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厄的终结 azw3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azw3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 文件名
- [百度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阿里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腾讯微云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坚果云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迅雷下载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华为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天翼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360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夸克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115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蓝奏云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城通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本地下载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苦厄的终结azw3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 文件名
- [百度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阿里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腾讯微云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坚果云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迅雷下载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华为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天翼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360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夸克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115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蓝奏云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城通网盘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 [本地下载 下载] 苦厄的终结 azw3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当其他人都在合谋让世界变得更恐怖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方案。——奥威尔奖得主安德鲁·布朗推荐
·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时刻
★越接近内心深处,就越理解外部世界
★真实版《悉达多》,一个青年长达十年的寻求自我安顿之旅
★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在自由与苦难并存的年代寻找佛陀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一流媒体联合推荐
·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个个只能在封闭阴冷的房间中泄愤和哭泣的异见者;最后回到喜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米什拉行走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在佛陀教诲中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
·
米什拉是清醒和善的作家与文思敏捷的思想家,他将对印度历史的全新解读与对西方经典的透彻剖析交织在一起,将佛陀与苏格拉底联系起来,阐明了佛教教义具有先见之明的现代性。他对佛教的思考眼光独到,文笔优美,影响深远,富有启示。
——《书单》
米什拉的作品将佛陀的故事与佛陀出生地附近的村庄,乃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他坦诚地面对“躁动、执着的自我”,并将从佛陀人生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
——《纽约客》
书籍目录:
序曲
“佛教”的发明
佛陀的世界
上帝已死
通往中道的漫长之旅
心的科学
转动达摩之轮
眼中的微尘
寻找自我
火诫
精神的政治
帝国与民族
西方的佛法
克服虚无主义
圆寂之旅
无常
作者介绍: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
著名思想家、评论家,1969年生于印度,现居伦敦。
长期关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后殖民问题,为《纽约书评》《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撰写多篇评论,以雄辩的文风和犀利的观点著称,被《经济学人》誉为“萨义德的继承者”,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08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
作品获多种奖项,《从帝国废墟中崛起》获莱比锡欧洲理解图书奖和温德姆·坎贝尔奖,《愤怒年代》入围奥威尔奖。《苦厄的终结》是他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
·
睦联
本名孟霖,从事法律翻译20年,现为自由译者。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在佛陀最先提出的假设中,心灵本来就有自我觉知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而且能觉察自身一切思想的活动与本质。
心灵是人类通向现实的窗口,没有心灵的存在,人类将一无所知,甚至不可能想到在自己的知觉、意识和观念之外,还有个独立存在的世界。
控制自己的心灵,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就这样,禅修向佛陀揭示了自我的造作和不满足的本性,并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撑着佛陀将现象视为过程而非固定不变的实体。然而,无论任何理论,若不能被证实并转化为战胜痛苦的方法,它对于佛陀而言便毫无意义。最重要的是,禅修是达到湿象所必需的一种实践。所谓“涅槃”,就是人在内心中充分认识到自我的虚无,从而从原初的贪婪、愤恨和谬见中解放出来。
本文摘自这本书,著作权完全归版权方所有,因个人认可其中的价值,所以在此分享出来,侵删!
我突然感到一阵孤独的寒战。茫茫荒野中幽暗大宅的夜晚、宠溺孩子的双亲,以及他们沉默寡言的儿子,都令这份孤独混合了一丝陌生人的疏离感。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和情绪,驱使我向维诺德问起挂在客房里那幅照片上的女子——这样的问题,如果换个场合,我都不可能有勇气问出口。
维诺德沉默了,好一阵子没有说话。当他再次开口时,竟毫无停顿地一直说了下去,异常坦率。他甚至没有等我的答复,而我也不觉得自己当时能有什么可说。
他说:“我记得你曾经问过这个问题。但是,关于那张照片,我又能告诉你些什么呢?那是我姐姐苏洁塔的照片。她嫁给了孟买的一个生意人。她的公婆和丈夫以嫁妆不够丰厚为由,对她极尽折磨。然而事实上我父母已经给了他们一辆车和几十万卢比的现金。结果,在她婚后一年的某天,他们往她身上泼煤油,把她活活烧死了。虽然警局立了案,但她公婆声称她是自杀。他们贿赂了验尸官。她前夫再婚了。
“我不想吓到你,也不想你为此难过,所以之前就没告诉你。另外,也是因为我已经不能把她的谋杀案放在心上。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我在阿拉哈巴德有很多朋友,都问过我关于这张照片的同样的问题。我从没带他们来过这儿,但我知道他们一样会问。我也知道他们不会理解为什么我们家人没能做些什么,要么救她,要么惩罚她前夫。有些人觉得这事关乎家庭荣誉,完全可以用枪解决问题。但这是原始封建思想在作祟,最早就是因为它,我们才走到如今的境地。
“也许,你能够明白我的意思。如果我说,所有人生来就有一些优势,也有一些劣势,而如何利用它们全在自己把握,你就会理解我了吧。在出生之地我并不缺什么。你看,我有这片土地,还有祖先建造的这所房子。对于像你这样见过世面、去过德里那种大城市的人来说,这里的一切可能都不算什么,可对这里的...
佛陀认为,当一个人不再固守某个特定身份的“自我”,就不会再执着于悔恨过去或沉迷于计划未来。只要不再因为对过去和卡来想当然的预设而裹足不前,人就会全身心地活在当下。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当其他人都在合谋让世界变得更恐怖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方案。——奥威尔奖得主安德鲁·布朗推荐
·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时刻
★越接近内心深处,就越理解外部世界
★真实版《悉达多》,一个青年长达十年的寻求自我安顿之旅
★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在自由与苦难并存的年代寻找佛陀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一流媒体联合推荐
·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个个只能在封闭阴冷的房间中泄愤和哭泣的异见者;最后回到喜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米什拉行走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在佛陀教诲中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
·
米什拉是清醒和善的作家与文思敏捷的思想家,他将对印度历史的全新解读与对西方经典的透彻剖析交织在一起,将佛陀与苏格拉底联系起来,阐明了佛教教义具有先见之明的现代性。他对佛教的思考眼光独到,文笔优美,影响深远,富有启示。
——《书单》
米什拉的作品将佛陀的故事与佛陀出生地附近的村庄,乃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他坦诚地面对“躁动、执着的自我”,并将从佛陀人生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
——《纽约客》
精彩短评:
-
作者: 丢二 发布时间:2024-03-19 13:04:34
非常精彩的一本介绍佛陀的书。吸引我的不仅是佛陀的生平部分,还有作者的平凡出身和经历,以及他的问题意识。PS:简体版存在一定的删节和改写。
-
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 发布时间:2023-11-01 13:53:32
有“全球百大思想家”之称的潘卡吉·米什拉以“苦厄的终结”为书名,记述了自己多年对佛陀及其教义的追寻与理解。米什拉生于印度,受过良好教育,以作家为志业,从最初认为佛陀只是印度教众神祇之一,到实地探访佛陀诞生地,再到理解其生平、教义,米什拉在不断靠近中日益理解着佛陀教义的意义。不过,米什拉并非要成为一个当代的专业佛经阐释者,他在书中确实解释了何为“四圣谛”“八正道”。但米什拉写作的重要性在于,他把对佛陀教义的理解放置在更宽广的语境中,比如他为了比照而在书中引用的康德、尼采、叔本华、等人的观念,而且米什拉熟悉欧洲、印度、美国的历史与时代困境,对各类激进意识形态、革命行动也了如指掌,由此,米什拉对佛陀教义的追寻便呈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最终,如他在本书的结尾所说:“我在自己所处的世界中遇见佛陀。
-
作者: 把噗 发布时间:2023-08-25 22:18:28
又一本“佛教为什么是对的”的书,追溯了佛教的历史、接触佛教的经历以及强烈的思想辨析。“人唯有基于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摆脱看似必要之物的束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
作者: 新经典 发布时间:2023-07-10 14:21:57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这是一场为理解佛陀而开始,以认清自我而结束的十年之旅。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到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从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再到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米什拉在这个充满愤怒与冲突的时代思考苦厄终结的可能性。
-
作者: 奥兰多 发布时间:2024-02-03 17:19:49
写的还行,就是真没必要写这么多,一个题围绕着能写一堆。
深度书评:
-
苦,还有完没完了?
作者:新经典 发布时间:2023-07-12 10:59:33
最近莫名对佛学主题的书很感兴趣,可能是模糊地觉得,要寻找一些解决方案——在对未来感到混沌且无力的当下,看看怎么能体面地过完这一生——至于要解决什么、又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答案。
所以当新经典的编辑老师为我推荐这本《苦厄的终结》时,马上就被书名打动。毕竟,此时此地,谁会不期待终结苦厄的方法。
本书作者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是当今绕不开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被《经济学人》誉为「萨义德的继承者」,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不过 30 年前,米什拉还是一名困厄的印度大学毕业生,附带一个不切实际的作家梦。
印度,某种意义上是和中国很相似的国度。这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迅猛发展,但在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米什拉在当时便感到所处世界日渐停滞且狭隘,于是他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这十年中,他行走于世界各地,阅读大量史料,穿梭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中,印证西方哲学与佛陀思想的对照和呼应。
在这段旅途中,他尝试回答:
佛陀的思想能否缓解当下人们因当今世界的政治无能而产生的痛苦?个体的视角中,这持续的「苦厄」,究竟有没有可能得到片刻的终结?
我共情了,羡慕他投身于个人情感无法左右的历史中的能力。我大概没有可能复刻这次「出走」,但当我把这本书读完两遍之后,在精神深处已经与作者同行过了。很久没有读到如此真挚、充满智慧、言之有物的作品了,
这是一本哲学之书、思辨之书,一本可以照亮探求之路的书。
当下的我们
19 世纪 30 年代初,托克维尔就在思考:为什么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民主社会的人会特别焦虑不安——因为
「他们的希望更易落空,欲望更常受挫,心灵更躁动不安,焦虑也越发深重。」
近 200 年后,这种精神困境近乎平移到了中国——为了取得成就,为了一些转瞬即逝的微小功绩,人会不断拼命奋斗。迫使人们努力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要维持一种生活方式,好让自己的社会身份(也就是日渐固化的社会角色)得到认可。
只不过现代的我们,在公共领域各种声音的渲染下,恍惚间认为我们是更有「个体能力」的一群人,认为我们有足够的意识、权利及能力去主宰个体命运。
其实只有我们有能力选择、追求并满足自身欲望时,才有能力主宰个体性——但很多东西,我们其实从未真正拥有。
两个时代的共振
在这种时代性的精神困境中,佛陀的教义再次「翻红」,还夹杂着网络化的自嘲和玩笑。
这位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到底为何在近些年倍受关注?他当初的想法,又是否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我们或许可以从两个时代的共振中发现一些端倪。
佛陀不是一个虚构的形象,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出生于印度北部一个边远小国,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掌权的释迦族年轻的王孙,生活富足。他在目睹衰老、疾病和死亡后,陷入怀疑和自我反省,继而离家,踏上寻求解脱的孤独之旅。此后佛陀漫游于当时的印度北部,向世人阐释苦厄的起源与自己的想法,直到涅槃。
我之前想当然地以为:佛陀应该诞生于一个相对单纯的时代背景下,所以若是面对现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复杂性,恐怕他也要手足无措。而现在我意识到,乔达摩诞生之际,人类文明正处在所谓的「轴心时代」,精神与世界观也正在经受巨大变革。
他所处的时代同样苦难深重,而且那时可供人们转移目标以减轻痛苦的手段,比今天还少。在新生活方式的压力下,原本依赖宗教仪式维系自身稳定的社会逐渐崩塌。
人们不满于刻板拘谨的劳作生活,同时又陷入精神上的荒芜。佛陀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伟大的思想者都会尝试给出对抗虚无主义的武器。
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试图动摇人心中那个被误以为独立自主或稳固不变的「自我」。因为历史的重演,我们又可以认真审视他的思想。
佛陀的思想
「佛陀从不纠缠于抽象的大问题,而更愿意鼓励个体正视眼前的处境」。
他的教义深厚宏大,我只能尝试做一些基础的解读和阐释。
很重要的部分是「苦」。生命过程中,衰老、疾病、死亡,以及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压抑、忧郁、悲伤)都无法避免。当我们感受到快乐的时候,也有「苦」环伺在侧——「
苦」与现象世界无常和充满缺憾的特性息息相关。
人类的苦境在波德莱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笔下同样出现过,他们都曾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激情、痛苦和冷嘲热讽描述它。但佛陀不满足于生动地诉说或哀叹,他不仅剖析人类思想和心灵在遭遇环境剧变时面临的陌生困境,还尝试战胜它。
佛陀认为,「苦」的本质,就是世人对所谓「身份和自我」的执着。佛陀否认「我」在现实中的稳固性,
他认为将自我与世界(以及其他自我)割裂来看的思路是错误的,这恰恰是引发渴求、傲慢、自私和幻想的根源。
他希望人们了解,世间每一样事物都处于某种因果链条的过程中,万物皆需互依共生,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物理现象。
在米什拉的理解中,我们因为执着于一个更好的「我」,不断生出欲望,生出对地位、权力、财富和性爱的渴求。另外,人既会去追求圆满而稳固的幸福,又常会在变化中迅速失去它,这加剧了挫败和不满。「我」的无限扩张,也是当下世界混乱无序、充满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于是现代人似乎不可避免地聚首于开头提到的精神困境:「希望落空,欲望受挫,心灵躁动不安,焦虑越发深重。」
佛陀反抗虚无主义的方法
如果佛陀能够见证 20 世纪,见证人类不断强加给同胞的极苦境遇——各种战争、饥荒、杀戮,会开出怎样的诊断处方?
实际上,佛陀从未构想任何激进的大规模社会改造工程,而后者是几乎所有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主张的道路。佛陀之所以对各种野心勃勃的政治活动无动于衷,部分原因就在于
,他坚信人只能借由个体形式,而非集体组织,才能实现救赎。
致力于政治与社会改革,离不开人的「内在转变」。换一种更残酷的说法便是:历史洪流中,个体能改变的,始终只有自己的精神。
曾经,我以为佛陀可以教给我的是「如何佛系躺平」,并认定这不过是某种偷换概念的虚无主义。如今我终于理解,
佛陀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积极乐观、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家
——痛苦不可回避,而当一个人不再固守某个特定身份的「自我」,就不会再执着于悔恨过去或陶醉于未来,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这自由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地,就在佛陀宣称过往是抽象而未来是虚幻的这一刻。
至此,我也真正理解了作者米什拉在文章最后的判断:
佛陀堪称一位与时俱进的当代人。也理解了对我个体而言的,苦厄终结之路。
最后的安利
写到这里,不得不开始担心本书的销量,不过也确实放下了对结果的执念。
当然,还是要非常诚恳地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再次重申,
这不是一本关于佛教教义的著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自省顿悟之书。这是一个曾经穷困的知识青年书写的个体精神之旅,为理解佛陀而开始、最终以认清自我而结束。
米什拉并未成为佛教徒,而且打趣自己甚至无法静下来「冥想」。他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作为一名困惑的印度青年,如何渴望步入西方中产社会,并享有那种优越感——直到那无所遁形的漂泊感袭来。他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阐述佛陀的义理,直白地袒露自己是如何否定、怀疑,并最终理解了佛陀。
我们都可以沿着米什拉的思想与行走之旅,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更好地认清自己,看到一些过好这一生的可能性。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见了,正如书评人安德鲁·布朗所言:
「当其他人都在合谋让世界变得更恐怖时,《苦厄的终结》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方案。」
希望这本书也能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终结苦厄之法。
-
苦厄的终结丨一切身心中,执取固有,无非是苦。
作者:赵小跑. 发布时间:2023-09-28 20:11:25
苦厄的终结丨一切身心中,执取固有,无非是苦。
种姓遗毒、殖民文化、民族主义、宗教冲突、阶级分化,米什拉面对印度社会的复杂性,试图重走佛陀的路线,从蓝毗尼到德里、从德里到克什米尔,通过追寻和倾听,试图寻找现代印度的解脱之道。
雅利安人的种姓社会控制
印度没有严谨系统的历史编录传统,只能通过神话典籍回溯面容模糊的印度历史,米什拉面对这样的现实不由感叹:“一个人只要掌握正确的历史信息,就有能力回溯过往,展望未来。但是,有些地方的历史车轮已经运转太久,无论从废墟里还是从虚无中,过去和未来都难辨面目。”
翻阅印度最古老的典籍《吠陀经》,米什拉试图梳理出印度发展的脉络,根据《吠陀经》中的《梨俱吠陀》显示,游牧的雅利安人闯入这片潮热的南亚次大陆之后,开始定居农耕,他们最早选定的定居区域位于阿富汗东部至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分水岭之间。
经过不断对印度本地人入侵与交融,雅利安人发展出了复杂的神学系统,与古希腊相似,雅利安人所敬奉的神都是已人格化的自然现象,如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楼拿、风神伐由、太阳神苏里拿和死神阎摩,还有被尊奉为主神的英雄武将因陀罗。
为了加强社会控制,雅利安人发明了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最低等的种姓是首陀罗,一群肤色较深的土著人或混血儿,即便属于部落体系,地位也不比奴隶高多少。而三个高种姓分别是,由贵族与军人阶层组成的刹帝利,由神职人员、思想家和立法者组成的婆罗门,以及由地主、商人、放债人组成的吠舍。”佛陀便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释迦”部族。
婆罗门教“业力说”神权垄断
种族制度的之后,婆罗门教便掌控了与诸神沟通的“媒介”,以“轮回观”和“业力说”延伸出的“因果论”掌控着印度的社会秩序。
轮回,是婆罗门教圣书《奥义书》中的重要观念:“轮回的概念孕育了“业”(karma),其字面含义是“造作”或“行为”根据此说,人会在欲望的驱使下有所作为,其作为必会产生一定的结果。然而,并非所有结果都会在今生今世完全显现,其中某些结果要等到来生乃至数代后的后世才逐渐被揭示出来,一个人今生的际遇彰显的是他前世造作的结果。”
这种根据轮回观所产生的业力说传递的是:“人或悲或喜的境遇无非是自己前生的造作得出的果报。《奥义书》中最早成文的《广林奥义书》断言,一个人将来如何,取决于他如何行动。其行善,得报便善;其行恶,得报便恶。……所以,人原本就只是欲望而已。人按照自己的心意造作,他的行为决定了他未来的果报。”
婆罗门教借助业力说所延展出的因果论,不断强化民众此生的痛苦源自于前世的果报,这种思想牢固的将印度低种姓人群缠缚在循环不已的业因果报中,切断了普通民众的自我解脱之道,凡事只能听天由命,敬神侍神。
沙门的觉醒
而在当时的印度社会上,有一批人则拒绝接受这样“因果报应”的思想控制,并反对婆罗门所设定的社会秩序,这些人被称为“沙门”(sramanas),他们是新兴城市文明催生的流浪者和精神探索者,佛陀正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个。
这其中,最激进有唯物主义者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他否认轮回,甚至直言不讳地断言:“布施、祭祀、供养等等,概无用处(没有功德),亦无所谓善恶祸福、业因果报。不存在转世轮回……也无所谓后世来生……人死即灭,原先构成人身的土、水、火、风四大元素,届时都将各自分离,复归原状,连人的感官也消失无踪于太空。四名殡葬夫前来收尸,在地上燃起熊熊烈火,焚烧亡者:他的骨头变成鸽子羽翼般的森森白色;他的祭物也终将化为灰烬。除此之外,便只有那四个殡葬夫,还在说长道短(议论亡者)。”
也有至今还影响印度当代社会的耆那教创始人摩诃毗罗,他强调只有基于非暴力和节俭原则的沉静生活,才是解脱轮回的唯一途径;他的追随者被称为耆那教徒,以其在贸易和商业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力而闻名;他们至今仍是印度最成功、最乐善好施的商人。
而在“沙门”一系之中,佛陀则是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位,因为他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基于个人修行而寻求解脱的方法集成。
觉者佛陀的治“苦”疗法
佛陀宣称:“人的苦厄根源在于对自我和物质世界有着顽固的执着。”
他认为所谓“自我”只是一种幻觉:“个体的统一性是基于色、受、想、行、识五种条件(五蕴)聚合才存在的,并没有恒久不变的统一性或完整性,五蕴皆空。所谓自我,正是我自身的各种部件组合在一起,才有了众所周知、专属于我本人的名字,一个方便称呼我的假名。”人们口中的“自我”缺乏内在连贯性,总会受到散乱的思绪、记忆和情绪的牵引,因此,除了这种流动之外,一切都不存在。
人只要贪恋那个绝非真实存在的“自我”,就会产生欲望、执着、傲慢、嫉妒和嗔恨等各式各样的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佛陀断然否定了这种毫无节制的贪爱,他宣称:“一切身心中,执取固有,无非是苦。”
而如何脱离这种幻觉,脱离苦厄,佛陀给出了一套严格而缜密的治“苦”疗法。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并给出了修行之路的三个阶段:戒、定、慧。佛陀认为,个人只要得以正道的潜心修行,便有足够的能力获得解脱。
在佛陀的教义中,利己主义成了义务:“唯一紧要之事”,“你如何摆脱痛苦”调整和限定了全部精神食谱。因此,佛教的这种依靠个人修行的解脱方法,打破了婆罗门以“业力说”通过众神之力控制社会的道具。
印度的宗教史上,婆罗门祭司最初是连接人类与众神的中间人,后来却摆脱众神,径自越俎代庖了。而当佛陀宣扬“自我救赎的宗教”时,众神连同他们的代言人被统统弃置一旁,同样被放弃的还有原先基于超越性价值而构建的旧世界。
或许这对米什拉来说,佛陀曾经在那个时代所创造的转变,或许也能给当代印度一些新的启示,因为佛教在历史上切实给了诸多亚洲国家一些充分的变革力量,但如今的印度能否重新用上自己发明的这一味药,依然值得怀疑。
瑜伽行唯识派的意识不灭论
对我而言,其实本书印象最深的还是瑜伽行唯识派的一个观念,他们认为:“人一旦有所行动,其行为导致的记忆残痕至死犹存。他们用了与弗洛伊德学说类似的表达,认为人的一切思想、言语和行为都会在意识之中沉积为一种业力的痕迹,这种意识包藏着过去生生世世残存的记忆,就像是一座桥梁,连通了人的多生多世,而不只是一生一世。”
而这个转换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他们解释到:“除意识之外,生命的缘起还需要其他更加世俗的必要条件,即男女——他们的结合能带来新生命。亡者的意识点亮了新生命,在子宫中燃起火光,这新生命的意识与亡者的意识既同又不同。意识由此得以保存下来,正如物质世界的能量守恒一样,它永远无法被毁灭,而只能转换存在的形式。”
也就是说,在瑜伽行唯识派看来,人灭后,意识不灭,会随机弥散到全新的生命轮回中,并对新生命产生影响。跟出家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他说人灭“五蕴分离”后,留下的“蕴,与其他的“蕴”组成了新的“主体” ,这样“蕴”与“蕴”都会对这个新的“主体”产生不同影响。
按照这种观念,所谓前世的“业障”就会随机到新的生命之中,此生“消业”不过为“前世”偿报,但此生“修行”,却不为此生解脱,而是为“后世”脱离轮回之苦,这样的追求,要求极高,非凡人所能试炼,而且为此要牺牲掉很多人间至乐,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这一点,似乎米什拉也意识到了,他说:“贪嗔痴的烦恼确实可谓一切苦的根源,但它们同时也是生命之源,而且还是伴随生命所生的种种乐趣之源,无论生命及其欢乐如何短暂,如果彻底将它们铲除,我们面临的也许就只有比解脱更加骇人的空虚。”
但控制过剩的欲望,在现世避免极端的痛苦,还是值得为之努力的,那么如何在本由贪嗔痴驱动的世界之中,过一种尽可能合乎道义的生活呢,米什拉最后回忆起老一辈喇嘛说过的那句话:
“修行人面对世上棘手的难题时,只会从修补自己的鞋子入手,而不会强求立刻将整个大地铺上地毯。”
-
在追寻佛陀之旅中洞见自己
作者:Mangata___ 发布时间:2023-09-01 13:24:37
印度史、佛教文化相关:
然而,佛陀并未塑造一个新的独一神或提出一套创世论来取代既有的各方信仰。尽管他吸引了众多信徒,却从未以他们的领袖自居,且拒绝指定衣钵传人,也从未像许多其他宗教创始人那样要求信众效忠于他。
去天台山时偶然听到住持在与一位有缘人交谈时言及:“佛教其实并不是一种宗教。”,此段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佛教并不教人将信念寄托于一个高人一等的“存在”之上,而是各寻其法,解脱自身苦难。
公元 1 世纪,首批印度佛教学者抵达中国,很快便有了翻译团队。中国有历史悠久的文学和哲学传统,能够很好地吸收和传播佛教,同时,中国人宣扬佛经的热忱,成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催化剂。中国在与印度交往的基础上培育出的佛教,自然是具有本士特色的中式佛教。后来在4 至6世纪,汉传佛教渐次传人了朝鲜和日本。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史
直至公元前 1000 年,他们遇到了从西部进人印度河一恒河平原定居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情识才有所改变。这些游牧民族应该来自里海北部和东部的大草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分散到了波斯,甚至更西的地方。他们说的是早期的梵语,经鉴定属于印度、伊朗和欧洲使用的印度一雅利安语支。“雅利安”(Aryan)源于梵语的“高贵” (Arya)一词,后来就被用来称呼他们。
英语里的mansion(法语的“房屋”maison)意为“高大的房屋”,入侵后获得统治的民族将他们的高傲永远刻入了语言与社会制度之中。
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克拉底鲁给出了一个超自然的解释:“某种远比人类强大的力量早已为事物定好了名称,所以这些名称必然都是正确的。”这也正是古代印度人对于名实关系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最初始时是文字,或者说是《吠陀经》,但只有少数伟大的圣人有特权了解其真谛。既然 《吠陀经》 永恒不朽且非由他造,早在它所记述的世界之前就已存在,那么,经文所使用的语言就是现实的本质,是统一的生命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与世界契合无间,也许,两者之间根本无需距离。
这种观点形成的一大原因在于这种“知识”只是少数者的专属财富,因而被神化,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
-
摘抄
作者:眠风 发布时间:2024-05-07 17:54:03
印象最深的其实还是作者富二代小伙伴,讲述他人生的那一节(上帝已死)。传统与现代、男性与女性、权力和剥削等等话题都可以看到。有一种知道错误,却又坠入另一种错误的荒谬感。
一些摘抄,如何面对他人评价、虚无、焦虑和失败。
佛陀为世人指明了一条“唯物主义的轻率和传统主义的僵化之间的‘中道’”。
关于自我
不存在“我”,这种自我只不过是一系列念头的集合。一切都在流动。
人的这个“自我”视自己独立于周围的一切,因此会将外在的世界和他人都变成自我满足的手段,引发欲望、骄傲、厌恶、慎怒等情绪。人的“自我”正是通过各种欲望来满足并保护自己的。
然而,当个体“自我”的欲望触及不断变化的外部大环境时,二者之间就会产生摩擦,而这只会导致更多的欲望和不满。因此,个体希望满足并保护自我的努力不断遭到破坏,并陷入循环。
我们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实质,只是纯粹基于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动态过程而缘起的身心活动集合体;当我们意图在彼此互为依存的世界中执着于“自我”,任由本性为空的自我受无知、贪婪、痴迷驱使而追求自我的本质,一旦追求路上受阻,又会更加执着地寻求自我肯定,从而遭受不可避免的痛苦和牢不可破的幻觉。
人的“自我”囿于本身的主体性,将世间的每一种表象都视作可以为己所用或谋利剥削之物,却又拒绝认可其他人的主体性。这导致人的“自我”与大自然和他人发展出了一种纯粹如工具般的关系。“自我”在追求欲望时,世间的一切都被降低到“物”的水平,要么充当满足一己欲望的助力,要么成为满足欲望的障碍。偶尔的欲望满足便会增强自我意识,使人更加确信“我”有别于他者,这种信念使得“自我”继续陷落在贪婪、仇恨、愤怒等情绪的缠缚中。
念头
他发现,人的苦厄根源在于对自我和物质世界有着顽固的执着。因而他宣称,个体能够意识到自我充满欲望、失意、恐惧和嗔恨,且这些念头无休无止,冥想修行可以深化这种意识,由此,人们便可避免受苦。它要求客观细致地省察自心,这可以祛除平日里固有的思想——人类受此支配,世界也受其感染。
人类渴求幸福和安稳的心愿是如何在他们的一生中,被自己变化无常的内心和此起彼落的情感慢慢破坏掉的。之所以会有贪爱,可能是因为人们渴望逃避痛苦,渴望获得财富、权力和地位,也可能是渴望感官享受,或是渴望求取正确的观念。(执着,自我复制的倾向)
丛林法则 社会达尔文主义
“生活可以是认识者的一个实验。”
“生命本身,在本质上乃是对陌生者和弱者的占有、伤害、制服,是压迫、强硬、胁迫的特有形式,是吞并,至少也是剥削。”又或许这只是我自己的发现:那里并不存在晴空朗日,也没有具有吸引力的伟大理想或价值观。你不得不生活在黑暗的洞穴里,除了强者为自身利益设定并强加于他人的规则之外,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律法。”
在现代世界践行佛教会多么艰难:这个世界,几乎一切都建立在欲望增殖和扩张的基础上,而这恰恰是佛陀所警告的。佛陀认定的痛苦之源,以及希望予以根除的贪婪、嗔恨和妄想,也是生命的活力乃至快乐的来源,无论它们如何转瞬即逝。
道德与人性
简言之,道德自律可以创造适宜的健康心境。它为禅修者建立了达到专注与平静状态所需的最低条件,在此状态中,行者能够始终清晰地意识到周身的外在环境,及其自身的行为乃至内在的精神状态、体验和思想,乃至这一切随时间推移所展现的结果。“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佛陀努力强化每个人内心潜藏的意识,让人们相信自己绝非本该如此。他认为,人皆有善,只是它会被无明所遮蔽而无法显现;邪恶而非智慧,是一种异常。
佛陀事后告诉众比丘,当被侮辱或谩骂时,他不会沮丧或因而厌憎和怨恨对方;当被尊敬或赞美时,他也不会因而兴高采烈。
理性只能产生于道德法则。个人必须彻底反省自身行为背后的意图及其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佛陀喜欢谈论的“善”(kusala)概念十分重要,它既适用于冥想(指以正确的方式修行),也适用于道德规范。道德上的善,是指能够明辨事物的善恶。只有这样,抉择时的烦恼才能减少。
但佛陀已认识到,既然道德礼法已无力通过传统习俗发挥原有的惩戒作用,就只能从实际的个人经验中推演出来。当版图扩大的帝国不断吞噬像卡拉玛人的家园那样的部落小国,传统习俗在新兴的大世界中丧失了威力,个人只能依赖自身新发掘的理性。尽管这种理性的力量通常是自利者的工具,但它同样可以用来怡情养性,引导人们过一种合乎社会道德的群体生活。
“冥想就是要你潜入内心,亲身一遍又一遍地体察佛教智慧,直到它成为你常有的意识。道德会逐渐通过个人榜样或负责任的行为纠正你的生活方式,最终引导你走向与所有存在的真正的合一。”
活在当下
佛陀认为,当一个人不再固守某个特定身份的“自我”,就不会再执着于悔恨过去或沉迷于计划未来。只要不再因为对过去和未来想当然的预设而裹足不前,人就会全身心地活在当下。佛陀一贯强调立足当下的原则,引导绝大部分佛教徒有效规避了功利主义的陷阱。
换言之,他们不会为了构建更好的世界和追求某种预想的未来而无情地牺牲当下。
无常
也许,贪嗔痴的烦恼确实可谓一切“苦”的根源,但它们同时也是生命之源,而且还是伴随生命所生的种种乐趣之源,无论生命及其欢乐如何短暂,如果彻底将它们铲除,我们面临的也许就只有比解脱更加骇人的空虚。
但无论如何,控制这三种烦恼在我看来还是非常值得我们为之努力。我可以想见,不论这种努力成功与否,它本身终将演变为一种纯粹的使命,也就是如何在本由贪嗔痴驱动的世界之中,过一种尽可能合乎道义的生活。
有位老一辈的喇嘛曾说,修行人面对世上棘手的难题时,只会从修补自己的鞋子入手,而不会强求立刻将整个大地铺上地毯。但这样的世界观要如何缓解众人因当今世界的政治无能而产生的痛苦呢?
人类的心灵是一处欲望丛生、仇恨与谬见肆虐之地,它创造了往昔的荣誉、失败和未来的希望,也创造了让人无限痛苦的可能,然而恰恰是这样的精神世界,才是我们借以完全把握自己人生的机会所在。
人的精神世界是史上一切疯狂现象的发源地,是后果难以预测的观念与行动的模糊混同。但人正是由此才发现,一切观念的构成都何等脆弱而主观,毫无实质,本性皆空。人唯有基于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摆脱看似必要之物的束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自由不在别处,就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地,就在佛陀宣称过往是抽象而未来是虚幻的这一刻。
活在当下,始终保持高度的自觉和慈悲,将之彰显于最细微的行动和思想中——这听上去像是可供人应对自身压力的某种自救之道。
然而,不断深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伦理道德观,正是佛陀大胆独创的方法之一,旨在回应他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和心灵危机,即逐渐崩溃的小型社会在丧失旧有道德秩序时面临的危机。佛陀以大量话语和行动表明,当人们被剥夺往日基于信仰和社团生活而享有的慰藉,不得不在一个充满新生诱惑和陌生危险的广阔世界中谋求生存,他们就必然遭受漂泊无依之苦。
尽管个人和社会都只顾侵夺他人,谋求自利,导致彼此冲突日甚,但佛陀指出,无论个体还是社会,皆须相互依存共生。他论证了人类自我的多重易变性,人既有可能为苦所累,也有可能主动作为,消除痛苦。同时,他还以此为据,质疑人类通常赖以产生自我认知的根基,即一个稳固而实在的身份。
作为一个敏锐的心理学家,佛陀教导人要以彻底怀疑的态度,审视欲望及其升华之后的高尚表象,即基于历史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诱人概念。他还提供了一整套有益于提升道德、保护心灵的方法,引导人以截然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和体验世界。
例子:二战
在日本,泰戈尔赞扬西方社会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信仰、思想和行动自由,同时谈到“西方文明向世界提出了至今没有完整答案的棘手难题”:个人与国家之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物质贪欲与精神生活之间、民族有组织的自私自利与人类崇高理想之间的冲突,同商业和国家等庞大组织密不可分的一切丑恶的错综复杂的事物与人类要求单纯、美好和完全闲暇的天性之间的冲突。
同样是在日本,泰戈尔面对一大批疑虑重重的听众,指出了隐藏在大和民族主义情绪中的诸多危险因素。他说,“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的“社会理想终将败于政治之手”,还提到国际局势中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即欧洲直到日本实现军事化才开始重视日本。谈到西方社会着力构建的政治文明时,他认为,在这种文明形态中,国家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功利的实用主义关系,这类文明的“根基就在于排他主义”,人们乐于排斥异己,甚或不惜将他们彻底根除。
他还指出:“对于日本而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模仿西洋文明的外在表象,而在于将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动力纳为己用。”泰戈尔担忧的是,民族国家的概念已然融入日本文化,并且根深蒂固。它原本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如今却在贪婪和征服欲的驱使下,发展为某种神圣且排外的宇宙秩序。它营造出某种内在的同质性,排斥一切外在的异质性,将世界割裂为“我们”和“他们”。它给出了某种单一的真理与道德,力图成为人类生命中的认同、目的和意义的唯一来源。换言之,它要成为某种轻易就能令人献身的存在。
利己主义与进步叙事
我所反抗的是一种经济学乐观主义:仿佛随着所有人不断增长的开支,所有人的利益也必然会增长。然而,在我看来情形恰恰相反,所有人的开支将累积成一种总体损失:人将变得更加渺小——结果则让人再也无从了解如此浩大无际的进程最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尼采看来,生命和世界本无价值,是人类用神明、历史、进步之类的概念,为它们粉饰了一层意义。没有什么东西比我们的“欲望与激情世界”更真实,“我们只能在自己本能欲望所构筑的现实中升沉起伏,不可能有所超出”。尼采认为,人类首先得摧毁自我发明的各种价值观,才能面对世界,肩负起命运赋予自身的艰巨任务。一旦这个世界抛开神明、历史、科学之类的信仰,即便它没有了明确的意图,却“很可能比我们原先自以为有信仰的时候有意义得多”。
尼采确实有惊人的先见之明,却没能预见到其所秉持的“超人”道德观——自视甚高、艰苦奋斗、敢于牺牲、藐视传统礼法等——在上帝已死、一切皆可的年代,竟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思想。
-
佛陀的时间与世界
作者:竹竹苦 发布时间:2024-04-22 15:59:11
佛陀的故事早在黑塞的《悉达多》里有所了解,出生富贵、倍受宠护的王子渐渐厌倦了他生来注定的生活,在某一日选择逃离自己的家庭,追随了许多的沙门僧,但始终未见其所悟。在六年的苦行僧生活后,他开始思考这样将苦楚加诸于自己是否有意义。于是他停止了这般修行,坐在菩提树下,誓言不悟则不起身,于是终得所悟。
佛陀的四圣谛所言在于,生命本就是苦难,苦由我们的贪爱与渴望所起,将我们束缚在现象世界并轮回不止。只有认识到世间并不存在一个不变的自我,因此欲望永不会被彻底满足,放下贪嗔痴,才会脱离苦难,成就自我。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大慈悲是最耀眼的存在。在大乘佛教中,度化他人甚至优先于追求个人的解脱。
除了佛教本身之外,书里也大篇幅写了佛教在世界的发展、印度的宗教历史以及其他哲学家与佛教的接触,尤其是尼采。作者个人的经历也夹杂其中,以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讲述何为眼中的微尘。其中,在作者谈到自身的内容中,总能读出一点阶级跨越者的那种故作谦逊的狂妄,其对于两个女性朋友的描写也让人紧皱眉头,深感不适。
-
空洞文学
作者:Hape 发布时间:2024-01-10 13:48:50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游历的记录,来描写佛陀的一生,还有佛教在各种历史背景下的经历,他追逐佛陀生老病死,传教的地方,来与佛陀拉进距离。但是,时代的变化,让佛陀之前的思想与现代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作者也是没有悟到佛教真正的含义,只是单纯的肤浅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用自己的经历来解答一些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不同的经历,教育,国家的制度,等等问题都不相同,所以,看完这本书,作者的经历对我来说完全是没有用的。
空洞这两个字可以来描述整本书的内容。简单的游记,一些肤浅的观点,再配上一些别人的故事,这些东西可以迎来苦厄的终结嘛?完全不能。但是,这本书还是有一些优点,作者对于佛陀的生平轨迹还是描写的很详细。让我知道了很多对于佛教的历史和佛陀这个人物的事迹。
作为2024年读过的第一本书,还是比较失望,感觉作者去写历史类的书籍应该会更受欢迎和喜爱。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625+)
- 字体合适(253+)
- 一星好评(293+)
- 收费(562+)
- txt(148+)
- 经典(404+)
- 下载速度快(295+)
- 排版满分(214+)
- 体验差(621+)
- 差评(679+)
- 差评少(228+)
- 体验满分(667+)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 2025-01-16 08:45:07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孔***旋:
( 2025-01-06 05:31:1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菱***兰:
( 2025-01-10 20:34:4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融***华:
( 2025-01-01 07:33:31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曾***玉:
( 2024-12-22 08:51:0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堵***格:
( 2025-01-08 13:32:26 )
OK,还可以
-
网友 习***蓉:
( 2024-12-19 10:31:06 )
品相完美
-
网友 仰***兰:
( 2025-01-12 11:37:4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晏***媛:
( 2025-01-05 16:12:20 )
够人性化!
-
网友 谢***灵:
( 2024-12-21 08:07:32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石***烟:
( 2024-12-23 21:29:5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2-27 00:40:3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潘***丽:
( 2024-12-23 11:19:49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索***宸:
( 2024-12-17 09:38:5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权***波:
( 2025-01-08 20:10:44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焦***山:
( 2025-01-12 15:18:02 )
不错。。。。。
喜欢"苦厄的终结"的人也看了
-
剑桥商务英语初级词汇精选:全面掌握商务英语必备词汇
-
古埃及/看得见的世界史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深入探讨湖湘文化:历史、特色与现代意义
-
全面提升学习效率:教材与配套试卷使用指南
-
【司法部官方正版】法考教材备考2024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共9册)司法考试2023教材全套 司法部 含习近平法治思想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福尔摩斯回忆录:经典侦探小说的魅力与影响
-
文艺常识必刷考点5000题 试题 答案 张福起 2020广播影视类高考专用丛书 影视高考艺术考试电视艺术编导历年真题考试教材书籍艺考正版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唐太宗李世民:从草根到盛世帝王的传奇一生
-
景观设计全解析:从历史沿革到未来趋势,打造可持续生态空间
-
创新者的解答(珍藏版)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解读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从基础理论到实战模拟
- 信号与系统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从教材学习到综合能力培养指南
- 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与维护全解析:从基础知识到未来趋势
- 绘画心理学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效果:双解词典的应用研究
- 艺术设计传播学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秘《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绿野仙踪》引领初一英语学习新风尚
- 新黑猫警长系列之《黑狼博士的古怪发明》: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历年真题与过关必做600题详解(赠20元圣才学习卡)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索未来趋势:主题概述及其应用、挑战与机遇(SEO优化版)
- 真空吸取器:设计原理、应用前景及未来展望
- 全面解析会计学:从基础概念到未来展望
- 全面指导英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师手册
- 现代足球训练理念与方法指导( 货号:750685430)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解析中国历史经济与社会变迁: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与现代挑战
- 全面掌握商务礼仪:从基础到实战的全方位指南
- 《卡斯特桥市长》:托马斯·哈代笔下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探索
- 全面攻略:考研英语高效备考指南
- 临界点2 : 2016未来科幻大师奖精选集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3分