘴一张,一条汉子立了起来,众生百态,轮番登场,道尽几代人的苍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漏页(668+)
  • 无颠倒(97+)
  • 值得下载(246+)
  • 章节完整(240+)
  • 中评(58+)
  • 经典(111+)
  • 不亏(180+)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怀: ( 2024-12-28 07:38:2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芮***枫: ( 2025-01-06 03:08:0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常***翠: ( 2024-12-22 02:58:3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师***怡: ( 2024-12-31 10:45:00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权***颜: ( 2024-12-23 20:40:29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堵***格: ( 2025-01-02 22:46:19 )

    OK,还可以

  • 网友 养***秋: ( 2025-01-06 08:11:59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焦***山: ( 2024-12-18 07:18:47 )

    不错。。。。。

  • 网友 訾***晴: ( 2025-01-05 07:51:21 )

    挺好的,书籍丰富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